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上官雲)最近,一檔文化劇情舞蹈節目《舞千年》成功破圈,開播以來,收獲了“上官婉兒太平公主盛世雙姝”等多個熱搜。
它也确實有自己的特點:不隻是展現舞蹈藝術,同時也以影視劇的形式輔助叙事,表現方式頗具新意;從第一期的《相和歌》到第三期的《逍遙》,蘊含的故事亦令人印象深刻。
近日,該節目總導演之一馮铮接受了中新網記者專訪,講述了很多幕後故事。也揭開了《舞千年》能夠打破次元壁的“秘訣”。
這個節目為何能火?
以舞為載,談舞蹈、講藝術,科普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順便還講故事,《舞千年》的這種叙事方式,是不少觀衆對節目感興趣的原因。
圖片來源:《盛世雙姝》視頻截圖
例如最近登上熱搜的《盛世雙姝》,其中飾演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的舞者一同翩翩起舞,一個舞姿柔美,一個英姿飒爽,用舞蹈語言帶領觀衆一覽唐韻芳華。
大漠孤煙、飛天樂舞……《絲路花雨》也極具特色。播出的精選舞段,講述了莫高窟第112窟反彈琵琶樂舞圖的前世今生,再現了莫高窟元代3窟中的千手千眼觀音的神情自若,揭開敦煌的神秘面紗。
在相關熱搜中,有網友自發安利節目,覺得它富有質感,是把綜藝當成電影拍;也有人催更,“搞快點,我已經很多年沒有看到過像樣的古裝劇了。”
“這檔節目由河南衛視、B站聯合出品制作,幻維數碼聯合制作,節由三方共同組成核心導演組反複推導模式,總導演有三個,包括我、姜小巍、徐鵬,希望盡可能尋找當前觀衆易于接受的表現方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那些傳統舞蹈。”馮铮說。
舞蹈選擇有何标準?
《舞千年》的表現形式涉及舞蹈、綜藝、影視等領域,想做好其實不容易。
在節目中,導演組決定,采用影視劇制作的場景化拍攝模式,設置五位薦舞官,他們化身曆史人物,找尋古今最美樂舞。
創意很新穎,但需要花費很多心血。導演組介紹,首先在選擇舞蹈時,要求它自身必須優美,具有代表性和較高的藝術性。同時具有一定的改造空間,有故事點,有傳統文化的内核。
接下來,節目組需要适當對舞蹈進行“改造”,使它更具備邏輯性和叙事性,易于被觀衆理解。比如會選擇一個合适的方案和舞團溝通,尋求最佳效果,也算雙向選擇。
《相和歌》劇照。河南衛視供圖
馮铮舉了一個例子,曾經刷屏的《相和歌》,其中的盤鼓舞源自1956年四川出土的記載漢代生活的畫像磚,通過藝術創造後,舞者踏鼓而歌,展現中華民族的浪漫情懷。
導演組表示,總之就是挖掘傳統舞蹈,但也想跳出舞蹈圈,以觀衆的視角去看待它,将之從藝術舞台上“請出來”,變得适于電視傳播、新媒體傳播,尋求固有的文化共鳴。
不過,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舞千年》的拍攝其實留有一些遺憾。馮铮特别提到了《孔子》這支舞蹈,“拍攝時因為暴雨的原因,沒能實景拍攝,最後隻能在綠棚拍。”
為何堅持做文化類節目?
相對于大衆娛樂,文化類節目似乎總是要冷清一些。但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從《唐宮夜宴》到《舞千年》,卻給人們展示了另外一種可能:文化節目,也可以成為“爆款”。
“堅持做文化節目,一方面是我們堅信傳統文化和藝術本身的魅力。”馮铮給出一個很有趣的比喻:“喝茶也許不像喝飲料那麼具有爽感、那麼普遍,但入口甘醇,也有相當多的人喜歡。”
《舞千年》中,《逍遙》也頗受好評。河南衛視供圖
同理,傳統文化有足夠的内容可講,如果能夠做到尊重藝術,将節目做出應有的味道,完全可以喚醒人們的文化記憶,觀衆也可以感受到節目組的誠意,出圈就沒有那麼難。
對即将播出的《舞千年》第四期,馮铮給出了一點“劇透”,“有些舞蹈講述的故事都是觀衆很熟悉的大IP,同時嘗試了更多元化、更大膽的講述方式,希望能夠呈現給觀衆更不同面貌的舞蹈。”
不隻是《舞千年》,未來文化節目的潛力有多大?他的态度比較樂觀:“如今物質生活更豐富,人們的審美需求不斷提高,根植于傳統文化的節目潛力巨大。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