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通血方劑

通血方劑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23:49:14

1. 桃核承氣湯

【方解】君藥: 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

大黃---苦寒,下瘀瀉熱。二者合用,瘀熱并治

臣藥: 芒硝---鹹苦寒,瀉熱軟堅,助大黃下瘀瀉熱 硝、黃得桂枝則寒下又不涼遏

桂枝---辛甘溫,通行血脈,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黃寒涼凝血之弊 桂枝與硝、黃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黃則溫通而不助熱

佐使:炙甘草---護胃安中,并緩諸藥之峻烈

【配伍特點】諸藥合用,共奏破血下瘀瀉熱之功。服後“微利”,使蓄血除,瘀熱清,而邪有出路,諸症自平。

本方為治療瘀熱互結,下焦蓄血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少腹急結,小便自利,脈沉實或澀為辨證要點。

2. 補陽還五湯

【方解】君藥: 生黃芪(四兩)---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

臣藥: 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

佐藥: 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同當歸尾以活血祛瘀

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

【配伍特點】重用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伍,使氣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絡以治标,标本兼顧;且補氣而不壅滞,活血又不傷正。合而用之,則氣旺、瘀消、絡通,諸症向愈。

本方既是益氣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療中風後遺症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為辨證要點。

3. 血府逐瘀湯

【方解】君藥: 桃仁---破血行滞而潤燥,紅花活血祛瘀以止痛

臣藥: 赤芍、川芎---助君藥活血祛瘀

牛膝---活血通經,祛瘀止痛,引血下行

佐藥: 生地、當歸---養血益陰,清熱活血

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寬胸行氣

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與桔梗、枳殼同用,尤善理氣行滞,使氣行則血行

佐使: 桔梗---并能載藥上行,兼有使藥之用

使藥: 甘草---調和諸藥

【配伍特點】一為活血與行氣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氣分郁結;

二是祛瘀與養血同施,則活血而無耗血之慮,行氣又無傷陰之弊;

三為升降兼顧,既能升達清陽,又可降洩下行,使氣血和調。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氣行,則諸症可愈,為治胸中血瘀證之良方。

本方廣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種病證。臨床應用以胸痛,頭痛,痛有定處,舌暗紅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為辨證要點。

【用藥鑒别】1.通竅活血湯 赤芍、川芎、桃仁、紅花、老蔥、鮮姜、紅棗、麝香、黃酒。

功用:活血通竅:主治:瘀阻頭面證。頭痛昏暈,或耳聾,脫發,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風,以及婦女幹血痨,小兒疳積見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熱等。

2.膈下逐瘀湯 五靈脂、當歸、川芎、桃仁、丹皮、赤芍、烏藥、延胡索、甘草、香附、紅花、枳殼。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主治:瘀血阻滞膈下證。膈下瘀血蓄積;或腹中脅下有痞塊;或肚腹疼痛,痛處不移;或卧則腹墜似有物者。

3.少腹逐瘀湯 小茴香、幹姜、延胡索、沒藥、當歸、川芎、官桂、赤芍、蒲黃、五靈脂。

功用:活血祛瘀,溫經止痛。主治:寒凝血瘀證。少腹瘀血積塊疼痛或不痛,或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經期腰酸,少腹作脹,或月經一月見三五次,接連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塊,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症。

4.身痛逐瘀湯 秦艽、川芎、桃仁、紅花、甘草、羌活、沒藥、當歸、五靈脂、香附、牛膝、地龍。

功用:活血行氣,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主治:瘀血痹阻經絡證。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經久不愈。

以上各方皆為王清任《醫林改錯》創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稱五逐瘀湯,各方均以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當歸等為基礎藥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瘀血所緻的病證。

血府逐瘀湯中配伍行氣寬胸的枳殼、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脅氣滞,引血下行之力較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證;

通竅活血湯中配伍通陽開竅的麝香、老蔥等,故活血通竅作用較優,主治瘀阻頭面之證;

膈下逐瘀湯中配伍香附、烏藥、枳殼等疏肝行氣止痛藥,故行氣止痛作用較大,主治瘀血結于膈下,肝郁氣滞之兩脅及腹部脹痛有痞塊者;

少腹逐瘀湯中配伍溫通下氣之小茴香、官桂、幹姜,故溫經止痛作用較強,主治血瘀少腹之積塊、月經不調、痛經等;

身痛逐瘀湯中配伍通絡宣痹業痛的秦艽、羌活、地龍等,故多用于瘀血痹阻經絡所緻的肢體痹痛或周身疼痛等症。

4. 複元活血湯

【用法】以利為度,得利痛減,不盡服

【方解】君藥: 酒制大黃---蕩滌凝瘀敗血,導瘀下行,推陳緻新

柴胡---疏肝行氣,并可引諸藥入肝經。 兩藥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脅下之瘀滞

臣藥:桃仁、紅花---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穿山甲---破瘀通絡,消腫散結 大黃、桃仁酒制,及原方加酒煎服,乃增強活血通絡之意。

佐藥:當歸---補血活血

瓜蒌根---“續絕傷” (《神農本草經》),“消仆損瘀血”(《日華子本草》),既能入血分助諸藥而消瘀散結,又可清熱潤燥

使藥: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配伍特點】一為升降同施,以調暢氣血;

二是活中寓養,則活血破瘀而不耗傷陰血。瘀祛新生,氣行絡通,脅痛自平。

正如張秉成所言:“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複矣”,故名“複元活血湯”。

本方為治療跌打損傷,瘀血阻滞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脅肋瘀腫疼痛為辨證要點。若化裁得當,亦可廣泛用于一切跌打損傷。

5. 溫經湯

【方解】君藥: 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其中吳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長于溫通血脈

臣藥: 當歸、川芎---活血祛瘀,養血調經

丹皮---既助諸藥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虛熱

佐藥: 阿膠---甘平,養血止血,滋陰潤燥

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

麥冬---甘苦微寒,養陰清熱。 三藥合用,養血調肝,滋陰潤燥,且清虛熱,并制吳茱萸、桂枝之溫燥。人參、甘草益氣健脾,以資生化之源,陽生陰長,氣旺血充;

半夏、生姜---辛開散結,通降胃氣,以助祛瘀調經,其中生姜又溫胃氣以助生化,且助吳茱萸、桂枝以溫經散寒

使藥: 甘草---尚能調和諸藥

【配伍特點】一是方中溫清補消并用,但以溫經補養為主;

二是大隊溫補藥與少量寒涼藥配伍,能使全方溫而不燥、剛柔相濟,以成溫養化瘀之劑。

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養血祛瘀之功。

本方為婦科調經的常用方,主要用于沖任虛寒而有瘀滞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不孕等。

臨床應用以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經血夾有瘀塊,時有煩熱,舌質暗紅,脈細澀為辨證要點。

6. 生化湯

【方解】君藥: 全當歸---補血活血,化瘀生新,行滞止痛

臣藥: 川芎---活血行氣

桃仁---活血祛瘀

佐藥: 炮姜---入血散寒,溫經止痛

黃酒---溫通血脈以助藥力

使藥: 炙甘草---和中緩急

【配伍特點】本方為婦女産後常用方,甚至有些地區民間習慣作為産後必服之劑,雖多屬有益,但應以産後血虛瘀滞偏寒者為宜。臨床應用以産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為辨證要點。

原方另用童便同煎(現多已不用)者,乃取其益陰化瘀,引敗血下行之意。

全方配伍得當,寓生新于化瘀之内,使瘀血化。新血生,諸症向愈。正如唐宗海所雲:“血瘀可化之,則所以生之,産後多用”(《血證論》),故名“生化”。

7. 失笑散

【用法】用黃酒或醋沖服。調以米醋,或用黃酒沖服,乃取其活血脈、行藥力、化瘀血,以加強五靈脂、蒲黃活血止痛之功,且制五靈脂氣味之腥臊。

【方解】君藥: 五靈脂---苦鹹甘溫,入肝經血分,功擅通利血脈,散瘀止痛

臣藥: 蒲黃---甘平,行血消瘀,炒用并能止血 二者相須為用,為化瘀散結止痛的常用組合。

【配伍特點】諸藥合用,藥簡力專,共奏祛瘀止痛,推陳出新之功,使瘀血得去,脈道通暢,則諸症自解。

前人運用本方,患者每于不覺中,諸症悉除,不禁欣然而笑,故名“失笑”。

本方是治療瘀血所緻多種疼痛的基礎方,尤以肝經血瘀者為宜。臨床應用以心腹刺痛,或婦人月經不調,少腹急痛等為辨證要點。

8. 活絡效靈丹 △

【方解】水煎服。若為散劑,溫酒送服。

【方解】1. 當歸---活血養血

2. 丹參---助當歸活血祛瘀養血

3. 乳香、沒藥---行氣止痛活血祛瘀

9. 桂枝茯苓丸

【方解】君藥: 桂枝---辛甘而溫,溫通血脈,以行瘀滞

臣藥: 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藥以化瘀消瘕

佐藥: 丹皮、芍藥---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涼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熱,芍藥并能緩急止痛

茯苓---甘淡平,滲濕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氣

使藥: 丸以白蜜---甘緩而潤,以緩諸藥破洩之力

【配伍特點】一為既用桂枝以溫通血脈,又佐丹皮、芍藥以涼血散瘀,寒溫并用,則無耗傷陰血之弊。

二為漏下之症,采用行血之法,體現通因通用之法,俾瘕塊得消,血行常道,則出血得止。

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緩消瘕塊之功,使瘀化癥消,諸症皆愈。

《婦人良方》以本方更名為奪命丸,用治婦人小産,子死腹中而見“胎上搶心,悶絕緻死,冷汗自出,氣促喘滿者。”

《濟陰綱目》将本方改為湯劑,易名為催生湯,用于婦人臨産見腹痛、腰痛而胞漿已下時,有催生之功。

10. 大黃蟄蟲丸

【用法】用酒送下。

【方解】君藥: 大黃---逐瘀攻下,涼血清熱

蟄蟲---攻下積血

臣藥: 桃仁、蛴螬、幹漆、虻蟲、水蛭---助大黃、蟄蟲活血通絡,攻逐瘀血

佐藥: 黃芩---配大黃清瘀熱

杏仁---配桃仁潤燥,破血降氣

生地黃、芍藥---養血滋陰

使藥: 甘草---1.和中補虛;2.調和諸藥;3.緩和破血藥峻猛之性

酒---助活血行氣。

【配伍特點】諸藥合用,祛瘀血,清瘀熱,滋陰血,潤燥結,為“緩中補虛”之方,即尤在《金貴新典》所說“潤以濡其幹,蟲以動其瘀,通以去其閉”之意。

11. 七厘散

【配伍特點】治療跌打損傷及一切無名腫毒等。

【用藥鑒别】複元活血湯與七厘散均有活血行氣,消腫止痛之功,俱治跌打損傷,血瘀氣滞之腫痛。

複元活血湯長于活血祛瘀,疏肝通絡,主治瘀血留丁脅下、痛不可忍者;

七厘散長于活血散瘀,止血生肌,故善治外傷瘀血腫痛,或刀傷出血,為既可外敷,又可内服之劑。

12. 十灰散

【用法】各藥燒炭存性,為末,藕汁或蘿蔔汁磨京墨适量,調服

(諸藥炒炭存性,亦可加強收斂止血之力。用法中用藕汁和蘿蔔汁磨京墨調服,藕汁能清熱涼血散瘀、蘿蔔汁降氣清熱以助止血、京墨有收澀止血之功)

【方解】君藥: 大薊、小薊---性味甘涼,長于涼血止血,且能祛瘀

臣藥: 荷葉、側柏葉、白茅根、茜根---皆能涼血止血

棕榈皮---收澀止血,與君藥相配,既能增強澄本清源之力,又有塞流止血之功

佐藥: 栀子、大黃---清熱瀉火,挫其鸱張之勢,可使邪熱從大小便而去,使氣火降而助血止

丹皮---配大黃涼血祛瘀,使止血而不留瘀

【配伍特點】是寓止血于清熱瀉火之中,寄祛瘀于涼血止血之内。為一首急救止血方劑。

全方集涼血、止血、清降、祛瘀諸法于一方,但以涼血止血為主,使血熱清,氣火降,則出血自止。

本方為主治血熱妄行所緻的各種上部出血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血色鮮紅,舌紅苔黃,脈數為辨證要點。

13. 咳血方

【方解】君藥: 青黛---鹹寒,入肝、肺二經,清肝瀉火,涼血止血

山栀子---苦寒,入心、肝、肺經,清熱涼血,瀉火除煩,炒黑可入血分而止血,兩藥合用,澄本清源

臣藥: 瓜蒌仁---甘寒入肺、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海粉---(現多用海浮石)清肺降火,軟堅化痰

佐藥: 诃子---苦澀性平入肺與大腸經,清降斂肺,化痰止咳

【配伍特點】寓止血于清熱瀉火之中,雖不專用止血藥,火熱得清則血不妄行,為圖本之法。

諸藥合用,共奏清肝甯肺之功,使木不刑金,肺複宣降,痰化咳平,其血自止。

本方為治療肝火犯肺之咳血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咳痰帶血,胸脅作痛,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14. 小薊飲子

【方解】君藥: 小薊---甘涼入血分,功擅清熱涼血止血,又可利尿通淋,尤宜于尿血、血淋之症

臣藥: 生地黃---甘苦性寒,涼血止血,養陰清熱

蒲黃、藕節---助君藥涼血止血,并能消瘀 君臣相配,使血止而不留瘀。

佐藥: 滑石、竹葉、木通---清熱利水通淋

栀子---清洩三焦之火,導熱從下而出

當歸---養血和血,引血歸經,尚有防諸藥寒涼滞血之功

使藥: 甘草---緩急止痛,和中調藥

【配伍特點】其配伍特點是止血之中寓以化瘀,使血止而不留瘀;清利之中寓以養陰,使利水而不傷正。這是治療下焦瘀熱所緻血淋、尿血的有效方劑。

本方是由導赤散加小薊、藕節、蒲黃、滑石、栀子、當歸而成,由清心養陰,利水通淋之方變為涼血止血,利水通淋之劑。

諸藥合用,共成涼血止血為主,利水通淋為輔之方。

本方為治療血淋、尿血屬實熱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尿中帶血,小便赤澀熱痛,舌紅,脈數為辨證要點

15. 槐花散

【用法】用清米飲調下

【方解】君藥: 槐花---苦微寒,善清大腸濕熱,涼血止血

臣藥: 側柏葉---味苦微寒,清熱止血,可增強君藥涼血止血之力

佐藥: 荊芥穗---辛散疏風,微溫不燥,炒用入血分而止血

枳殼---行氣寬腸,以達“氣調則血調”之目的

【配伍特點】本方具有寓行氣于止血之中,寄疏風于清腸之内,相反相成的配伍特點。

諸藥合用,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清腸疏風,俟風熱、濕熱邪毒得清,則便血自止。

本方是治療腸風、髒毒下血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便血,血色鮮紅,舌紅,脈數為辨證要點。

16. 黃土湯

【方解】君藥: 竈心黃土---(即伏龍肝),辛溫而澀,溫中止血

臣藥: 白術、附子---溫陽健脾,助君藥以複脾土統血之權

佐藥: 生地、阿膠---滋陰養血止血(幹地就是生地)

黃芩---與生地、阿膠合用,又能制約術、附過于溫燥之性

生地、阿膠---得術、附則滋而不膩,避免了呆滞礙脾之弊

使藥: 甘草---調藥和中

【配伍特點】諸藥合用,共呈寒熱并用,标本兼顧,剛柔相濟的配伍特點。

此方為溫中健脾,養血止血之良劑,故吳瑭稱本方為“甘苦合用,剛柔互濟法”

本方為治療脾陽不足所緻的便血或崩漏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為辨證要點。

【用藥鑒别】黃土湯與歸脾湯兩方均可用治脾不統血之便血、崩漏。

黃土湯中以竈心黃土合炮附子、白術為主,配伍生地、阿膠、黃芩以溫陽健脾而攝血,滋陰養血而止血,适用于脾陽不足,統攝無權之出血證;

歸脾湯重用黃芪、龍眼肉,配伍人參、白術、當歸、茯神、酸棗仁、遠志補氣健脾,養心安神,适用于脾氣不足,氣不攝血之出血證。

17. 膠艾湯

【用法】加酒适量,入阿膠化。

【方解】君藥: 阿膠---補血、止血

艾葉---溫經止血

臣佐: 生地、當歸、白芍、川芎---(四物湯)補血活血調經

使藥: 甘草---調藥和中;配阿膠止血,配白芍緩急止痛

清酒---助藥力,活血行氣

【配伍特點】諸藥合用,以補血止血為主,兼以調經安胎,為治療血虛崩漏以及安胎的常用方劑。(四物湯 阿膠、艾葉、甘草)

13.理血劑

13.1活血祛瘀

桃核承氣湯

下焦蓄血證

逐瘀瀉熱

少腹急結,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則煩躁谵語,至夜發熱;以及血瘀經閉,痛經,脈沉實而澀者。

桃仁、大黃、桂枝、炙甘草、芒硝

血府逐瘀湯

胸中血瘀證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幹嘔,或内熱瞀悶,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舌質暗紅,或舌有瘀斑、瘀點,脈澀或弦緊。

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生地、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

補陽還五湯

中風之氣虛血瘀證

補氣,活血,通絡

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

生黃芪、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紅花、桃仁

複元活血湯

跌打損傷,瘀血阻滞證。

活血祛瘀,疏肝通絡

脅肋瘀腫,痛不可忍。

大黃、柴胡、天花粉、當歸、紅花、甘草、穿山甲、桃仁

七厘散

跌打損傷

散瘀消腫,止痛止血

跌打損傷,筋斷骨折之瘀血腫痛,或刀傷出血。并治無名腫毒,燒傷燙傷等。傷輕者不必服,隻用敷。

血竭、麝香、冰片、乳香、沒藥、紅花、朱砂、兒茶

溫經湯

沖任虛寒,瘀血阻滞證

溫經散寒,養血祛瘀

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塊,淋漓不暢,或月經超前或延後,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經停不至,而見少腹裡急,腹滿,傍晚發熱,手心煩熱,唇口幹燥,舌質暗紅,脈細而澀。亦治婦人宮冷,久不受孕。

桂枝、吳茱萸、當歸、白芍、川芎、人參、阿膠、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麥冬

生化湯

血虛寒凝,瘀血阻滞證

養血祛瘀,溫經止痛

産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

當歸、川芎、桃仁、幹姜、甘草(童便、黃酒)

桂枝茯苓丸

瘀阻胞宮證

活血化瘀,緩消癥塊

婦人素有瘕塊,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動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經閉腹痛,或産後惡露不盡而腹痛拒按者,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沉澀。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

失笑散

瘀血停滞證

活血祛瘀,散結止痛

心腹刺痛,或産後惡露不行,或月經不調,少腹急痛等。

五靈脂(酒研) 、蒲黃炒香

活絡效靈丹

氣血郁滞證

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心腹疼痛,腿痛臂痛,跌打瘀腫,内外瘡瘍以及症瘕積聚等。

當歸、 丹參、 生乳香、生沒藥

13.2止血

十灰散

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證

涼血止血

嘔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鮮紅,來勢急暴,舌紅,脈數。

大薊、小薊、荷葉、茜草、側柏葉、白茅根、山栀子、大黃、丹皮、棕榈皮

咳血方

肝火犯肺之咳血證

清肝甯肺,涼血止血

咳嗽痰稠帶血,咯吐不爽,心煩易怒,胸脅作痛,咽幹口苦,頰赤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

青黛、山栀子、瓜蒌仁、海浮石、诃子

小薊飲子

熱結下焦之血淋、尿血

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尿中帶血,小便頻數,赤澀熱痛,舌紅,脈數。

生地、小薊、滑石、木通、蒲黃、藕節、竹葉、當歸、栀子、炙甘草

槐花散

風熱濕毒,壅遏腸道,損傷血絡證

清腸涼血,疏風行氣

便前出血,或便後出血,或糞中帶血,以及痔瘡出血,血色鮮紅或晦暗,舌紅苔黃脈數。

槐花、側柏葉、荊芥穗、枳殼

黃土湯

脾陽不足,脾不統血證

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大便下血,先便後血,以及吐血、衄血、婦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竈心黃土、甘草、生地、白術、附子、阿膠、黃芩、

大黃蟄蟲丸

五勞虛極,幹血内停證。

祛瘀生新。

形體赢瘦,少腹攣急,腹痛拒按,或按之不減,腹滿食少,肌膚甲錯,兩目無神,目眶暗黑,舌有瘀斑,脈沉澀或弦。

大黃 黃芩 甘草 桃仁 杏仁 芍藥 幹地黃 幹漆 虻蟲 水蛭 蛴螬 螫蟲 煉蜜 酒

膠艾湯

婦人沖任虛損,血虛有寒證。

養血止血,調經安胎

崩漏下血,月經過多,淋漓不止,産後或流産損傷沖任,下血不絕;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

川芎 阿膠 甘草 艾葉 當歸 芍藥 幹地黃清酒

通血方劑(方劑學筆記之理血劑)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