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樂遊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大家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李商隐最負盛名的五言絕句《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郦波老師解讀)
先說題目吧。“樂遊原”是長安城南的一片高地,早在漢朝就是皇家風景名勝區,當時叫做樂遊苑。當年漢宣帝和許皇後到這兒遊覽,樂不思歸,後來許皇後難産早逝,就安葬在這兒,漢宣帝給她立廟,名字就叫樂遊廟。再後來,因為樂遊苑地勢高,以訛傳訛,就變成了樂遊原。到了唐朝,樂遊原已經被圈進了長安城中,成了長安城的制高點,站在這兒,全城美景盡收眼底,而且原上有莊嚴雄偉的青龍寺,再往南走,就是風景優美的曲江池,算是占盡城中好物華。有唐近三百年的時間,無數文人墨客在這兒駐足流連,留下了将近一百首樂遊原的詩詞,其中最著名的——比方說号稱李白所寫的《憶秦娥》:“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别。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阙。”以漢喻唐,氣象渾雄、感慨蒼涼,被尊為“百代詞曲之祖”。還有杜牧的《将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離京赴任之前,還要登上樂遊原,遙望唐太宗的昭陵,一種忠君愛國之心溢于言表,完全不像小杜平時嘻哈浪蕩的模樣,也入選了《唐詩三百首》嘛。但是,要論最簡單的内容來表達最豐富的内心、一千多年來脍炙人口,還沒有哪一首詩能夠超過李商隐這首《登樂遊原》。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看前兩句:“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我們如今寫文章,都講究“虎頭豹尾”,是說開篇必須精彩,要能抓住人心,可是這兩句詩多簡單、多樸素啊,就是說:我臨近傍晚的時候心情不大好,就駕着車到樂遊原上散散悶。這完全是就事論事,一點華彩都沒有。你看,同樣寫登高,王之渙登鹳雀樓,那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何等壯闊呀!陳子昂登幽州台,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何等蒼茫感慨呀!就算我們剛才提到的小杜,也是“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清詞麗句耐人尋味。而李商隐呢,本來是以辭藻華麗、意境朦胧著稱,我們習慣的都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或者“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都是這一類,可是到這首詩卻隻是一句最平淡的叙事而已,“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誰都明白,但誰也不會覺得有什麼特殊之處。那既然如此,為什麼這首詩還會傳頌千古啊?因為下兩句。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這首詩好就好在這兩句,争也就争在這兩句。好在哪兒啊?茫茫古原之上,一輪夕陽正沉沉落下。舉目四望,隻見一片長天大地,隻見一片金紅色的光芒,落日熔金、古原如醉,這遼闊的空間感、這飽和的色彩感是何等動人心魄呀。我們今天可能就蝸居在鬥室之中,但是隻要想象一下,這場景是不是也如在眼前呢?是不是也會感受到這種強烈的震撼呢?這就是它的好處。那為什麼說争也就争在這裡呢?因為大家對“隻是”這兩個字有不同的理解,而對這兩個字的理解又直接關涉到對全詩感情基調的把握。什麼叫“隻是”啊?“隻是”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今天通常的用法,表示轉折,相當于“但是”或者“隻不過”。如果按照這種理解,那麼所謂“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就意味着這夕陽西下的風景是如此美好,隻不過黃昏已經逼近,而一入黃昏,萬象俱滅,這一切也就都看不見了。美景是這樣轉瞬即逝,推而廣之,人生不是也就猶如白駒過隙嘛,再推而廣之,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又何嘗不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呢,都會消逝的……想到這裡,真是讓人百感交集啊。
我們之前講過,李商隐少年時代就名聲鵲起,卻因為生在晚唐亂世,誤觸黨争的羅網,結果一生蹉跎郁郁而終,這樣的時代背景,再加上這樣的人生際遇,讓他早就有一種深深的落寞和無奈。所謂“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當然可以理解為天色将晚,情緒低落,但也未嘗沒有一種人生将老,回首凄涼的微妙感情啊。在這樣的心緒之下啊,看到古原落日,看到最美好的景緻偏偏在接近消逝的時候才展現出來,内心該是何等眷戀,又何等無奈啊,一時之間身世之悲被激發出來,家國之歎也倏忽而至。可是,悲也罷,歎也罷,又能如何呢?該日落還是日落,該遲暮還是遲暮,該沉淪還是沉淪,所以詩人也隻能發出一聲浩歎:“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所有的人生況味、世事的感慨都融進在這短短的十個字裡,讓這十個字錘煉成盡人皆知的警句,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心裡。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理解。
但是注意這隻是其中的一種理解,那還有另外一種理解。這種理解啊,是建立在對“隻是”這兩個字的另外一種解釋上。怎麼解釋呢?有學者就認為,對于唐朝人而言,所謂“隻是”并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但是”,而是“正是”,“隻是近黃昏”,應該理解成“正是近黃昏”。那這樣的理解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一種截然相反的情緒啊。詩人本來心緒不佳,登高散悶,眼看着紅日西垂,将樂遊原染成金色世界,他的心境豁然開朗:長空流丹,古原生輝,正是在這臨近黃昏的一刻,我看到了天地間最壯美的景色。跟這闊大的場景相比,連腳下的長安城都渺小起來。在這亘古不變的時空之内,漢唐滄桑,也隻如一瞬,既然如此,個人的一點點憂愁苦悶又算得了什麼呢?如果按照這種理解,那麼因為登樂遊原,詩人就從“向晚意不适”的心境之中走出來了,他不僅釋然了,而且得到一種精神的升華。那到底是哪一種說法正确呢?其實,詩是不能這樣來論對錯的,還得回到我們一直在說的那句話——“詩無達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如今已經無法确切知道李商隐當時真正的心境,但是無論何時何地,隻要看到夕陽西下,落日低回,我們的頭腦之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現:“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我們的心靈也都會在那一刻震撼一下,這就是這首詩的偉大之處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