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未解之謎之史前生物

未解之謎之史前生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23:32:59

都 2022 年了,已經很少會有人說什麼「考古不就是官方盜墓」「你們考古隊為什麼要挖人家祖墳」這樣的暴論了。

畢竟公共考古時代,伴随着各種形式的科普,大衆對于考古工作的認知也越來越全面。

從前人們多半會聚焦出土文物的精美絕倫,或者受盜墓題材的小說、影視的影響,幻想挖掘工作中的驚心動魄。

而如今伴随着考古工作的進展公布,許多人也開始關心起非常「學術」的問題,并且想全面地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精神風貌。

比如:

沒有文字記錄,如何測定史前遺址的年代?

史前人類都吃些什麼?男女之間的飲食有差異嗎?

對于這些疑問,依靠傳統的考古方式很難找出答案,于是就有了科技考古這一新分支。

2021 新知答主項木咄,大學時期學習的正是這一類專業。

他雖然很少參與考古挖掘現場工作,但卻在實驗室裡通過各類技術手段「穿越」古代,盡力拼出古代人生活圖景的真相。

什麼是「科技考古」?

項木咄是在浙江大學念的「文物與博物館學」,下面還涉及考古學、文物保護、文物鑒定、博物館學等專業課程。

因為本科是大類培養機制,因此大一大二時,文史哲需要全部學習,然後根據興趣選擇具體專業。

一提及考古,很多人自然認為會有很多課外實踐,但項木咄在大學時上了一堂有關科技考古的課後,感覺自己整個認知都被颠覆了:

「這完完全全就是一個新領域」。

未解之謎之史前生物(考古學者如何推測史前人類食譜)1

大部分人以為的考古

未解之謎之史前生物(考古學者如何推測史前人類食譜)2

實際中的科技考古

項木咄說:史前時代,完全沒有文字,如何通過跨學科方法探究古人的衣食住行?

「所有人吃的東西,導緻骨骼裡的穩定同位素和食物裡的是一緻的、會循環,然而在死的那一刻交換就停止了。

當史前時代的骨骼挖出來,提取穩定同位素,定位到不同的食物,就能推測出史前人類的食譜。

如果進一步探究,遺址裡人類骨骼中的穩定同位素,是否存在性别差異,這又能推測出當時的社會特征。」

純科學的手段給了項木咄「蠻大的震撼」。

未解之謎之史前生物(考古學者如何推測史前人類食譜)3

項木咄還舉了個例子:

比如陶片這種不起眼的東西,盜墓賊一般當做垃圾來處理,瞧都不瞧上一眼。

「傳統」的考古學家會嘗試将陶片複原,進行類型學的劃分,乃至于研究它是在什麼溫度下燒制的,用什麼材料燒成的。

但現在,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科技手段,對陶片進行微痕或者殘留物分析,知道它原本是用來盛放什麼的。

除了對骨骼、陶片的科技分析,科技考古還曾解決了多地區進化說與單一地區起源說的争論,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夏娃理論:

「我們現代所有人都是 20 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同一位女性的後代,這多虧科技考古中的分子考古學提供理論支撐。」

線上「回歸考古專業」

有些遺憾的是,大學畢業後,項木咄并沒能從事考古方面的工作,而是投身于互聯網,做着與原先專業不太相關的事情。

從事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在當下并不是什麼新鮮事,更何況素來被認為是冷門學科的考古學。

此前湖南留守女孩選擇考古專業,也曾引發熱議,不少人都認為這專業「沒錢途」。

現實與理想,月亮與六便士,在很多人面前都是兩難。

但對于項木咄而言,人生是可以雙線并行的。

未解之謎之史前生物(考古學者如何推測史前人類食譜)4

項木咄從 2014 年就加入了知乎,直到他獲得了 2021 新知答主的榮譽,也依然自稱是一個「小透明」。

去年公布新知答主名單的時候,他感到非常意外,沒想到自己這樣一位科普冷門專業的冷門答主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

他分析起原因,「或許是足夠小衆、足夠差異化吧」

項木咄回想起早年間在知乎做科普的場景,「在你專業裡面公認為常識的,分享出來,大家會覺得很有意思」。

一些原本冷門的話題,在知乎上卻得到了高贊與關注,這讓自己備受鼓舞。

「但不是所有和考古相關的話題,我都能回答。」

尤其是專注于現實工作後,脫離了原本的專業,漸漸就忘掉了本來的自己。

但是知乎網友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成為項木咄與考古學的連接,「逼迫」項木咄「回歸」了考古學。

他在知乎不僅開設了個人專欄,還通過知乎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圍觀考古現場》

未解之謎之史前生物(考古學者如何推測史前人類食譜)5

這本書最早是 2018 年在知乎動筆,中間修修補補,終于在2021年年初問世,書中展現出考古學家是如何綜合各種常識和知識解決一個個複雜的問題的。

比如:

考古學家是如何通過滿城漢墓中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以及漢代五铢錢就推測出墓主人是劉備的老祖宗、中山靖王劉勝的?

考古學家如何利用不起眼的陶罐,來證明在 9000 年前的中國,就已經有一群人學會喝酒了?

考古學家又是如何根據植物的花粉,從側面論證了大名鼎鼎的奧茨冰人是因為躲避追殺而死亡的?

一顆落在水中的石頭

項木咄在出書後,曾自問自答了這樣一個問題。

「考古學的有趣之處在哪兒?」

他回答「殘缺」。

「考古學的研究基礎在于發掘出來的遺物,可是你想,人類的曆史那麼漫長,能夠抵擋住時間的洪流保留下來的東西,隻是滄海一粟。

所以考古學隻能進行有效的推測,我們永遠無法利用考古學,來拼全古人的所有真相,但我們可以努力接近真相。

随着科技的發展,考古學變得越來越強大,不斷吸收着其他學科的精華,來武裝和升級自己。」

看得出來,項木咄是真心愛考古這門學科,所謂被知乎「逼迫回歸專業」也隻是一種契機,心底的熱愛被喚醒才是關鍵。

在采訪中,項木咄解釋了自己筆名的來源。

木咄,是來自浙江方言,「翻譯」成普通話類似「鐵憨憨」的意思。

然而這個鐵憨憨卻有一顆滿懷文藝的心。

通過他的主頁也可以看到,文學、藝術也是他的心頭好。

他有個專欄叫「有别」,是來自顧城的一首詩,日常除了分享考古知識,還喜歡分享一些藝術展覽。

曾經,他還在知乎分享過自己坐 3 小時動車、走 2 小時山路,隻為看一眼不對外開放的石窟……

他專欄的開欄語中也回憶起大學生涯,那時他很喜歡看毛姆的書,《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面紗》《刀鋒》,都愛看。

「那時候年少輕狂啊,對世界總抱着一絲幻想,總想着自己是幹大事的人。

所以每次看毛姆總像打雞血一樣,天天叫嚣着要追求夢想改變世界。

後來日子一天天過,心中的棱角也仿佛被漸漸磨平。

但是,當年看《刀鋒》時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卻永遠留在了心裡:

一顆石頭落在水中,這個世界就會因此有所不同。

項木咄就是那顆鐵憨憨的石頭。

作者:四丸

排版:蜂蜜栗子

來源:知乎日報

編輯:康雨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