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傳統習俗中,有“上車餃子下車面”一說,指送行的時候給被送人吃餃子,接風時給被接的人吃面條。也有說“送客餃子迎客面”、“出門餃子回家面”、“上馬餃子下馬面”。
這一習俗曆史久遠,寓意深長,一直被百姓沿用至今。
一、關于上車餃子
一說是表達對被送人的尊敬
餃子,也叫扁食,水包子。現在的我們已看得不重,平時可以随心所欲地吃到它。而過去不行,隻能在重大節日或是祭祖、敬拜天地鬼神等隆重場合時才可以享用。因此,在人們即将離别時,以餃子相送,表達敬重之情。
二說是寓意出門的人可以發大财
餃子的外形酷似金元寶,寓意出門的人要發大财。舊時人們出行大都出于探親、經商、淘金目的,送上美好的祝願,以表心内之情。
三說是盼望團圓
因為餃子是包起來的,象征團聚,送行吃餃子的寓意就是盼望團圓。舊時出門不容易,交通不便、車馬勞頓、路有兇險。能否安全,令人擔憂挂念,不像現在交通快捷,方便安全。對舊時出行者曾有民間諺語雲:”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外出十日,為風雨計;外出百日,為寒暑計;外出千裡,為生死計。”“走大路有水,走小路有鬼”“父母在,不遠行”。出遠門吃餃子有不舍親友再次團聚之意。
四說是祝願有個好腳力
餃子諧音與腳相似,出門人吃了餃子,祝願有個好腳力。
五說是可以抗餓,以保旅途舒服
餃子皮薄餡多,而且餡都是剁碎的肉菜,易于下咽,而且對北方人來說也算耐餓的食物了,吃罷了再喝點餃子湯。
六說是希望遠行者能安安全全,順利歸來
餃子是中國特有的飲食文化,餃子的皮兒相當于漢字“回”的外框,而餃子餡相當于“回”字的裡框,就是說一個“餃子”可以形似“回”字。遠行者臨行前,家人或朋友請他吃餃子,希望遠行者能夠順利歸來。
二、關于下車面
一說是寓示從此不再分離
面,即面條。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而且它的花色品種繁多,諸如混湯面、炸醬面、炒面、冷面、麻辣面、方便面等等。但面條用在這裡卻另有一番寓意。在民俗中,它象征着“長”和“常”。如在婚禮、生育、壽宴等儀式中采用,寓示着子孫綿長,富貴長壽;在待客儀式中,它寓示着常來常往、親情永遠;在迎歸儀式中,它寓示着慶賀勝利凱旋、回歸,從此不再分離。
二說是長接長聚
朋友來到要吃面,此謂"長接"。表示從此以後可以長久團聚。面條有長遠纏綿之意,遠方來客無論親朋好友,進門就希望多待幾日,好好叙叙舊。
三說是祝願好好休息,養精蓄銳
面條之面與眠似,遠程而來吃個順溜溜的面條,好好休息,養精蓄銳。
四說是為了痛經活絡,補充營養
遠方來的進門了,因為後半程的飲食不适造成了元氣損耗,所以需要來點葷素炒菜,湯湯水水,甚至瓊漿玉液的,通經活絡,補充水分營養的,最後總得來點主食面條才算吃的飽。
五說是表示親熱
面條象繩索,用來絆住來客的馬腿,要他多住幾天,表示親熱。
六說是表示牽挂的心終于放下了
一根根面條相當于生活中的線,寓意着一種牽挂。當遠行者遠行安全歸來,家人或朋友請他吃面,是表達牽挂的心終于放下了。
在北方,每當兒女、親人要出遠門,長輩就會包一頓餃子為其送行。
“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親人的聚聚散散是平常的事,人們利用餃子面條這些尋常食品來表達彼此的深情。以食物作為傳情的媒介,讓人睹物思情。
“上車餃子,下車面”,這種具有民族性曆史性的飲食文化,一定會綿延不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