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治國觀點?時代早已巨變,然而某些人對某些事物的看法,仍受階級鬥争年代二元對立思維影響,非黑即白,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比如對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些人依然奉為聖訓,當然是錯誤的,有些人則主張全盤否定,也是不可取的虛無主義:擇善而從才是科學的态度我認為其中的“禮義廉恥”就屬于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四個字源出于魯國的管仲之口,被孔子、孟子視為做人的根本,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管仲的治國觀點?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時代早已巨變,然而某些人對某些事物的看法,仍受階級鬥争年代二元對立思維影響,非黑即白,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比如對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些人依然奉為聖訓,當然是錯誤的,有些人則主張全盤否定,也是不可取的虛無主義:擇善而從才是科學的态度。我認為其中的“禮義廉恥”就屬于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四個字源出于魯國的管仲之口,被孔子、孟子視為做人的根本。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在他的《五代史·馮道傳·論》中寫道:“‘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我理解所謂禮,遠不隻是指一般的禮貌、禮節,而是禮法,是人人要遵守的法度和規矩;所謂義,也不是指一般的義氣,而是包含着深明大義、見義勇為的高尚品格;所謂廉,不隻是指生活的節儉,而是要克己奉公,非禮勿取,兩袖清風;所謂恥,就是要明白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做什麼是光榮的,做什麼的可恥的,具有明确的榮辱觀。“四維”就是把國家比作是一座房屋,禮義廉恥就好比是支撐它的四面牆體(維字當然不能釋為牆字,但四維構成空間,此處可以引申為牆的意思),如果四面的牆體立不住了,房屋就倒塌了,國家就滅亡了。因此歐陽修又說:“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因此歐陽修高度贊揚儒家的這一思想,還特别強調“四者之中,恥尤為要”,因為人一旦不知羞恥了,什麼壞事都可能做得出來。所以這個“恥”字在成語中出現時多是貶義,如“恬不知恥”“無恥之徒”“無恥之尤”“寡廉鮮恥”“厚顔無恥”“卑鄙無恥”“荒淫無恥”“不知羞恥”“奇恥大辱”,可見人們對于無恥之人是極其厭惡的。
社會上一切的不良行為,從搶占便宜、損人利己、無理取鬧、自我吹捧,到貪污盜竊、弄虛作假、背信棄義、坑蒙拐騙,就個人的因素來說,都是淡漠或喪失了羞恥之心的結果。如有的人做了壞事“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那就更加無恥了,可怕的是,當今這種無恥到家的人并不少見。經過這些年的大力反貪反腐,從揭露出來的大量駭人聽聞的事實來看,那些身居高位動辄貪占上億元的貪官們的無恥,已經構成了古人所說的“國恥”!
《禮記》中說“知恥近乎勇”,知恥才可能有承認錯誤的勇氣,才可能有改正錯誤的勇氣。一個著名的知恥者的例子是霸王項羽,他以失敗為恥,“無顔見江東父老”,拒絕回到江東去圖謀東山再起,自刎在烏江邊上,從而避免了戰争的繼續和更多人的傷亡。
就一個國家來說,知恥的百姓越多,社會越安定,秩序越良好;知恥的官員越多,官場越廉潔,風氣越清正。但這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而是要從教育入手,從娃娃抓起。如果從學校到家庭,不注重自小就進行知恥意識的灌輸,長大了再進行文明和廉政的教育就為時已晚、收效甚微了。事實證明,道德的滑坡,貪腐的嚴重,都和幾代人不講禮義廉恥有直接的關系。
禮義廉恥作為中國自古以來倡導的傳統美德,雖然屬于道德的範疇,但嚴重違反之後,就會觸碰法律的紅線,以緻滑入犯罪的深淵。所以,我們應當将這“四維”繼承與發揚下去,尤其是知恥,既是做人的底線,也是為人的根本。我們應當把不知恥看作是莫大恥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