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或稱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圖書體裁。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志,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于曆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家 譜 的 起 源
關于家譜的起源,目前學術界衆說紛纭,但是從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國早期文字,及史類文獻對家譜起源的考證,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盡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佚,今本《世本》乃清人所輯,但從輯有的篇目可見,《世本》彙集了中國自黃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的世族譜系,是一部對前代和當代各血緣集團系譜進行綜合、總結的全國性的總譜。
家 譜 的 形 式
家譜的形式有多種。在文字家譜出現之前就有口授家譜和結繩家譜。
後來,人們有的用圖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裝訂成冊供家人翻閱的。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裝訂成冊的家譜。而平民百姓、經商士紳、豪門則多為懸挂供後人供奉的圖表式家譜。
現代家譜的形式更多,有的用豎版老式(特點:寄托懷舊),有的用橫版新式(特點:圖文并茂),有的用電子版式(特點:攜帶、查閱方便)。
家 譜 的 内 容 和 作 用
上古時期的家譜,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的作用僅為血統的證明,是為襲爵和繼承财産服務的,其内容也比較單一,僅為世系的說明。
家譜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屬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别介紹各人的字号、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這些介紹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第三部分為附錄。
有些家譜,在立譜時,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輩份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輩份清楚,鄉間名之為“排輩”,實則是排資論輩的意思。
由于曆史上形成的重男輕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時,必須以預定的某字作為名字的一部分。這個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間或最末,各個輩數層次不一定完全一樣,但有着約定俗成的規矩。
為了便于各位宗親讀譜,特編撰如下有關家譜的常識問答題,附錄于後,供大家閱讀,以求增進其譜牒知識和宗族曆史的了解。
1、什麼是家譜?它還有哪些其它名稱?
答: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譜牒、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
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曆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标識符号,因此,家譜、族譜也可以表述為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系的圖冊。
在沒有文字的時候,血緣關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傳授,儲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時間長了,記憶難免有差錯。當文字産生後,人們就把這種血緣記錄下來,這就是譜牒,是家譜、族譜的雛形。
2、中國人修家譜始于何時?
答:現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中國人家譜雛形,是殷商時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現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乃武丁時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顯貴家族之記錄。
另外,商周兩代,還有刻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家譜。但司馬遷說的《譜牒》《牒記》,出自周代以後。周代的《世本》,曾對創作《史記》有過參考作用,目前學術界公認它是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
戰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啟我國家族史籍以“譜”名之先河。這些修譜行為,是家族自發性質的,在全國範圍内并不普及。
一般而言,唐以前隻有官史(國史),到宋朝才大面積修譜,其樣式由蘇洵(蘇老泉)和歐陽修創制,現在,人們修譜,基本上還是沿襲他們的方法。
3、各曆史時期的家譜功能有何特點?
答: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貴賤的親疏。完全是為推行宗法分封、鞏固周王朝統治服務。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趨于瓦解。到了漢高祖劉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組織由興到衰,由破壞到重建,至東漢時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統與宗統開始分離。兩漢的家譜功能是為恢複、重建宗族和形成、鞏固世族的統治服務。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勢力極度膨脹,選用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業,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選舉,必稽譜牒,家之婚姻,必由譜系,家譜成了政府選舉、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依據。
修譜之風盛行,國家設譜局、置譜官,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僞造世系門第的現象應運而生。
唐朝初年,修譜繼續為官府壟斷。為了打擊舊有的門閥勢力,擡高皇族社會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組織力量編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為等級高下,舊有門閥勢力受到重大打擊。
五代以後,取士不問家世,庶族知識分子可以通過科舉出仕;婚姻不問門閥,新興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會上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宋代,家譜編纂方式由過去主要是官府修譜發展成私家修譜。家譜功能上也由過去主要是出仕、聯姻的政治功能轉變為社會倫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明清以來,私修家譜之風長盛不衰,目前存世家譜絕大多數是清代後撰修的。它以尊祖、敬宗、睦族為宗旨,根據理學的倫理綱常制定宗規家法來約束族衆。尊祖必叙譜牒,敬宗當建祠堂,睦族需赈濟族人。
修譜建祠,開辦義學、義莊,耕種義田,管理祠産,家族活動增多。家譜的内容也逐漸由記載單一的血緣世系到比較全面記載家族的整體情況,内容愈來愈多,篇幅愈來愈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家譜被認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産物,在蕩滌之列,民間的修譜活動絕迹。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政治環境的日漸寬松,纂修家譜重新興起。
4、老式家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明代以前的家譜的内容簡單,隻有譜序、跋和世系圖(表)。清代後内容不斷增加,大緻包含以下方面:
(1)譜序。包括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社會名流寫的贈序,以及跋語,主要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系、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任事人員等。
(2)譜例、譜論和目錄。譜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論一般是摘錄前代碩學名儒論家譜之重要的語錄。目錄說明該譜的卷數,每卷的主要内容。
(3)恩榮錄。主要登載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官員對家族成員封贈、褒獎文字等。
(4)傳記。一般家譜都有先祖像贊、小傳,把本族先祖中有顯赫身份的人繪成遺像載諸譜端,并附像贊。大多數家譜不僅有先祖像贊,還有列傳,對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範者列傳志行,包括節婦、烈女,附載年譜、壽序、墓志銘、祭文、行述、碑銘等。
(5)族規、家訓。内容十分龐雜,除了傳統的宗法内容外,還有諸如财産繼承、婚姻糾紛、禁盜禁賭、封山禁林等。
(6)典制。包括冠禮、笄禮、婚禮、祭禮等,有的譜以儀禮統之,含儀文、喪禮的圖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還有的譜把祠規、祠産、義學、祀田的管理條例和契據也放在典制之内。
(7)墓圖、墓志。墓圖繪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紹墓主的生平和墓廬建置情況。湖南家譜特别重視墓圖,不少家譜都将其單獨列為一卷。
(8)派語。又稱輩份詩、班行詩、昭穆表等,登載族人排行字輩,有的譜派語多達八十輩、一百輩。
(9)捐款、領譜名目。修譜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須大家捐資,是族人對修譜的認同和責任。領譜名目是族譜修完後發給各房各派的登記錄。
(10)世系圖。湖南家譜有很多稱垂絲圖,顧名思義,喻世系子孫綿延不絕,似垂柳絲絲。圖實為表,多采用歐陽修式,以五世為一圖,下五世格盡另起。稱始祖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
(11)世系表。湖南多稱齒錄。按家族輩份、長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階爵次、婚配、子女情況。
5、為什麼我們現在仍然要修家譜?
答:具體分析起來,當代修家譜有如下好處:第一,介紹祖根來源;第二,傳播姓氏文化;第三,促進宗親交流;第四,留存曆史資料。
6、家譜的可信度有多高?
答:每一個編譜者都希望自己編的譜被宗親當作權威的資料。但本譜的編者在這裡實事求是地說明:盡管近代特别是宋朝以來,家譜所載的世系一般是準确的,但很多家譜遠古、中古世系表缺乏可信度。
原因一是古代家譜載明的血緣關系能夠證明人的身份,有人為謀高貴的出身并藉此獲得高官和美好的姻緣,或者為滿足虛榮心,出錢僞造家史的現象比較多;
第二,唐朝以前隻修國史、官史,民間廣泛修家譜是從宋朝的歐陽修、蘇老泉等文人開始,後來普及到民間的。
編譜者由于年代久遠,手頭資料缺乏,為趕時間出譜,或者為了追求血統出身的高貴,普遍有推測自己的遠古、中古祖宗的情況存在。
7、讀譜時,常見“世系”“嗣子”“邑庠生”“太學生”“楚南”“江右”“湘右”“價接”“登仕郎”等等名詞,讀不懂,請問作何解釋?
答:這些都是讀老譜所必須搞清楚的名詞,下面是一些常見名詞的解釋,供參考:
家譜:家乃共同生活眷屬的固定場所,譜是根據事物的類型或系統編成的表、書或畫成的圖。家譜即為明血統,防亂宗,記載家族與世系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等内容方面的書。
家族:有血緣關系的族人所形成的家庭組織。
世系:也叫派系。是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統,用圖表形式反映這種家族成員的血緣關系,便叫世(派)系圖或世(派)系表。
祖籍:祖宗的出生地。祖宗指一個家族的前輩,多指較早的。
族訓:俗稱家教,是登載于《族譜》的訓導内容,包括修身、齊家、守法等方面,教導衆宗親做人行事的道理。
族規:就是登載于《族譜》約束族人言行的規則,違犯了本族内即可以處罰,俗稱家法。
祠堂:又稱家廟,是同一支人祭祀祖先的地方。
昭穆:俗稱字輩、排行、輩份表、班行詩,記載族人輩份排行,區分同一血緣關系宗親之間的世代關系。
嗣子:抱養子。一般血緣譜隻收錄有本支血統的抱養子,不收從異姓或非本支同姓人家抱養的子孫。
邑庠生:即秀才。邑指本地行政區劃,長邑,即長沙,益邑,即益陽,甯邑即甯鄉。邑庠即本縣縣學。
生員:明清兩代稱通過最低一級考試得以在府、縣學讀書的人。生員有應鄉試的資格。
秀才:明、清兩代對生員的統稱。分文武兩類。
太學生:我國古代設立在京城的最高學府,叫太學,又稱國子監。在太學讀書的人稱監生,也稱太學生。其中由府、州、縣學推薦到國子監學習的人稱貢生。明清兩代也可以向公家捐納一定數量的糧食或錢獲取監生資格和稱号,不一定都前往北京讀書。太學生(貢生、監生)有資格考舉人。
舉人: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鄉試,中者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亞元。
進士:科舉時代稱進京趕考在最後殿試中考取的人。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楚南:即湖南。湖北與湖南古屬楚國。
江右:贛江之右(西)岸,即今江西。
湘右:湘江之右岸,本譜中指祖居地望城縣。
登仕郎:進入了仕途的人,即做官人。
探讨家文化,勾搭小編,wenhuayushi
溫馨提示:内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