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科室主任一起接診時,經常碰到情緒問題比較嚴重的甲狀腺結節患者,很多其實是可以調理的,比如今天要講的這位陳女士。
陳女士,28歲,在某電子廠上班,從小性格内向,言語不多,但心思細膩。生活中,她喜歡獨處,獨來獨往。有什麼事情,也不想和别人講。朋友,更是少之又少。
在工作中呢,也不會左右逢源、巧妙打理。一旦事與願違,她隻能久久郁結在心,心情也非常郁悶。
後來她開始變得心煩,失眠,口苦,口幹,吃不下飯,常覺得胸悶,不大喘氣就悶得慌,同時還喜歡和家人争吵。
東西找不到,吵,說别人給弄丢了。
别人說話聲音大,吵,說噪音讓她心煩難耐。
就連水燒開了,沒人關火,她也吵,說大家都欺負她,讓她一個人幹活,還說自己不該挨累……
家人就慢慢覺得她有些不對勁兒了,從前那個文靜内斂的人,怎麼變成這樣?
後來就帶她去看醫生,結果檢查出來甲狀腺結節。
但是當地也沒有什麼有效的治療方案,就讓她繼續複查。她就又通過朋友介紹,找到我院尋求治療。視頻問診發現她舌苔白濁,舌邊尖紅,診斷肝郁化火,脾運失常。。
于是主任就開了個方子:
柴胡,枳殼,赤芍,香附,栀子,牡丹皮,川楝子,生麥芽,炒酸棗仁,甘草。每日一劑,水煎分服2次。
這個方劑,患者服用5劑之後,就感覺心胸豁然開朗,晚上睡眠安好。接着,再服用5劑,諸證悉平。整個人面露笑容,就好像換了一個人。
對于她的情況是如何診斷的呢?
她小就性格内向,遇事郁結在心,參加工作以後,性格上的這個特點更妨礙了其人際交往。于是,情志常年不舒,形成肝郁。常常歎氣,口苦,脅肋脹滿,發病以後無端争吵,這些都是肝郁的表現。
氣有餘便是火。肝郁氣滞,日久必然化火生熱。肝郁化火,心神不定,于是夜晚睡眠不安。熱盛津傷,所以患者口幹,舌邊尖紅。熱迫血行,所以脈數。
肝木之氣不暢,克傷脾土,所以脾運不佳,此人就舌苔白濁,吃不下飯。
說起來,一個肝郁,引起了這麼一大灘的事兒,真令人唏噓。
怎麼辦?既然根源在于肝郁氣滞。那好,就去疏解肝郁。給她開的方子裡面,就包含了一張了不起的方子。這就是張仲景的四逆散,出自《傷寒論》,是中醫調和肝脾的第一方。
四逆散組方:炙甘草、枳實、柴胡、芍藥
它的主要功用,就是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它的主治是什麼?
第一個,是因為肝郁氣滞,陽氣不得外發,導緻手腳不溫,或腹痛腹瀉。第二個,就是肝脾不和,肝郁克土導緻的腹脘疼痛,脅肋脹痛。
其中,柴胡是疏肝解郁;白芍,養血柔肝,和柴胡配合,條達肝氣;枳實,理氣解郁,瀉熱破結,配合柴胡疏肝;甘草,調和諸藥。
可以說,一個人肝郁了,肝脾不和了,四逆散在醫家的腦海中,會比較早地蹦出來,供人選用。
既然上文醫案裡的女患者,症結就在肝郁,那自然可以選用四逆散了。
所以,主任用柴胡和枳殼疏肝解郁行氣,白芍變赤芍,使之更具清熱之能。香附,疏肝理氣,增進柴胡解郁之功。栀子、牡丹皮、川楝子,可以清肝熱。麥芽,一來可以疏肝行氣,二來可以健脾開胃,增進患者食欲。炒酸棗仁,用于幫助患者安神助眠。
這就是基本用藥思路,層次分明,容易理解。
張仲景先師在兩千年前立下的這張方子,對今人來說,依然有很強的、廣泛的實用價值。
說起來,這張仲景,是怎麼知道後世人,會如此看重、應用他的方子呢?
其實,并非人家有意為之。而是肝脾不和、肝郁氣滞,作為一種病因病機,從古至今就沒有變過。
中國人,一代又一代,體質沒有太大的變化。一脈相承的中醫文化,從前好用,今天也一定好用。你說,這算不算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典型代表?
如果大家有相同的症狀,建議不要照搬文中的方藥。應該去積極看中醫,辨别症候,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合理借鑒、化裁。有需要可以關注@甲乳健康說開方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