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衆辦理民生實事?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田維林 吳建成,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群衆辦理民生實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田維林 吳建成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一大早,河南省項城市水寨街道西關社區監委主任馬明蘭手拿“民情日記”,再一次來到李玉真家登門“拜訪”。
如何讓基層社會治理更有溫度?河南省項城市通過優化網格治理、打造五級組織架構、拓寬訴求渠道三劑“藥方”,有效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創新管理“微模式”
為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項城市突出黨建引領,積極拓展延伸“1 10”黨員聯系戶制度,探索建立了以黨員為核心,以群衆代表為基礎的片長、村長、街長、巷長包信訪穩定、包移風易俗、包環境治理、包設施維護、包便民服務的“四長五包”鄉村治理模式。将全市劃分成21個網格,網格員2863人,全面構建了“市到鎮、鎮到村、村到街、街到巷、巷到戶”的精細組織構架,基本實現了戶戶有人訪、事事有人管、全域全員全覆蓋。
該市細化管理“進網格”,統籌城管、警務、環衛等資源,實現“多網職能整合”,“微”處理發力,提升城市社區精細化管理水平,做到了“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
在居民小區顯著位置公開網格員電話和服務事項,确保群衆“有呼必應”;網格員被納入城市基層管理,負責處理轄區内發現的和居民反映的各種矛盾問題,确保問題以最快的速度解決。這裡有一群“管閑事”的網格員,活躍在基層社會治理的各個角落。
翻開西關社區“民情日記”:2020年5月10日,網格員馬明蘭、郭丹丹第1002次上門調解社會矛盾。“我們社區屬于老城區,曆史遺留問題多,轄區鄰裡糾紛這樣的小事時有發生,正是有了像馬明蘭這樣的‘微光’,基層社會治理才有了溫度。”社區黨支部書記郭丹丹說。
搭建服務“微平台”
項城市積極探索“微光”治理模式,搭建了服務群衆的“微平台”,“民調員”“胡同長”“評理堂”等一批基層治理“微平台”發揮各自的“微”作用,引領着基層服務新風尚。郭德功是新橋鎮北村退休的老支書,他對基層社會治理也有一套,他的“殺手锏”是“情”。“一年經我手調解的糾紛不下30個,跟鄉親們要講情,講人情、講鄉情、講親情,你跟他們講情,他們就會講道理。”
賈嶺鎮村村都有評理堂,評理員熟悉農事、了解農情,進得了家門、坐得下闆凳、拉得上家常,對鄰裡大事小事知根知底,遇上鄰裡糾紛、家庭矛盾都能說道說道,把理講明、把氣捋順、把疙瘩解開。
“就為咱們這點事,給多少人添了麻煩啊,想想真覺得愧疚,以後咱們兩家和和氣氣的。”在社區糾紛調解室,老街坊魏某、梁某兩家人握手言和。去年夏天,兩家因為宅基地産生糾紛,派出所、司法所進行多次協調,但始終不見成效。社區專項調解隊全面了解事情緣由後,聯合網格長、包戶幹部、街長、巷長組成問題解決團隊,請兩家人到矛盾糾紛調解室進行當面調解,曆時一天,雙方終于和解,事情得到圓滿解決。
辦好群衆“微實事”
項城市依托轄區内小區公園、街巷樓道等場所建設黨建文化長廊,通過征集家風家訓、評選最美家庭等多種方式,把黨建工作做到群衆身邊,實現了黨聚民心、民心向黨。
“父子倆一年打工收入八九萬,咋還能吃上低保?”“村裡收取燃氣費3500元,是不是亂收費?”“村幹部有小私心,誰來管?”
在基層,這樣的“疑惑”并不少見。類似的小事沒辦好,群衆就會不滿意。為加強社區社會治理規範運行,該市創新建設“陽光社區”監督平台,讓更多的群衆“線上”“線下”全方位了解政策内涵,給基層社區運行帶來了諸多新變化。
社會治理的“微光”聚焦為群衆辦好“微實事”,使社區“末梢神經”産生靜悄悄的變化。
“微光”治理凸顯了“溫度”。該市結合社區治理,策劃了“小康路上·幸福農家”“小康路上·伴你成長”“小康路上·幸福瞬間”等服務項目,打造了黨旗紅、巾帼美、職工情等特色項目,在全市501個行政村(社區)和2000多個中小微企業,招募培訓1000名網格長,經過“聯崗”培訓,使他們成為黨的政策宣傳員、基層矛盾調解員、文明實踐服務員。“小康路上”系列志願服務項目,為貧困戶送溫暖、送健康、送服務、送關懷、獻愛心;對涉法涉訴基層治理難題,實現問題訴求從提出、辦理到反饋的閉合循環。僅去年一年,項城市累計解決群衆小事、急事2600多件;調解民事糾紛3590起,調解成功率達97%以上。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03日0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