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千年難逢有知音

千年難逢有知音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3 10:38:20

一個生前曆盡艱辛坎坷,死後留下不朽華章的人;一個生前備受冷漠、輕視,死後備受推崇的人;一個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光耀千秋,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的人——注定是偉大而悲劇的人物。杜甫的偉大,不但在于他死後其作品對曆代詩壇的巨大影響,人格對民族精神的深深浸染,更在于他生前用飽蘸血淚的秃筆在叙述自己苦難悲哀的同時始終為最底層人民的苦難悲哀而呐喊呼号的崇高責任感和不泯良心;而杜甫的悲哀,不僅在于他生前身懷絕世才華,卻飽受亘古以來所有人都弗堪忍受的無盡折磨、困厄、坎壈,還在于他死後享有赫赫聲名之際依然沒有被真正理解的那份落寞、辛酸和凄涼。他那消瘦的身影,憔悴的面容,緊鎖的眉頭以及幹裂的唇舌唱出的嘶啞的歌聲,構成了中國曆史上一道永遠閃耀着堅毅、執著、博愛光芒的最為亮麗的風景線。他的一切的一切,無可厚非地成為整個中華民族最隆重的驕傲,而這份驕傲卻又蘊含着十三億人難以面對的沉重。“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惟其歌苦,才成就了他的偉大;惟其不見知音,才更顯出他的悲哀。

千年難逢有知音(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1

在苦難面前,孟郊一味自憐自悼,凄凄切切;杜甫則推己及人,“使自己從來都被苦難壓扁的目光撐出一片樹蔭,苦苦地去為别人遮風蔽雨。”(《唐之韻》解說詞)杜甫自身的窘境尚且沒有超脫,卻總想着比他更凄慘、更痛苦的人們,用無比深情的筆觸書寫他們的悲哀,為他們聲酸詞苦地歌唱。杜甫的偉大就在這裡。不要說那些有名的《兵車行》、“三吏”、“三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等,便是其他如《又呈吳郎》、《驅豎子摘蒼耳》這些并不為世人十分知曉、傳誦的詩篇何嘗不是如此?

堂前撲棗任西鄰, 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甯有此? 隻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 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 正思戎馬淚盈巾。

——《又呈吳郎》

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從瀼西遷居東屯,将瀼西草堂讓給吳姓親戚居住。堂前有幾棵大棗樹,杜甫在時,西鄰老婦時常來打棗子,杜甫并不加幹涉。現在吳郎卻在堂前插上籬笆,以防婦人打棗。杜甫聽聞此事,便寫下這首七律,以詩代簡寄給了吳郎。他在詩中說道:我住草堂時,任憑西鄰老婦過來打棗,因為她既沒有兒女贍養,又不能獨立謀生。她如果不是窮困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何至于會稀罕這幾個棗子呢?她也知道,偷打别人家的棗子不是正大光明的行為,因而心中總會有些顧慮,甚至恐懼,我為了打消她這些顧慮、恐懼,反而主動親近她,讓她更加心安理得,不再擔心害怕。現在,你搬到這個地方,老婦人見換了新主人就防着你,雖屬多此一舉,但你在院邊插上稀疏的籬笆不讓她打棗,實在太過于較真了。現在的老百姓,誰不是因為賦稅的征求而窮得連骨頭都被榨幹了。我一想到目前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局勢狀況,就不禁淚流滿面,沾濕了衣巾。一件多麼微小的事情,一首多麼樸實的詩歌,卻折射出一顆無私的靈魂,一種高尚的人格!整首詩沒有任何的矯情,沒有任何的修飾,沒有任何的技巧,純是一腔話,一段情,不是驚濤駭浪似的震撼,卻有一股感動的細流源源不斷地注入讀者的心田,并催生出閃閃的淚光。

千年難逢有知音(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2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猶劇。

畦丁告勞苦,無以供日夕。

蓬莠猶不焦,野蔬暗泉石。

卷耳況療鳳,童兒且時摘。

侵星驅之去,爛熳任遠适。

放筐亭午際,洗剝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筋還小益。

加點瓜薤間,依稀橘奴迹。

亂世誅求急,黎民糠籺窄。

飽食複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豪廚肉臭,戰地骸骨白。

寄語惡少年,黃金且休擲!

——《驅豎子摘蒼耳》

這首詩同樣從一件小事寫起:秋深了,園子裡的菜蔬已經不能供應全家人的需求。于是詩人叫童兒去野地采摘卷耳草。中午,孩子們回來,采了一大筐,全家人洗剝之後,作為午餐的菜肴食用。接着詩人又進而聯想到,廣大的貧民于這兵荒馬亂的時期恐怕連糠籺都吃不飽,可是那些富貴人家每天都有大量剩下的酒肉腐爛發臭;士兵們為了平定叛賊,維護國家安甯而出生入死,戰場上白骨累累,可是那些纨绔子弟卻縱情享樂,揮金如土,依然冥頑不靈。念及這裡,杜甫不禁悲從中來,深為國家民族的命運和窮苦百姓的處境擔憂哀愁。很多時候,小事情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大境界。通過這兩件事,我們完全可以看出杜甫是一個怎樣的人。至于他那高尚的人格,憂國憂民的精神,他的詩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類以白描為主的作品,更能清晰、坦率地流露出詩人杜甫的心聲。古往今來,不知多少文人對他那些千錘百煉、精雕細琢的格律詩激賞、贊歎不已,形成一股浩浩蕩蕩的學習、模仿潮流,殊不知最能體現他的詩歌境界和技巧的卻是以白描取勝的篇章。他的“三吏”、“三别”、《羌村三首》何遽不如《秋興八首》、《諸将五首》、《曲江二首》?他的《贈衛八處士》、《彭衙行》、《北征》又何遽不如《旅夜書懷》、《水檻遣心》、《春夜喜雨》?他的《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又呈吳郎》、《驅豎子摘蒼耳》更何遽不如《秦州雜詩二十首》、《客至》、《江村》!好了,不必再多舉例,這些完全能夠說明杜甫詩歌另一半的精髓所在。可是,有誰真正理解、領會它們呢?——杜甫是孤獨的。

千年難逢有知音(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3

對于一個視創作為生命的文學家、藝術家來說,讀懂他的作品,就是理解他的最佳方式。從這一點來看,杜甫讀懂了同時代的很多人:他讀懂了李白,讀懂了高适,讀懂了鄭虔,讀懂了曹霸。可是他們沒有一個人讀懂杜甫,甚至杜甫同時代的所有人都沒有讀懂杜甫。一個毫無名氣的人,縱使他的詩寫得再好,欣賞的人也不會很多,何況杜甫并不是輕易就能讀懂的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适語),像董大這樣名滿天下的人物,當然不必擔心前路沒有知己;而杜甫生前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況,自然不會有人願意去讀他。既然讀都不願去讀,更何談讀懂呢?可見,杜甫生前是多麼落寞!公元770年,杜甫終因貧病交加,死在湘江上的一條破船上。他死時,這個國家千瘡百孔,“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他死時,“沒有人為他送葬,沒有人為他默哀,隻有滔滔的江水永遠鳴奏着他詩中訴不盡的悲憤。”(《唐之韻》解說詞)

自元稹在杜甫的墓志銘中第一次給予杜甫極高的評價之後,世人開始關注杜甫,贊賞杜甫,敬仰杜甫,崇拜杜甫。他對詩壇的影響超過了他之前所有詩人的總和,他在詩界的盛名猶如岱宗之于群山,鳳凰之于百鳥。時至今日,模仿他、學習他的詩人隊伍可以排成一條長龍,讴歌他、贊揚他的聲浪一直不絕于耳。但,他仍然是寂寞的。過去那些專制的封建統治者以及庸俗的讀書人一味強調他的忠君思想,厚顔無恥地對他進行吹捧、歌頌的行為自然不值得一提。除此之外,無論是元白詩派繼承杜甫“即事名篇”的新樂府形式,還是韓孟詩派學習杜甫以議論入詩、追求奇險的詩歌風格,實則都是“别有用心”之人——他們隻是撷取杜甫詩歌的一點加以放大,為我所用。後世的李商隐、梅堯臣、黃庭堅、陸遊、元好問等等,哪一個不是如此?又有誰真正願意去全面理解杜甫的作品,讀懂杜甫這個人呢?“學以緻用”,除了能給自己的創作帶來實實在在的益處之外,有沒有人會抱着更純粹的思想、目的去走進杜甫内在的世界,聆聽他的心跳,撫摸他的心靈?這就是杜甫的悲哀,生前是“終日坎壈纏其身”,死後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詩歌與命運的錯綜交織,偉大與悲哀的相反相成,構成了單純而又複雜的杜甫,平凡而又超卓的詩聖。不管後人如何評說,他的形象始終作為一尊嚴肅的雕像屹立在中華大地,他的精神永遠作為一座晶瑩的豐碑堅守在人類心靈的家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