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馓子,很多滕州人都不陌生。 香香脆脆的,大嚼一口,香滿齒頰。 可以說馓子就是萦繞在許多滕州人童年記憶裡的一縷香氣。 一碗粥,一把馓子 ,是滕州人最喜愛的早點之一。
馓子在我們滕州人的記憶裡,絕對是占據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記憶中的馓子到底是什麼樣子或者是什麼吃法,有人說用白糖撒在馓子上是無上的美味,有人說拿馓子泡在粥裡才是正宗的吃法,還有人說用馓子卷在單餅裡才是最最讓人懷念的味道。馓子,幾乎伴随了滕州人的成長。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馓子。那時的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兩日),要禁火三日,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名為“寒具”的環狀面食,即為馓子。
宋代蘇東坡就寫過一首《寒具》:“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撚成環钏形……入口即碎,脆如淩雪。”
直扇型金絲馓子
直扇型的馓子,可是說是經典中的經典了,小時候吃的就是這種!
炸到彭松酥脆的金黃長條,層層疊疊環繞起來,一根根抽出來吃最是香。
這一根根纖細的馓子裡,還點綴着少許的黑芝麻,一不小心嚼碎一粒,那股子噴香在嘴裡炸裂開來,真是越嚼越上瘾。
蝴蝶結型金絲馓子
蝴蝶結型的馓子,在滕州、徐州等地多見。
輕輕一扭,将金絲扭成蝴蝶結的形狀,小巧可愛、十分喜人。
吃起來也更為方便,小小的一團,直接拿起來咬上一口,入口即碎,實在是過瘾!
多種吃法
馓子配滕州特有的白粥、牛奶、豆漿,格外的香,當做早餐再合适不過。
還可以泡着吃,把馓子泡到外軟内酥,馓子本身的鹹香,裹上白粥、豆漿的清甜,令人欲罷不能。
還可以把馓子掰碎,拌到粥裡,軟糯的米粥夾着香脆的馓子,再平淡無味的白粥也瞬間變得有滋有味。
馓子拌苦菊,也是一道名吃。
洗淨的苦菊,先加入一點鹽、糖、醬油、食醋調味,再淋上一點麻油增香,攪拌均勻後,加入掰碎的馓子,和勻就可以開吃了。
沒吃過的一定要嘗試下,好吃到停不下來!悶熱的天氣裡來上一盤,再合适不過。
馓子拌黃瓜、炒絲瓜、炒白菜,怎麼做都好吃,真是神奇的食物。
手工制作
馓子好吃,制作還是比較複雜的。需用上好的面粉,加少許食鹽用水揉成面坯,然後饧面、切條,再搓成條狀,環繞排滿盆中,上面灑抹一些食用油。待面條在盆中回透,彈拉力恰到好處時,将面條繞在手上,用手來回抻開,撐、繃成粗細均勻一緻的馓子條,然後放入油鍋,用筷子輕輕翻動,掌握火候煎熬上色,炸成大把或小把金黃焦脆的馓子。
首先要揉面,揉好的面團還要揉搓成細細的盤條,一圈圈盤好,浸在麻油中,不僅能讓馓子根根分明、不黏連,還能充分吸收麻油的香氣。
盤條下鍋的時候,要先由老師傅手工繞成直扇型、蝴蝶結型。用長長的筷子,輕輕一繞即可成型,這手上多年的功夫可見一斑。
炸馓子所用的油,一天要換4次!絕不用反複炸的老油,這樣炸出的馓子才更香更健康。
炸的火候和時間也要控制精準,不能炸得太老、否則馓子發苦。
炸到金黃酥脆,撈起瀝油晾幹,冷卻後絲絲分明,才有了這入口即碎、脆如淩雪的“金絲馓子”。
人都說美味是有記憶功能的,經久不忘。美食于人,是一種情懷,是一種經曆,也是一種回憶。而作為一種美食的制作者,他們傳播情懷,更要求自己深入其中,樂在其中,心無旁骛。
馓子,曾經是一代人的“奢侈食品”,如今随處可買,然而要想買到稱心如意的,卻不是那麼容易。 而今,看到大街上炸馓子的,你是否常會想到童年“馓子——賣馓子……”的吆喝聲,那親切的鄉音,從巷頭傳到巷尾,從村裡傳到村外,消失在歲月的深處……
你知道滕州哪家的馓子最好?
快留言告訴小編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