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田麗霞意識形态

田麗霞意識形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3 12:41:42

編者按:意識形态具有自身獨特的問題域。廓清意識形态概念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深化對于意識形态問題的研究。基于馬克思的理論邏輯與分析框架,相較于思想來源之實踐性、利益主體之特殊性和具體内容之虛假性的意識形态概念特征認識,更加符合經典作家思想的意識形态概念特征應該包括三個方面:思想來源的實踐性與繼承性統一、利益主體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統一,以及基本内容的虛假性與真實性統一。

田麗霞意識形态(意識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邏輯辨正)1

意識形态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馬克思哲學革命過程中發揮了理論中間環節的作用,構成了曆史唯物主義理論大廈的柱石。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政黨的中國共産黨曆來重視意識形态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态工作被上升到一項極端重要工作的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把不斷增強意識形态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要求在思想文化建設領域牢牢掌握意識形态工作領導權。值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從理論高度對于意識形态問題進行科學思考,顯然對于黨更好的開展意識形态工作具有基礎性價值。但是,對于意識形态是什麼、有什麼特征的基本理論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界一直存在争論。尤其是,在基本特征層面,利益主體的特殊性、思想來源的實踐性和基本内容的虛假性,作為一種具有廣泛影響的理解範式,其在理論邏輯和實踐效果層面的不足之處正在顯現。為了準确把握意識形态概念的基本特征,十分有必要回到馬克思意識形态思想的形成史中進行考察,特别是很有必要探讨意識形态問題展開的境域和方式。基于此,筆者拟從思想來源、利益主體和基本内容三個方面着手,嘗試探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意識形态概念的基本特征,以深化這一問題的研究。

田麗霞意識形态(意識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邏輯辨正)2

一、思想來源:實踐性與繼承性的統一

馬克思的意識形态思想是在與西方意識哲學的對話過程中形成的,其意識形态思想超越的對象是西方觀念論哲學傳統。在馬克思看來,在德國思辨哲學那裡,“由于思想脫離了他們的基礎,即脫離了個人及其經驗關系,才産生了純粹思想的特殊發展和曆史觀念”。他揚棄了這種從意識出發去思考現實的緻思路徑,指出意識形态對于社會現實具有從屬關系。不僅如此,馬克思也超越了費爾巴哈“沒有了自然,人格性,‘自我性’、意識就是無”的直觀決定論思想,提出“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态”,從而将意識形态建立在科學的實踐觀基礎之上。馬克思将實踐作為連接主客觀的橋梁,把自然界當作實踐對象,把意識形态當作實踐活動的産物來考察,這解決了近代西方哲學從主客體關系角度進行邏輯運演之抽象本體論傳統引發的諸多邏輯與現實背謬。

然而,作為意識形态來源的實踐是指什麼呢?理論界對于這一基本問題始終存在着思想困惑。正如《德意志意識形态》中的這一段經典表述,“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态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馬克思意識形态思想科學性的哲學根基在于,他完成了對德國觀念本體論的邏輯颠倒,将人們的客觀現實生活視為意識形态的來源。馬克思創立的曆史唯物主義嶄新哲學思想,将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置于本體地位,而這一嶄新本體論思想又是通過“實踐”來規定和闡述的,因此對于實踐觀的把握成為了理解馬克思意識形态思想的核心任務。然而,在對馬克思意識形态思想的諸種解讀中,一種以盧卡奇為代表的流行理解範式把實踐粗暴地置于現代形而上學的理論架構之中,實踐日益被抽象化、絕對化。根據這一邏輯,實踐變成了具有最高原則的絕對存在,人則成為這種絕對存在的對象化及其達及自身。如此一來,馬克思的實踐觀就被誤解為與黑格爾關于絕對精神自我運動的觀點具有内在一緻性。還有一種以普列漢諾夫為代表的理解範式是把馬克思的實踐觀還原為費爾巴哈直觀的機械決定論,把意識形态理解為實踐的簡單派生物。

田麗霞意識形态(意識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邏輯辨正)3

實際上,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态的産生與發展來源于社會實踐活動,但是社會實踐與意識形态又不是簡單的“源”與“流”關系。如果說費爾巴哈把人視為自然性存在,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視為兩個自然物之間的關系,從而把實踐活動排除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之外。那麼,馬克思則超越于此,把人看作社會性的存在,把自然界作為實踐對象來考察。這樣一來,實踐的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而且構成了整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曆史觀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正因如此,唯物主義才在社會曆史領域實現了徹底性。

正是在世界觀和曆史觀根本變革的邏輯框架中,馬克思論述了社會實踐對于意識形态的基礎性意義。他在曆史唯物主義創立史上具有裡程碑價值的著作《神聖家族》中初步提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什麼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而在曆史唯物主義創立的标志性著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則明确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自此,馬克思超越了以特拉西為代表的觀念學派開創的感覺論意識形态思想,将其與改造社會的事業結合起來,并且在與實踐緊密互動的過程中進行自身的界定。

在思想來源方面,除了上述的實踐性特征以外,意識形态還具有曆史繼承性的特征,是實踐性與繼承性的相互統一。如上文所述,社會實踐對于意識形态不是機械決定性作用,意識形态對于社會實踐也并非亦步亦趨的反映關系,而是從更根本的曆史觀維度而言,需要在更長期的曆史視域下來觀察。正如《神聖家族》中談到的“思想永遠不能超出舊世界秩序的範圍,在任何情況下,思想所能超出的隻是舊世界秩序的思想範圍”,曆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實踐觀必然衍生出意識形态的繼承性特征。對此,馬克思強調:“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着活人的頭腦。”由此可見,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客觀實在性,這一客觀實在性具體體現在,它必然建立在既有的社會環境之上,并受前一代人所遺留下來的社會條件所制約,這一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這構成了意識形态的另一個重要思想來源。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馬克思結合法國革命的案例詳細闡述了這一觀點,指出在1848年革命中法國農民作為“通過傳統和教育承受了這些情感和觀點的個人,會以為這些情感和觀點就是他的行為的真實動機和出發點”,從而在舊的專制觀念的影響下投票把波拿巴推上了總統寶座并複辟了帝制。可見,意識形态的思想來源具有顯著的曆史繼承性特征。

從理論維度來看,意識形态思想來源的曆史繼承性根本在于社會基本矛盾關系。在馬克思看來,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物質生産活動。“曆史的誕生地”是在自我意識哲學所鄙夷的“地上的粗糙的物質生産”領域。從現實的人的生産出發,“人們先是在一定的基礎上——起先是自然形成的基礎,然後是曆史的前提——從事勞動的”,這一過程中形成的生産力處于第一性的地位。其後,“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産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産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适合的生産關系。這些生産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态與之相适應的現實基礎”。在由生産力的變化引發的生産關系、經濟基礎、意識形态相應變化的社會結構傳導鍊條中,意識形态對于社會生産的反映具有相對滞後性。這導緻了意識形态的思想來源具有對于前一社會階段意識形态的曆史繼承性特征,也即意識形态的相對獨立性。因此,意識形态“是從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維中獨立形成的,并且在這些世代相繼的人們的頭腦中經過了自己的獨立的發展道路”。

田麗霞意識形态(意識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邏輯辨正)4

二、利益主體: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

 

對于意識形态思想來源的探讨,往往引發對于利益主體的進一步追問。這是因為,人們的社會實踐天然地具有功利性質,它常常被利益所驅使。對于現實利益的回應,成為意識形态思想無法回避的問題。當啟蒙學者高呼自由民主口号時,捍衛人之利益已經成為革命意識形态的核心内容,成為分析各種社會現象的重要出發點。這一點在愛爾維修那裡表現得非常突出,他從感覺論唯物主義出發,指出人們精神活動的社會基礎在于服從自己的利益,利益支配着人們的一切判斷。對于個人利益,馬克思從來不加以否認和反對。他在《神聖家族》中談到:“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樂和正确理解的個人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不過,在馬克思看來,舊唯物主義并未達到對于世界的主體自覺。超越于啟蒙學者的狹隘私人利益視界,他提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那就必須使個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類的利益。”

處理個别私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不僅是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核心議題,也是馬克思意識形态思想展開的基點。對于利益主體的理論自覺,對于階級特殊利益的明确指認,使其深化了對于意識形态問題的認識。這一認識的曆史起點是,1841年普魯士王室内閣頒布新的書報檢查令,1842年萊茵省議會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摩塞爾記者遭當局指責等一系列個别私人利益淩駕于社會整體利益之上的事件。這些事件讓馬克思清醒地認識到,在先驗理性主義的思維框架中,國家和法作為原子式個人聯合體的存在形式,無法保障大多數人的普遍利益,僅能代表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

正如《神聖家族》指出的,“‘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不僅回答了意識形态的思想來源問題,而且進一步回答了實踐基礎上意識形态的利益主體問題。曼海姆對此也給予了肯定,“在與其資産階級對手進行鬥争時,馬克思主義重新發現,在曆史事件和政治事件中,不可能有‘純理論’。它看到,在每一種理論的背後,都隐伏着集團的觀點。集團思維這種現象依照利益以及社會環境和生存環境表現出來,馬克思把這種現象稱為意識形态。”換言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超越了個體與整體的兩極思維,主張意識形态的利益主體是一種集團,歸根結底是階級,意識形态說到底是階級意識。曼海姆認為,馬克思關于利益主體意識形成的第一步是“民族精神”取代了“意識本身”,意識形态不再以抽象的人類精神的面貌出現。進一步,“仍嫌過于寬泛的‘民衆精神’概念,讓位于階級意識形态,或者更正确地說,讓位于階級意識形态概念”。馬克思把對個人利益的探究上升到對階級利益的探究,通過實現階級利益來實現個人利益,找到了維護個人利益的科學路徑,從而也發現了意識形态利益主體的階級本質。即使梯葉裡、基佐、米涅、梯也爾在總結法國複辟時代的曆史事變時,也坦承階級鬥争是了解全部法國曆史的鑰匙。階級分析,這為我們揭開意識形态之秘提供了一把鑰匙。《共産黨宣言》開篇即談到,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算起,“至今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争的曆史”。列甯明确闡述道:“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我們能在這種看來撲朔迷離、一團混亂的狀态中發現規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鬥争的理論。”因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意識形态作為階級社會的特有現象,必然反映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及其相應的政治上層建築,以及反映社會上占據物質關系統治地位之階級的利益訴求,這決定了意識形态不可避免地具有階級性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意識形态在利益主體方面具有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統一的特征。在剝削階級占據統治地位的階級社會中,雖然意識形态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但是往往以普遍性的形式出現。因為統治階級“必然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才能動員廣大社會群衆追随、擁護自身的統治地位,進而鞏固和擴大自身的統治利益。因而,階級意識形态具有一元化、普遍化的傾向。但是,意識形态性并不等于階級性。在利益主體上,意識形态具有階級性與普遍性相統一的特征。在剝削階級占據統治地位的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态在推翻舊政權時期、自身執政初期與廣大社會成員的利益具有很大程度的一緻性,從而體現出了統治階級利益的特殊性與社會成員利益的普遍性相統一的特征。意識形态反映的是革命階級的階級意識,即每一個領導革命的階級借以認清使命,團結群衆的思想觀念及口号,因而它又必定是每一種革命得以成功的輿論基礎。“任何在曆史上能夠實現的群衆性的‘利益’,在最初出現于世界舞台時,在‘思想’或‘觀念’中都會遠遠超出自己的現實界限,而同一般人的利益混淆起來。”在法國資産階級革命中,伏爾泰、孟德斯鸠、盧梭等資産階級啟蒙思想家發出人身自由、政治平等的号召,這符合了飽受封建專制壓迫的農民、工人和貧民的利益,資産階級革命進而得到了這部分占據人口最大多數的群衆支持。法國革命史上的《人權宣言》這一重要文件倡導國家主權屬于人民,提出“人生來是自由的、在權利上是平等的”口号,主張言論、集會、出版等自由是“天賦”的不可剝奪的權利,這些觀點得到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支持和擁護。雖然這些意識形态往往表現為抽象的、虛幻的政治價值觀念,但是它作為資産階級政權合法性的思想根基、資産階級立國的思想資源,在持續宣傳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政治動員功能,使資本主義制度相對于封建制度的先進性得到了廣大社會成員的認同。

不僅如此,在執政過程中,出于避免社會矛盾激化、維護自身長期統治的需要,從奴隸制、封建制發展到資本主義制度,剝削階級的統治方式更加講究策略性,也會呈現出一定的普遍性特征。統治階級會通過出讓一部分局部的、有限的利益,進而安撫民心、籠絡民意,這也使得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态與廣大社會成員的利益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了一緻性。然而,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态在利益主體上特殊性與普遍性的一緻性僅僅是形式上的,真正的統一則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

田麗霞意識形态(意識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邏輯辨正)5

三、基本内容:虛假性與真實性的統一

與思想來源、利益主體緊密關聯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意識形态的基本内容問題。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态》、《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等著作中作出“虛僞的意識形态”、“觀念的統治”等重要判斷,虛假性批判也确為馬克思意識形态思想的典型特征,不過虛假性的特征不是馬克思賦予意識形态的。早在拿破侖對從曆史觀念論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态概念的特拉西定下“意識形态罪”之後,意識形态概念的内涵就發生了變化,由“最值得尊敬的、作為實證與卓越科學的觀念學逐漸讓位于隻值得受嘲笑和鄙視的、作為抽象和幻想觀念的意識形态”,意識形态成為虛假性的代名詞。此時的意識形态概念建立在感覺主義曆史觀念論基礎之上,呈現出“一批據稱是錯誤的、脫離政治生活實際現實的觀念的主體”的主觀性。

然而,馬克思意識形态虛假性批判的本質是社會曆史批判,這是針對曆史觀念論傳統而展開的,它建立在科學的實踐觀基礎之上、形成于階級利益的分析框架之中。在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态的諸多論述中,他的首創貢獻并非揭露意識形态虛假性,而是闡明這種虛假性并非來源于個人的主觀故意,而是來自其客觀的社會存在。在與黑格爾、鮑威爾、費爾巴哈等思想家對話的過程中,馬克思日益認識到,曆史上各種統治階級意識形态的虛假性不能僅僅停留于道義的批判,而需要上升到反思曆史哲學思想體系的高度。通過研究,他發現以往的一切舊曆史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試圖把一般性的概念上升為所謂永恒不變的實體,進而通過把握某個終極實體的方式探尋曆史之秘。馬克思把意識形态虛假性的産生根源歸結為脫離現實的抽象這一思辨唯心主義的錯誤思維邏輯,從而揭示出階級社會虛假意識形态的僞真理性本質。

雖然意識形态虛假性常常被解讀為統治階級在主觀上對民衆進行的有意欺騙,但是這并不是馬克思的原意。基于《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争》等重要著作,不難看出,馬克思通過回顧法國革命中資産階級從革命力量蛻變為保守甚至反動力量的曆史揭示出,意識形态圍繞着社會利益關系,經曆了一個從真實到虛假的曆史演變過程,意識形态虛假性問題則是這一過程的必然産物,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揭露出意識形态利用群衆、欺騙群衆的僞群衆性特征,這也成為了階級社會意識形态虛假性的突出表現之一。

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态虛假性問題并不産生于主觀精神領域,所以不是可以通過理性批判、重建理性的方式來消滅的,“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怪影’、‘幽靈’、‘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隻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産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曆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這裡的“革命”之所指就是“實際地推翻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産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他揭示出,意識形态虛假性問題産生的根源是在物質生産領域,理解意識形态虛假性問題的關鍵在于現實的社會生産實踐活動,而不是抽象地重建理性。概括而言,馬克思從來不把意識形态虛假性歸結為有意的欺騙或謊言,而是着眼于對其進行社會曆史結構的分析,因而其成為解剖資本主義物化世界的病理學切片。他從來不把意識形态虛假性歸結為其天然本性,而是着眼于階級意識和階級統治的曆史變動分析,因而其成為考察階級局限性以及把握曆史界限的鮮活坐标。

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态具有虛假性特征,但是意識形态不等于虛假觀念。受到利益主體、思想來源和價值目标的影響,意識形态在内容上呈現出了虛假性與真實性相統一的典型特征。根據曆史唯物主義對于意識形态問題的研究路徑和邏輯,“市民社會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意識形态作為一種思想上層建築必然植根于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并且反映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基于此,雖然意識形态具有虛假性的特征,卻不能因此進行狹隘化的理解,進而否定和抹殺其反映社會經濟狀況的真實性。如果我們隻把注意力放在意識形态誤導社會成員的虛假性上,就容易陷入片面誤讀的困境,因為一旦統治階級把有意欺騙作為其思想統治的手段,那就标志着其意識形态失去了生命力。

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态在内容上是虛假性與真實性的統一。意識形态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和實踐導向,這成為了其真實性産生的源泉。“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質生産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着精神生産資料。”《德意志意識形态》中的這一重要論斷,不僅揭示出以社會全體成員普遍利益面目而存在的統治階級意識形态之虛假性,還反映出統治階級意識形态影響力背後蘊藏着的利益真實性。

其一,意識形态影響力建立在群衆認同的基礎之上。意識形态家在制造政治理論學說體系時,雖然主觀上是服務于統治階級利益的實現,但是客觀上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群衆的利益訴求,這一意識形态才能得到群衆的理解和認同。尤其是,在革命時期“它的利益在開始時的确同其餘一切非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還多少有一些聯系,在當時存在的那些關系的壓力下還來不及發展為特殊階級的特殊利益”,進而形成領導革命、團結群衆的輿論基礎。

其二,意識形态影響力建立在對于客觀規律一定程度的把握基礎之上。曆史唯物主義是一門“真正的實證科學”。意識形态作為社會精神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産生于社會生産生活過程之中,同時接受社會實踐活動的檢驗,這是一種曆史的必然。同時,曆史唯物主義啟示我們,真理是相對正确的,人的認識隻能實現對于客觀規律的無限接近,而不能達到完全的同一。近代以來,思想家們對于意識形态的研究工作,在邏輯理路上長期緻力于探尋一種作為永恒法則的理性實體。即使這種研究路徑在方法論上存在着嚴重的問題,但是依然顯現出了一定的真理光輝。例如,馬克思對于黑格爾的曆史觀進行了辯證的分析,認為雖然黑格爾把曆史視為絕對精神這一人格化邏輯自我發展和回歸的過程,被普魯士政府加以利用而成為維護其君主統治秩序的官方意識形态,但是他第一個證明了整個世界曆史具有必然邏輯,并且用邏輯再現了人類曆史,使世界史有規律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可見,對于一種意識形态及其背後的政治哲學、曆史哲學邏輯需要進行客觀辯證的分析,既要善于發掘其虛假性掩飾下的階級本質,也要善于發現其虛假性遮蔽下的真理因素。

(作者:李豔豔,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網絡文明與文化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5年度影響力人物稱号獲得者;來源:《江海學刊》 2018年第6期;作者授權本官微網絡首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