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世界制造業大排行

世界制造業大排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13:19:30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指出:“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要堅定不移把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要大力發展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深刻闡明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為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徑。

這十年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6.98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0%左右提高到近30%,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

這十年來,從“奮鬥者”号成功坐底萬米深海溝,到C919大型客機完成取證試飛,再到漸次升空的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鬥組網……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創新成果引領中國制造業不斷攀上新高度。

這十年來,一大批領軍企業脫穎而出,入圍世界500強企業的工業企業達到7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規模實現翻番,制造業企業實力和競争力顯著增強。

毫無疑問,十年間,我國新型工業化步伐顯著加快,産業體系更加健全、産業鍊更加完整,産業整體實力、質量效益以及創新力、競争力、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迎來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曆史性跨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世界制造業大排行(非凡十年制造強國)1

C919大飛機的試飛機 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我國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了高質量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黨中央抓住全球金融危機後世界格局深刻調整的曆史性機遇,提出制造強國戰略并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這一綱領性文件。

作為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确定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标,其中第一步是力争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具體而言: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産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台階。

在制造強國戰略指引下,經過各方面努力,我國制造強國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喬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

首先是制造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2012~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加到近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

世界制造業大排行(非凡十年制造強國)2

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已接近31.4萬億元

其次,主要領域實現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标。如首艘國産航母正式列裝,“北鬥三号”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特高壓輸變電裝備、大型掘進裝備、煤化工大型成套裝備等跻身世界前列。

此外,喬标認為,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鍊中的位置持續攀升。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0年的15.1%,與此同時,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步伐也在加快。

不僅如此,我國制造業供給體系質量大幅提升。今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王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國工業産品供給的數量、質量和檔次都有了全面提升,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産品中有四成以上産品産量位居世界第一,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節能冰箱、全自動洗衣機、變頻空調、汽車等中高端産品已走進尋常百姓家,顯著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品質。

世界制造業大排行(非凡十年制造強國)3

我國汽車保有量到2021年已超過3億輛

王偉舉例說,比如汽車,我國汽車保有量從2010年的0.78億輛大幅增長到當前的超過3億輛,特别是新能源汽車,産量已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在續航裡程、操控性能、充換電便利度、智能化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品牌和價格上也有了更多選擇。

再比如手機,2021年我國5G手機出貨量達到2.7億部,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75.9%,和十年前相比,今天的手機無論是外觀、性能還是使用體驗都有了質的飛躍。

世界制造業大排行(非凡十年制造強國)4

2021年我國手機産量達到16.6億,其中5G手機出貨量達到2.7億部

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步伐明顯加快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近年來,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步伐明顯加快。從創新投入看,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達到10.3%,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

從創新體系看,全國已布局建設2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地方共建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建設125個産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共性技術供給能力大幅提高。

從創新成果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産品收入占業務收入比重從2012年的11.9%提高到2021年的22.4%,大國重器亮點紛呈,“蛟龍”潛海、C919試飛、“嫦娥”攬月、“北鬥”組網、“九章”問世,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創新成果引領中國制造業不斷攀上新的高度。

世界制造業大排行(非凡十年制造強國)5

“蛟龍”号載人潛水器離開“向陽紅09”科學考察船準備入水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喬标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根本保證。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科學擘畫了制造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系統部署了制造強國建設的重大工程和重大任務。正是在黨的領導下,制造強國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

其次,針對關鍵共性技術供給不足問題,我國實施了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關鍵共性技術供給體系逐步恢複和完善;針對工業基礎薄弱問題,實施工業強基工程,一批“卡脖子”問題得到解決;針對裝備制造短闆,實施重大裝備創新工程,為各行業升級提供先進的生産工具。

“正是遵循問題導向的原則,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但沒有解決的突出難題。”喬标說。

第三,堅持市場主導是根本要求。“實踐證明,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市場主體作用和政府引導作用兩個都不能少。”喬标認為,隻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同時,要發揮政府在新興産業保護、技術研發支持、市場需求培育等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彌補“市場失靈”和“市場不足”。

要進一步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喬标認為,重點需要補齊三類短闆:

一是關鍵核心技術短闆。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僅要創造更多單項技術和産品,更要大力提升産業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産業基礎能力短闆。要聚焦核心基礎零部件、工業基礎軟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産業技術基礎等關鍵瓶頸,全面加大科技創新和進口替代力度,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産業基礎體系。

三是專業技術人才短闆。要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制造業生産模式發生深刻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的生産模式發生了深刻變革。制造業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大勢,向智能、綠色、服務方向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

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趨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制造業生産方式和企業形态根本性變革,夯實融合發展的基礎支撐,健全法律法規,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

近年來,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取得了長足進展。工信部數據顯示,在制造業數字化方面,2021年,我國重點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别達到55.3%和74.7%,較2012年分别提高30.7和25.9個百分點,一批智能示範工廠加快建成,智能制造應用規模全球領先,石化、鋼鐵、建材等行業已擁有一批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獨步全球的領先企業。

在制造業綠色化方面,通過持續努力,我國已初步形成綠色制造體系,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和16%,2021年又進一步下降5.6%。

賽智産業研究院院長趙剛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采訪時強調,“當前,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

趙剛認為,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較快,企業數字化發展水平有較大提高,生産設備數字化率、數字化生産設備聯網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等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湧現出了海爾、美的、濰柴、等全球智能制造水平最高的“燈塔工廠”,也造就了犀牛制造、紅領西服、娃哈哈等全國智能制造示範工廠。

不過他同時強調,目前我國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機制還不夠健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創新鍊、産業鍊和供應鍊的上下遊協同不足;二是數據要素的開發利用不足;三是工業軟硬件技術創新性不足。

在趙剛看來,下一步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要在三個方面發力:

首先是建設工業互聯網,推進消費側和供給側雙向互動,促進創新鍊、産業鍊和供應鍊相互協同,構建制造業數字化産業生态。

其次是建設工業數據要素流通體系,加強數據要素在生産中的投入,推進工業生産中的數據要素彙聚、流通和應用,開發工業數據産品,挖掘工業數據價值。

此外,還要加快工業軟硬件技術自主創新,推進集成電路、機器人、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元宇宙、區塊鍊等技術在工業軟硬件中的應用,發展3D建模、多學科優化、複雜工況工業分析算法等工業軟件技術,提升工業軟硬件的自主可控能力。

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實力不斷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實力不斷增強。

最突出的表現是市場主體數量持續增長,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0萬戶,較2012年增長了23.5%。

截至2022年8月末,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已接近44.7萬個。

世界制造業大排行(非凡十年制造強國)6

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已接近44.7萬個

與此同時,骨幹龍頭企業持續做強做優,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21.7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0.24萬億元,有58家制造業企業進入2021年世界500強榜單,比2012年增加27家。

更為重要的是,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顯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已培育4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7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0多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對中小企業的重視和支持力度在不斷加大,走專精特新的發展之路也成為越來越多中小企業的共識。根據工信部數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超六成屬于工業的基礎領域。

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專精特新服務部處長尹曉萌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首次被提及是在2016年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中,從一開始,專精特新“小巨人”就被賦予了工業強基的内涵。

尹曉萌告訴記者,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培育認定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就要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主導産品應符合《工業“四基”發展目錄》所列重點領域。2022年工信部發布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再次明确,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主導産品應優先聚焦于制造業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軟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産業技術基礎等重點領域。

“工業強基是一項長期性、戰略性的工程,決定制造強國戰略的成敗。”尹曉萌表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位于産業基礎核心領域、産業鍊關鍵環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超六成屬于工業基礎領域,更是體現了“專精特新”工作的顯著成效。

尹曉萌直言,在當前環境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量質齊升,發揮了“補短闆”“填空白”的關鍵作用,已經成為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制造強國的“生力軍”,也能夠引領帶動更多的優質中小企業參與國家工業強基工程。

尹曉萌表示,鼓勵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除了聚焦激發企業創新内生動力、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提升中小企業知識産權管理能力、開展數字化賦能行動外,還要優化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的政策環境。包括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通過法律手段加強産權保護,完善公平的市場環境,暢通企業的維權渠道;完善稅費支持政策和财政資金支持力度,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發展後勁;建立容錯機制,鼓勵企業大膽創新、勇于創新等。

與此同時,要逐步完善中小企業創新的服務體系。健全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和社會化公益服務相結合的服務體系,為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供強有力的服務支撐。包括促進創新載體建設,構建技術支撐體系,提供優質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

此外,還要構建金融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的發展機制。尹曉萌強調,任何創新都建立在資本積累之上,因此需要健全和完善金融機構對科技創新的支持。

每日經濟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