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這座古老的城市裡
隐藏了無數的秘密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秘
神秘的并州城吧
01
“太原”一詞最早見于《詩經》
“太原”一詞,最早見于《詩經》。此後的先秦典籍多有記載,但僅為地理上的泛稱,并非專指一地,其實際處所不盡相同。
戰國末年,秦國在汾河中遊設置太原郡,取“大而加甚謂之太”,“高而平坦謂之原”之意。
此乃太原作為行政區劃取名之緣起。秦漢及以後各代,均于汾河中遊置太原郡、太原府、太原縣、太原市等,今太原地區遂有“太原”之專名。
02
千百年來城址未曾改變
太原古稱晉陽。公元前497年,晉陽城始建,是中國最早的城市之一。
曆經2500年的洗禮,被趙匡胤用火燒過,智伯用水淹過,太原依然屹立。
03
太原曾有8座城門
現在的太原城始建于宋朝,那時,太原城東起文瀛湖畔,南到迎澤大街,西起水西門,北至後小河巷。
直至明朝,才擴建為東西、南北各長6裡的城郭。
明太原城擁有八座宏偉的城門:
迎晖門(小東門) 、宜春門(大東門) 、承恩門(新南門,後被拆除,現為五一廣場)、迎澤門(大南門)、振武門(水西門)、阜成門(旱西門) 、鎮遠門(大北門) 、拱極門(小北門) 。
04
太原曾有364條丁字路
古太原城的規劃以丁字街為主,閻錫山時代統計,太原有364條丁字街,據說太原這麼多丁字街是因為諸多開國君主發迹于太原,而北宋為了破壞龍脈,取釘的諧音,修丁字街可以頂破龍脈,不過這隻是民間傳說。
因為丁字街太多,所以在太原的改擴建工程中,“打通工程”占了不少數量。
05
藏經樓原址并不在迎澤公園
藏經樓原名藏經閣,又名風華樓,是太谷縣資福寺主要建築之一。
始建于金代大定25年(1185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1961年遷至迎澤公園。
06
太原是最早被稱為“北京”的地方
唐時設置五京,618年以長安為京師,657年以河南府為東都。
690年,唐以太原府為北都,至742年,以京師為西京,改東都為東京,改北都為北京。所以,太原曾經被稱為“北京”。
07
太原還有個三交古城
《永樂大典·太原志·古迹》:“三交城在府城北五裡,世傳晉大夫窦鳴犢所居。”
三交古城的創建年代當與晉陽古城同期,甚至還要略早于晉陽。從政區治所角度來看,宋太原城與晉陽有着繼承關系,但是從交通戰略角度來看,宋太原城卻是真正繼承了三交古城的地位。
所以說,三交古城是今天太原城的先聲,是研究太原城市史不可或缺的曆史階段。
08
永祚寺雙塔并非同時所建
永祚寺雙塔是太原現存古建築中最高的建築,但關于雙塔的建立,曆史上有許多誤傳。兩塔并非皇家所建,并非同時所建,兩塔并存的景觀,也并非建設者的初衷。
文峰塔是首先建起的,當時是為了補風水,傅霖也就是傅山的祖父做了首事,在風水先生指導下,選址策劃,于萬曆三十年(1602)在郝莊的山岡上興建起一座磚塔,命名為宣文塔,又稱文峰塔。有塔必有寺,因而還依塔興建了一些低矮的殿堂,命名為永明寺。
而“宣文佛塔”也就是西塔,其實是在擴建永明寺(擴建後改名“永祚寺”)時發現文峰塔已向西北傾斜,擔心其倒掉才新建的。
新塔建成,但舊塔斜而不倒,出現了兩塔并存的局面。兩塔并存,并不是風水先生所希望的。
明萬曆年間《太原府志》第14卷這樣寫道:“新建塔兩座并寺一所,建後,連三科兩庠中五人或七人或十人,其兆足徵也。”迷信風水的人進一步作了形象的闡述,擎天的雙塔是兩支巨筆,那浩渺的晉陽湖是個大硯池,應了這風水,明末清初才出現了思想家傅山、考據學家閻若璩等一批“文章聖手”。這樣一解釋,雙塔才合理存在。
09
通心粉是由太原面食改良
元朝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克·波羅兩次來到太原,将太原面食帶回意大利,此後,山西面食開始遠播世界各地。
據說,意大利的通心粉便是由太原面食改良而成的。
10
清徐釀醋最早可追溯到堯帝時期
有民謠稱:“自古釀醋數山西,追源溯流在清徐”;“山西陳醋清徐造,清徐陳醋蓋了帽”。
清徐是聞名海内外的山西老陳醋發源地,全國最大的食醋生産基地。境内氣候溫和,水源豐富,盛産小麥、高粱、谷子和豆類,是生産食醋的理想之地。
其釀造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紀的堯帝時期,距今已4000餘年了。
求
求留言和鼓勵!
▌來源:太原晚報(如侵删)
▌房七yishang_45;商務合作:QQ3465006473
戳原文,更有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