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王安石翻譯賞析答案?王安石《讀史》是2020年全國二卷的詩歌鑒賞題這是一首借事抒懷詩,也是一首以詩歌為體裁寫的讀後感,也是一首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說理詩,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讀史王安石翻譯賞析答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王安石《讀史》是2020年全國二卷的詩歌鑒賞題。這是一首借事抒懷詩,也是一首以詩歌為體裁寫的讀後感,也是一首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說理詩。
對于限時作業的考生而言,透徹解讀本詩,閱讀難度較大。當然,這一定是針對隻有碎片化,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忽視教材内容深閱讀的考生而言。
事實上,考生如果能夠想起《遊褒禅山記》中作者針對仆碑上“花山”刻字來指出“華山”稱謂為謬傳,由此而寫的那段議論,那麼,他們解讀此詩内容簡直就是易如反掌。
王安石在《遊褒禅山記》中寫到“褒禅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謂慧空禅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餘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散文《遊褒禅山記》記寫了一個事實:“華山”是謬傳,有仆碑刻字“花山”為證。散文《遊褒禅山記》還叙寫了一段議論:在“古書不存”的情況之下,“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數也數不清楚。散文《遊褒禅山記》最後還提了一個建議:“學者”應該“深思而慎取之”。
類比閱讀王安石的《讀史》,你會發現,它們在内容結構上驚人地相似。
首聯“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交代了一個事實:個人功名成就無不是曆盡千辛萬苦建立的,個人的事迹最終交付他人評說。意即個人的功勳大小等皆由他人評說,是史官書寫了曆史。
接着,第三句到第七句議論史書的特點。第一,“承誤”“亂真”,寫出了史官書寫曆史不可能摒棄主觀認識,也難以保證字字句句皆是真;何況還有别有用心者的以假亂真。第二,史書能記形但難以繪神,所以,流傳下來的史書,不一定是精粹。第三,史書有文本和字數的限制,怎麼能夠完整記述“高賢”者的所有優點呢。
尾聯最後一句,是建議:正話反說,原意表述是“為何要獨守千秋紙上塵”呢,意即不要固守“史書”,要用懷疑和批判的态度去閱讀“史書”。
當然,“詩言志”。要完整解讀此詩,還得聯系王安石的事迹來解讀。王安石是政治家、改革家,熙甯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甯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甯。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
曆史上,我們記住了王安石的事迹之一是推崇新法。這首《讀史》作于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這年三月,神宗趙顼去世後,舊黨得勢,新法漸廢,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
由此,王安石寫此詩的目的不是将自己置之度外的,他在詩歌中不是旁觀者,而是親曆者,他是想借助這首詩來寫自己的隐憂:“變法”一事會被史官主觀評價甚至是否定;他是想借助這首詩來告誡後人:請客觀閱讀史書,并持懷疑批判的态度,如此,他是在為自己的變法失敗做一個開脫吧。
古詩閱讀鑒賞,步驟很明确:先閱讀,再鑒賞。讀懂古詩,深讀古詩,要學會在博覽群書後“觸類旁通”,最低的要求是,教材篇目要爛熟于心。讀懂古詩,深讀古詩,要學會“知人論世”,名家的經曆要熟知,并且正确評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