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上海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 孫永順
本報記者 石筱璇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飲食不規律,造成脾胃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上海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孫永順說,脾胃病中最常見問題就是胃寒與胃熱,雖然不是危及生命的要疾,但不及時調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狀态。
胃熱。中醫認為,胃熱多是過量食用煎炒燥熱的食物,受了邪熱所緻,表現為口渴、口苦、口臭、口幹、口腔糜爛、牙龈腫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症狀。臨床多見的胃熱證型有四種,分别是肝胃郁熱(胃脘部灼熱疼痛、泛酸、口苦、煩躁易怒)、脾胃濕熱(食欲差、身體疲倦無力、舌苔黃膩)、胃火上炎(牙龈腫痛、口幹口臭)、陰虛火旺(胃脘隐痛、飲食減少、口幹、便秘)。肝胃郁熱、胃火上炎必須清熱瀉火,脾胃濕熱需要清熱化濕,陰虛火旺得滋陰降火。
孫永順建議,胃熱的人群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忌辛辣、油炸、燒烤等食物,盡量多喝稀粥,可以進食綠豆粥,其本身有清火祛濕的作用;多吃蔬菜,幫助胃腸蠕動,助消化;避免寒涼之品,如冰激淩,因為寒涼食物非但不能降火,反而會傷害胃腸功能。給大家推薦幾個食療方:1.牛蒡冬瓜湯:鮮牛蒡與冬瓜熬湯,吃菜喝湯。2.苦瓜番茄湯:苦瓜100克,開水焯後切片,放油少許燒開,将苦瓜煸熟,西紅柿洗淨切月牙片同炒,加鹽及調料少許,翻炒後加清水煮湯。此外,還可以常用蒲公英代茶飲。
胃寒。天氣變冷後,胃多表現出寒證。天寒地凍,寒氣凝重,一旦脾胃受寒,容易導緻其運化功能失職,主要表現為面色晄白、食欲不佳、大便稀溏不成形、腹脹、腸鳴、手足不溫,嚴重時還會出現腹瀉、完谷不化的現象。孫永順說,引起胃寒的主要病因多與飲食有關,比如暴飲暴食、貪涼、經常冷熱食物一起吃、吃飯不規律等。
孫永順建議,胃寒人群要注意“溫養生”。1.飲食宜溫。平時多吃一些補陽的食物,如韭菜、羊肉、莴筍、蒜苗、小蔥、豆芽、大棗、山藥、櫻桃等。2.多曬太陽。每天适量曬曬太陽,能吸收大自然的陽氣,并将之轉化成身體的陽氣。但需提醒,冬季曬太陽要注意避風,每天約30分鐘即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