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擁有100萬億的細菌,是人體總細胞數的10倍。單純從數量來說,人體90%的比例都是細菌。
這些細菌的總質量是1~2kg,約占人體質量的2%。
不過,僅僅消化道中的細菌數量便高達78.67%,大約有1000g左右,高于腸道淨質量的20%以上。每平方厘米,就有100億的細菌。
腸道中的細菌如果一個個排列起來,可以繞地球整整兩周。
大量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不僅僅影響腸道功能,還能影響人的大腦活動。例如,人類喜歡吃肉,便是受腸道微生物的影響。有人認為,當你想要吃某種東西的時候,不是你想吃,而是你身體内的細菌想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腸道内存在1.5公斤的細菌,可以操控你的身體和思想。
每個人的糞便中,細菌和屍體和副産物都能占到約75%的比例。
我們通常會認為,人體外的細菌更多。但實際上,牙齒、咽喉,以及消化道中的平均細菌數,超過皮膚上的1000倍。
人類的體液環境是無菌的,無菌的環境,可以令大腦、心髒等重要器官,正常的運轉。
哪怕是有益細菌進入血液都可能出現大問題——導緻敗血症的發生。
母親的子宮環境是無菌的,所以每個人出生之前都是無菌的。
但在出生的刹那,我們首先便會接觸到來自母親産道20g左右的共生細菌(剖宮産不利于嬰兒益生菌落的形成),然後是外界細菌,以及哺乳時攝入的細菌。從0~12個月,我們身體内的細菌會增加到400—500菌種,最終形成益生菌的腸道環境。
當然,每個人的菌群都是不同的,哪怕是雙胞胎,身體内的細菌群落都會截然不同。
這些細菌主要分成三類:
通常來說,人體内的益生菌占據絕大多數(75%)。
它們除了死亡時被我們的消化道部分消化吸收之外,它們生前也為人類的消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這麼說,如果人體内沒有益生菌,是幾乎無法生存的。
新生兒幾乎隻能喝母乳,喝奶粉也幾乎無一例外,糞便都會産生奶瓣。
也就是說,新生兒幾乎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消化不良。但随着成長過程中,體内益生菌群落的形成,消化能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強。
通常在1歲之後,腸道内的益生菌生長到一定數目之後,幼兒才擁有消化一定比例輔食的能力。
人類腸道中的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可以合成260多種,能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酶,轉化成葡萄糖以及其它易吸收的小分子糖分。
它能幫助我們高效率地吸收植物中的營養成分。
那麼,營養都是被腸道内的細菌吸收了嗎?
實際恰恰相反。
當人體内的益生菌缺乏的時候,消化能力會受到大大的影響。
例如,對于體重體型相當的兩個人來說,如果A嚴重缺乏益生菌,B擁有健康的益生菌群。
那麼,A則可能需要多攝入30%的食物,才能相當于B攝入食物所能獲取的營養。
但人體的食量是有限的,消化不良還會影響食欲。
實際上,益生菌缺乏之後,會産生更加嚴重的惡性循環。
天生怎麼吃都不胖的人,有三種原因:
其中後兩者占了主要原因。如果沒有運動習慣,還怎麼吃都消瘦,最好去消化科看看。
除此之外,人體免疫系統也并不是對細菌完全趕盡殺絕,例如脆弱拟杆菌可以釋放消炎物質,幫助人體維持免疫系統的平衡。我們通常認為感染可導緻胃病的幽門螺旋杆菌,實際上可以幫助人體調節胃酸平衡。
抗生素的濫用,其實不僅僅會産生令人聞而生畏的“超級細菌”。
實際上,對人體内部菌群的破壞,才是最近且最直接的危害。
例如,人體内的脆弱拟杆菌嚴重減少時,免疫系統便會失衡。
當再次感染緻病菌後,就不得不再次依靠抗生素,脆弱拟杆菌也被進一步被波及,由此造成惡性循環。
如果人類過度依賴外力,而不是建立足夠良好的内環境,等到未來爆發醫療危機,就是災難來臨的時刻。
除了細菌之外,病毒也和人類的生存繁殖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篇暫略。
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