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哥特文化",你會想到什麼?是西歐教堂的尖頂、細窗?
始建于1248年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築中最完美的典範,科隆大教堂
還是那斑斓炫目的五彩琉璃窗?
五彩琉璃窗
亦或是讓你詫異、驚歎的冷酷的妝容,奇異的服飾?
乖張的哥特式服裝設計
很少有這麼一種文化風格能夠有如此大的跨度,能夠從輝煌壯麗,一躍橫跨到陰郁恐怖,哥特文化以其獨有的多樣化、風格化,一直屹立在世界藝術文化之林。為何哥特文化有如此魅力,作為非主流文化還能夠千年長存呢?在這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原因?
哥特,本是北歐一個遊牧民族部落。但是"哥特式"這個形容詞卻并非以這個民族而命名,也不是根據哥特式風格盛行的地區确定。
它誕生于劫掠羅馬帝國的戰火。
公元410年間,西哥特首領率領的蠻族軍隊對昔日帝國的王都——羅馬,進行了規模空前的圍攻,并在破城後任意搶掠三天,滿載而歸。這是羅馬城首次被蠻族勢力掠奪。在文藝複興時期,對于哥特人摧毀羅馬帝國的曆史耿耿于懷的意大利人,便把凡是從阿爾卑斯山以北傳來的東西都稱之為"哥特式"。就像現在有些人喜歡說"鄉巴佬",打地圖炮一樣,在當時,"哥特式"是野蠻、未開化的同義語。
哥特族入侵羅馬帝國
此後,16世紀的意大利藝術評論家把在歐洲古代與文藝複興之間的所有藝術,都稱為"哥特人的創作"。從此,"哥特式"之名在曆史上沿用至今。
雖然哥特文化有着并不榮耀的出身,但這并沒有影響到哥特文化的傳播。它從未真正退出過曆史舞台,反而在沉寂了幾個世紀之後大放光彩。
哥特式文化的發展可以沿着以下這條路徑追尋: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築——十八世紀末的"哥特式小說"出現——二十世紀初的第一部哥特式電影直至今天。可以發現,哥特式文化已經從最初的顯學走向文化的邊緣,在此期間經曆了曆史的輪回、社會的變遷以及哲學的更叠。
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藝術表現。其中又以哥特式教堂為最,主要表現為尖拱形、尖拱門、外牆上垂直的線條形狀,鑲有彩色玻璃的圓形窗……使用明亮多彩的教堂窗格,厚實的牆壁,而且建築本身就高聳而直立,就好像碰觸到天堂一樣。它用誇張的裝飾、豐富的色彩、垂直的立體感打破了傳統中的羅馬古典元素,賦予了哥特文化浪漫的詩意。建于 1163 年的巴黎聖母院是這類建築的傑出代表。
巴黎聖母院
歐洲在十八世紀開始進入啟蒙時期,掀開人類理性的全面宣傳的熱潮。英國作家賀拉斯·瓦爾浦爾以一座中世紀哥特式城堡作為背景展開故事,寫作了小說《奧特蘭托城堡》。在作者的筆下,哥特式城堡黑暗的走廊、地下通道、密室内機關不時展現鬼魂幽靈等神秘現象,使得原來曲折、奇幻的故事更加恐怖、令人興奮。《奧特蘭托城堡》開創了哥特式小說早期的模式。哥特式文學可謂是盛開在歐洲文學花園中的奇葩,它涵蓋了異常思維的主題和風格特征,展現了人類擁有黑暗的一面,反對理性的統治,一眼看穿人們深深的恐懼,是對正統思想模式的挑戰。
英國作家賀拉斯·瓦爾浦爾著作《奧特蘭托城堡》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英國上演了一場"哥特文化運動",後來逐步演變成一場世界範圍的現代文化運動。哥特文化運動最先在音樂領域展現出強大的影響力和号召力。伴随着朋克運動的強勢流行,哥特式音樂得以蓬勃發展。
朋克風樂隊
當朋克運動悄然退出曆史舞台時,哥特文化作為一種邊緣文化得以存活,其文化内涵進一步延伸。音樂方面,哥特文化繼承并發揚了朋克搖滾的風格;在建築方面,哥特文化展現出對中世紀時期哥特式建築的複興;在文學方面,它演變成一種怪誕、詭異、神秘的暗黑文學……總的來講,可以将新哥特文化的特點總結為以下幾點,即偏愛黑色,喜歡用黑暗、死亡、恐懼、神秘等詞彙來表達人性的空虛感。逐漸地,新哥特文化逐漸成為當代新風尚的代表,成為當下一種新的生活态度。新哥特式服裝就是從音樂領域衍生出來的,哥特式音樂的火熱流行,一些狂熱的搖滾樂隊青年開始打造哥特風格的造型,蒼白的面容、黑色的長發、黑色緊身衣和黑色摩托車夾克、漁網絲襪、尖頭靴等成為哥特族群的獨屬标識,向大家傳遞出神秘、陰沉、頹廢和黑暗的氣息。
哥特風格時裝秀
服裝造型中多層次的服裝搭配以及化妝時對于黑、白色的使用,更加突出頹廢、飄渺的獨特視覺表現。進入二十世紀後,多樣化的學術潮流開始顯現。1921年,第一部哥特式電影問世。
1921 年拍攝出電影《曆代的巫術》是第一部哥特式的電影作品
在曆史變革中,哥特風格涉及越來越多的領域,其自身涵義也得到進一步延伸。随着時代的發展,它已經不再僅限于建築方面,而是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美學體系,成為涵蓋建築、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完整的藝術體系。
從哥特式文化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在任何一個時期,哥特文化都是作為主流文化的“叛逆者”出現。哥特式所蘊含的黑暗、神秘和極端浪漫的死亡氣氛,使人們沉迷于自己獨特的魅力之中。
剪刀手愛德華劇照
哥特文化也代表了一群哥特迷的一種思考方式、行為方式,它對理性問題質疑、對自我存在價值質疑,也對信仰質疑。這些堅定的追随者們借用哥特式的浪漫主義氣氛來彰顯自己内心的狂熱。所以哥特式承載的并不是中世紀被稱為"黑暗"的時代,它正在以其獨特的方式引導人們打破黑暗,繼續作為"領導者"的身份,将人們帶入那個被創造出來的、充滿陰郁的、浪漫的"光明"世界中。
我們不避諱死亡,而是敞開胸懷擁抱它。——哥特迷一族
當代社會充斥着失業、戰争、種族歧視、文化腐敗、道德淪喪人們對物質日益增強的欲望使人的靈魂越來越蒼白扭曲,人本精神正在日益遠去,每一個人都似乎都在自身迷茫的精神世界中不知所措,哥特一族們試圖通過搖滾樂、驚悚的圖像、黑眼圈、黑嘴唇和悲傷麻木的表情這種看上去古怪的裝扮來宣洩,但哥特文化并不是宣洩了便完結了,它沒有選擇默認後忘記,而是選擇了做更為痛苦的思考和探尋,不停地試圖去找尋對生活、痛苦和死亡的另一種思考。
我們不避諱死亡,而是敞開胸懷擁抱它。——哥特迷如是說。
“事實上,古典從來沒有停止過”——達芬奇
哥特文化在劫掠中以并不光彩的樣貌誕生,卻能夠依據其特别的"叛逆性"生存至今,在經曆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後仍然得以傳承下來,這足以顯示出哥特式文化的發展是非常具有韌勁和活力的。
每一種文化的存在與發展都有一個能站得住腳的理由。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哥特式文化逐漸從大衆的記憶中積累下來,随後不斷升華,最終顯現出與不同社會層面的融合。不管是建築的莊嚴,還是文學的神秘與幽默,亦或是音樂的低沉,都诠釋出哥特文化獨有的内涵與文化精神。
感謝關注@公子周白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