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夠好”往往是很多人際困擾、抑郁、焦慮症患者的通病。
在我們的5元咨詢群,經常有一位來訪者,每天都發相同的問題過來,一是我業績不好好焦慮呀;二是我業績好了,得到了獎勵,業績第三,好焦慮呀!
總之,她是喜也憂、悲也憂,每天與焦慮不安相伴。
這到底是為什麼,業績差,老闆同事看不起或對自己态度不佳很痛苦;業績好,老闆看好,同事忌妒也會有壓力,也很痛苦。
說白了,這種人間不值得,說白了是“我不夠好”的終極體驗。

患有此症的來訪者,大都可能在教育理念相對混亂的問題家庭成長。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可能不是孩子做了什麼,而是父母的情緒好不好為依據。
這種教育往往會給子女無所事從的感受,做的好也受懲罰,做的不好也受懲罰,怎麼做都不對,這樣的狀态不糾結痛苦才怪呢?
看看網上高頻轉發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人間不值得”這種喪文化的現象,就明白這種人的存在絕不在少數了。

電影《心靈捕手》裡,問題少年威爾是個數學天才,但他甯願打架鬥毆也堅決不願意用自己的天賦去走正确的路。他有被暴力虐待的童年,他無比依賴身邊不務正業的朋友,他害怕被抛棄,他選擇用拒絕所有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而桑恩教授對他說:(對于你的過去)我知道的不多,但我想告訴你——那不是你的錯。
It's not your fault,It's not your fault……一連11句,一句比一句更溫柔悲憫。那個看起來暴脾氣、叛逆、惹不起的混小子,終于崩潰痛哭。
理解與原諒,愛與真誠,都已就位——隻等他,放下去,走出來。
人越成長,越難真的打開自己。有人用幽默遮擋苦難,有人用無賴掩蓋無奈。慢慢習慣在嬉笑怒罵中,暗自消化情緒、暗自鼓勵自己,要過好漫長又帶着點小小希望的日子。
不再随意對人傾訴,也許是對親情或友情期待過高,害怕被拒絕或被忽視;也許是人到中年,壓力大到想傾訴,但同時又很清醒地知道傾訴過後,麻煩更多;還有一種,是面對人間苦難,已經麻木到失語。
年少時,我們也藏着許多童年與少年的傷痕,也有諸多關于未來的苦悶,但勝在心境純粹又簡單,如果能遇到我們命中的桑恩教授,簡直是天大的幸運。
等年歲漸長,經曆了許許多多瑣碎繁雜的人情世故,從大坑小坑裡爬出來、從大災小難裡挺過來,已不知道該如何訴苦,即便有人坐在對面耐心地等着你傾訴,你都不知道從何說起。

威爾可以伏在桑恩教授的肩頭痛哭失聲,但彼時彼刻,有誰能對心結重重的我們也說一句“放過自己”呢?
總之,大家總在責怪自己不夠好,怎麼破???

那麼,如何改變呢?
要明白,問題之所以影響我們,是因為我們成長過程積累了太多的負面評價,自我接納出了問題才導緻的。
想要改善這一點,一定要明白,我們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并不是依附于外界的評價,而是自己切切實實感受到的。不妨試一試,通過采取一些實際行動,适當地降低一點點自己的标準,提高一點點幸福感。
放過自己,就能找尋到那種所謂“不悲不喜”的我存在的感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