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生物學知識,判斷某一動物是否睡覺比較容易,隻要動物有神經系統,都會需要休息的,因為神經系統不可能24小時處于工作狀态,需要以睡眠來徹底消除神經系統或肢體的疲勞。
大家都知道,魚類是脊椎動物,脊椎中有脊髓、有大腦、有側線等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工作就需要休息,因此,魚必然要“睡覺”的,隻是魚睡覺的方式有點特殊,魚沒有眼睑,所以,魚不能像其他的脊椎動物一樣,睡覺的時候閉上眼睛,它們都是睜着眼睛睡覺的。
鹦嘴魚在睡覺
一般情況,它可以躲在暗處、鑽進沙裡或者在自己分泌的泡泡裡睡覺,有時還會邊遊泳邊睡覺。睡眠的姿勢也有點特殊。常常看到小金魚在水缸中靜止不動,這是魚正在睡覺。判斷魚是否在睡覺不是很容易,需要注意觀察,因為是魚睜着眼睛睡大覺。
金魚在睡覺
魚的皮膚結構由表皮與真皮兩部分組成,皮膚上覆蓋有鱗片。有利于避免魚睡覺時機械和化學傷害,還可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魚表皮分布的單細胞粘液腺分泌的粘液,可減少魚在遊泳時水的阻力,也可減少病菌入侵機體。所以,魚會随時随地睡覺。
晚上,仔細觀察小金魚,會躲到魚缸内的暗處一動不動,就是在睡覺。生活在海洋底部的魚,夜色來臨時,有的會鑽進沙子裡,一動不動,就是在睡大覺。南洋鹦嘴魚身體會分泌特殊的膠狀大泡泡,再鑽進泡泡裡睡覺,不過,嘴邊還留個呼吸的小孔。淡水魚(如鯉魚、鲫魚)大多數躲在岩石後、水草叢中的暗處睡覺。
有洄遊習性的魚類,是一邊遊一邊睡,使人類很難判斷它們在什麼時候睡覺。
實際上,魚處于某種低能量消耗狀态時,我們都可以認為它在 睡覺。隻是與多數陸地動物睡覺有區别而已。非常活躍的鯉科小魚晚上會分散開來,在淺水中一動不動。魚缸裡的金魚長時間在水底“發呆”,就是處于一種低能耗狀态,就是在睡覺。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斑馬魚的睡眠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緩慢爆發睡眠”,這種模式可能類似于人類的慢波睡眠。另一種是“傳播波睡眠”,對應于人類的快波睡眠,就是同一條魚,其睡眠行為也相當複雜,可能要追朔到4.5億年前漫長的物種演化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