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遇到了大難題。看一下統計局的數據:
1—7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7817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3.1%,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7.1%。商品房銷售額75763億元,下降28.8%,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31.4%。
這個是銷售端的數據,住宅銷售額同比下降31.4%,這個數據如果說的更狠點,那就是距離腰斬都不遠了。
再來看房地産開發方面的數據:
1—7月份,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79462億元,同比下降6.4%;其中,住宅投資60238億元,下降5.8%。
既然是搞投資開發,肯定是需要花錢的,我們再看看開發商的融資數據,同樣不容樂觀:1—7月份,房地産開發企業到位資金88770億元,同比下降25.4%。
25.4%是個什麼概念呢?不說腰斬吧,但是也離得不遠了。
房地産企業融資數據是大比例負增長,這個縮減的比例,要比房地産開發投資的降速6.4%,高出18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房地産商們的資産負債表都繃的非常緊,融資的金額遠遠趕不上花錢的速度。
其他的數據我就不在念了,這些都可以去網上搜出來。找出來這些數據,其實就是為了說明一件事情:房地産行業現在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壓力。
說這個壓力是前所未有的,一點都不誇張。相信在看文章的朋友們,如果最近關注了你所在城市的房地産市場,就會明白我說的。除了個别的大城市之外,不管是新房還是二手房,成交量都非常慘淡。好多挂出來的房子,你看到的那個價格,都是虛高,可能最後的成交價都得在挂牌價的基礎上減去幾個百分點。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量價齊跌的場面。不說多遠,就算放在三年前,這樣的場景絕對不會出現。
房地産重要嗎?當然重要了。大到一線城市,小到縣城,土地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一線城市,在房地産行業如火如荼的年代,土地也給當地财政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二線城市更是如此,土地财政作為最主要财政收入來源的局面依然存在,隻不過很多二線城市,從行動上更想擺脫對于土地的依賴。尤其是在房住不炒這樣的大背景下,必須尋找新的收入來源,來代替原來的模式。比如發展新的産業,吸引高素質人口進來等等。
縣城的處境跟上面的大城市來比,就有點難搞了,首先縣城沒有那麼多好的産業來創作财政收入,這樣的局面導緻他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比大城市更高。
其次,縣城提高财政收入的方式方法非常有限,工具箱太匮乏,當樓市整體行情好的時候,這個不足就被掩蓋了。以至于當樓市突然降溫,出問題最早的,一般都是縣城。
所以我們最近會看到這樣的新聞沖在頭條:
多地鼓勵公職人員買房引關注。
公職人員發動親友購房。
而這些新聞的主角,基本上都是縣城。
那麼,鼓勵公務員買房,到底能不能解決縣城的樓市問題呢?
很顯然,可能有作用,但是力度是想當有限的。
想想就明白,以地方公務員的購買力,對于龐大的庫存來說,可能隻是杯水車薪。咱們舉個例子您就明白了。
現在全國的公務員數量大概在800萬左右,如果用這個數據除去全國的人口數量,大概是得出來的數字也就是0.5%,如果一個縣城有100萬人口的話,那目标買房子人群是5000個。
如果一共有10%的公務員參與了購房,那麼一年的成交量就是500套。如果平均到每個月,那就是每月新增41套左右,我們用曹縣舉例子,2022年上半年,曹縣成交了房産4328套,平均每月成交721套。41套和721套,這兩個數據的差距是很大的。
當然,如果你說,全縣的公務員都重新購置一套房,那效果可能就很好了,不過現實情況下,這樣的情況可能很難實現。買房置業本來就是一件大事兒,沒有哪個地方會出現一呼籲大家就全部配合行動這樣的事情。我們就不要異想天開了。
那麼樓市難題的根源到底在哪裡呢?直接把觀點抛出來。我個人認為是兩點,一個是居民部門居高不下的杠杆率。一個是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的悲觀。
有個網站叫NIFD,也就是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這上面我們可以找到居民杠杆率的曲線,大家可以看一下。
圖中顯示,我們的居民杠杆率從1993年的不到10%,一路高歌猛進,除了05年和08年有過短暫的下滑,其他時間就是一路向上,走出了一條非常直的曲線,很少出現有局部範圍的波動。
按照2022年7月央行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截止2022年7月,人民币貸款總餘額是207.03萬億元,那麼這個數據除以總人口數,就會得出來,截止到7月,中國人均負債為大約147000元。而2021年,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1萬元,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出來,居民端的平均的償債周期為4年多一點。
當然,如果我們計算人民币貸款總餘額的時候,隻計算居民端負債,這個數據得出來會少很多,但是畢竟就算是企業貸款,最終需要償還的還是老闆們,所以,綜合來計算的話,還是按照總貸款餘額更準确一點。
辜朝明曾經寫過一本書分析日本的經濟,叫做大衰退,其中提到過一個概念叫做“資産負債表的衰退”,這個概念的大概意思就是,,當經濟泡沫破裂時,資産價格會下降,企業資産負債表的資産端大幅縮水,而負債卻是剛性的,導緻資不抵債。
對于居民來說,房子的價格,是自己資産端的重要晴雨表,如果房價出現了飛速下降,那麼居民的資産負債表就會趨于惡化。畢竟債務端不變的情況下,資産端迅速縮水,就會導緻資不抵債。
所以,我們穩房價,穩預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防止持有房産者的資産迅速縮水,導緻大面積抛售。
當然,即使是杠杆高,也不能成為樓市成交低迷的原因。因為從2017年到現在,杠杆率雖然隻是上升了10個百分點左右,但房地産市場的局面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7年的樓市和2022年,大家可以去網上搜一下成交數據,我在這裡就不在列舉。
杠杆再高,如果收入能跟得上,或者說,在可預見的未來,收入能跟的上,樓市的現狀也比現在要好很多。
但我認為,正是最近以來,頻繁出現的疫情,以及俄烏沖突,讓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有了不确定性。所以,你會發現,人們的存款竟然慢慢的變多了。
存款增多,對于市場來說,不一定是好事兒。我們隔壁那個鄰居日本,自從房地産泡沫破滅以來,人們再也不敢加杠杆了。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泡沫破了之後,日本的通脹率,除了安倍執政時期,以及今年7月份受到俄烏戰争影響上漲到2%以上之外,幾乎很少能漲到2%。而且日本央行的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把CPI 2%作為它的貨币政策的錨。
當然,日本的存款增多,跟他們自己的經濟結構有很大關系,比如說老齡化,以及技術停滞,存款大部分集中在老人的手裡,而老人的消費很少,這樣就很難帶動其他人消費。
消費和存款,普遍代表着人們對未來經濟的看法,在經濟預期好的時候,由于對未來收入比較樂觀,再加上自己的各種資産也在上漲,人們就傾向于去增加消費,由于資産漲價,所以抵押貸款會增多,這樣就會讓市場上其他人也賺到錢,其他人賺到錢了,可能就會消費出比他賺到的利潤更多金額的消費。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消費會層層升級?我們來舉個例子,假如張三有十塊錢可以消費,但是不夠買東西。這個時候,如果張三覺得未來預期好,張三可能會從銀行借出來一塊,然後湊夠11塊錢,去買李四的東西。這個時候,李四其實是賺到了11元。李四也對未來比較樂觀,他想買一個14塊錢的東西,于是李四從銀行借了三塊,一共十四塊買了王五的東西...
以此類推下去,就會看到消費數據就會變得非常好,市場上人人都在賺錢,人人都在消費。
但是如果這個情形反過來就不一樣了,同樣還是張三,如果他有十塊錢可以消費,但是由于未來預期減弱,張三就會選擇把至少五塊都存起來,然後可能就留下2塊錢進行消費。這個時候李四也賺到少了啊,他本來能賺11,現在隻能賺兩塊,所以他必然會減少花錢的額度。可能經過他合計之後,存起來一點,又預留一點,最後能找王五消費的錢,就剩幾分了。
所以大家看到預期的重要性了嗎?一個是指數級上升,一個是指數級下降,兩個指數再一對比,差距就很明顯了。
這就是預期對樓市的影響,而且房地産市場可能會陷入一個悖論:
如果穩地價和房價了,居民的購房熱情基本上很小,很難對經濟帶來一波提振。因為現在在很多購房者眼裡,即使真是目的就是居住,但是還是很在乎未來是否升值。
因為一旦購買了房産,未來會綁定30年的月供,很多人都說"我有好幾套房,但我不希望房子漲價。"說這種話的人,可能連一套房子都沒有。
而且穩地價之後,開發商拿地的熱情也高不到哪裡去,因為他們會擔心,到時候項目不好賣出,很容易砸手裡。
但是另外一方面,房價真是不能猛漲了,如果房價逐漸脫離群衆,飛到了天上,那也就沒什麼流動性了,到時候就會有價無市。沒有流動性,同樣的,購房者熱情也會大大降低。
如何在穩預期的同時,還能讓房地産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這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如果您覺得有用的話,幫忙點個贊,轉發一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