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春秋時期有一名廚,他做的魚羹與衆不同,不但肉嫩可口,還極鮮香,令人百食不厭。有人暗中觀察,發現他做菜時總是放一些紫紅色的葉子。為避免洩露秘方,上桌前他就會将葉子全部撈出。後來這一秘密被傳播開來。原來這紫紅色的葉子就是紫蘇,它可以為菜品增香去腥,是餐桌上的一道奇特美味的調味菜,也是一味流傳千年的名藥。
紫 蘇
宋代詩人章甫在《紫蘇》中有言:“人言常食飲,蔬茹不可忽。紫蘇品之中,功具神農述”。
《神農本草經》記載,紫蘇是祖國中草藥之瑰寶,氣味辛微溫無毒,主下氣,殺谷,除飲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惡氣。久服輕身不老,延年益壽。
《本草化義》:“紫蘇葉,為發生之物,辛溫能散,氣薄能通,味薄發洩,專解肌發表,療傷風傷寒……凡屬表症,放邪氣出路之要藥也。
紫蘇,為唇形科植物紫蘇的幹燥葉(或帶嫩枝),主産于江蘇、浙江等地。其葉呈卵圓形,邊緣具圓鋸齒,兩面紫色或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葉柄紫色或紫綠色。氣清香,味微辛。
紫蘇在夏季枝葉茂盛,花序剛長出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幹就是一味很好的藥材。其性味辛、溫,入肺、脾經,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之功,主用于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蟹中毒。
現代研究表明,紫蘇具有抗腫瘤、抑菌、抗氧化、提高免疫功能等藥理作用外,還具有降脂、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改善腎功能、行氣安胎等多種用途。
人們習慣把紫蘇嫩莖葉用開水焯熟後炒食、涼拌或者做湯,或做成醬菜,或用于烹饪調味。把它切絲煮冬瓜湯,食之祛暑開胃;蒸饅頭時,下鋪一層紫蘇葉,也别有一番風味。
廣州市中醫醫院藥學部的王小英副主任中藥師給大家介紹一下紫蘇的食療:
1
鮮紫蘇葉加生姜炒花甲、蟹或田螺,可減少這些食物的寒性。
2
鮮紫蘇葉與大蒜同食具有行氣健胃、幫助消化、發汗祛寒的功效。
3
紫蘇砂仁湯
材料:紫蘇(幹品)、砂仁各5克,枸杞葉150克,瘦肉150克,姜片、鹽、花生油适量。
做法:全部材料洗淨,瘦肉切片,砂仁裝入棉布袋。全部材料放入鍋中,加水放姜片,煮30分鐘,最後調味即可。
功效:具有溫胃化濕、止嘔安胎之效。
使用禁忌
1、曆代本草皆認為,紫蘇為純陽之品,味辛而散發,有發汗傷氣之虞,故表虛發汗者不宜用。
2、紫蘇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宜大劑量使用。
3、紫蘇不宜與鯉魚同食,具體原理機制還有待研究。
【來源:廣州市中醫醫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