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壽險業的朋友,經常會聽到職涯規劃的說法。當在做規劃的時候,起初信心百倍,中間則百般動搖,最後不了了之,然後就隻能盯着眼前這點兒利益了。
首先,我們必須分清楚規劃與計劃的區别:
計劃、規劃同屬于計劃性安排,但是同中有異,它們之間的主要差異是:
1、範圍大小不同
規劃是從宏觀的角度,全面地展望前景,對全國或某一地區、一項事業或較大工作的原則的謀劃。規劃的規模宏大,涉及面廣,概括性強。
計劃是對工作、生産、經營和學習提出的具體打算。計劃的規模沒有規劃大,涉及面沒有規劃廣,綜合概括的程度也沒有規劃高。
2、時限長短不同
規劃是比較長遠的發展計劃,時間可以是3年、5年,也可以是l0年、20年。規劃的适用期較長。但時間性要求不嚴格。
計劃比規劃的時間性強一些,期限短,限期完成某一項任務。
3、内容具體程度不同
規劃的内容龐雜概括,對某個事業、某一任務、某項工程往往是原則性地展示出發展藍圖。規劃不作具體安排,主要是定目标、定規模、定前景,富有理想性和感召力。
計劃比規劃在内容上要單純一些、具體一些,有較強的約束性。計劃主要是定任務、定指标、定時間。
通過上面的區别描述可以發現,大部分壽險新人進入公司,更多的是被計劃,而不是被規劃。比如一個月内轉正,掙到傭金一萬。兩個月内增員并轉正三人,這是計劃;而兩年内組建一個百人團隊,其中培養至少六個初級主管,培養30名兼職講師,30名業務高手,年标準保費在300萬以上,這是規劃。
大多數師傅最多隻做了前者,而最終實現的也是寥寥無幾。後者就算是做了,最終也因為對困難估計不足,執行中不斷地動搖,甚至淡忘了當初規劃的目标。
所以在壽險業,我們真正的短闆并不是做計劃,是執行計劃。連兩個月這樣簡單的目标都很難實現,更無須去談做兩三年的規劃了。
計劃成功的前提:目标現實可行
大部分人一定都跟我一樣,聽到過這樣定目标的原則——定目标一定要定一個略高于自己觸手可得的目标才有意義——事實上确實如此。但是在現實當中,目标定得低或過低,通常會被無端拔高;目标定得很高的,會獲得陣陣掌聲和喝彩(就好像高目标已經達成似的,其實隻是對其表現出的勇氣和膽量的喝彩與鼓勵),至于達成與否,并無人切實監督。
在管理者看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大部分人對于自己沒有實現過的目标,一般是信心不足,尤其是沒有從事過壽險的新人,常常會保守地自定一個目标,自定目标一旦大大低于行政分解的目标,通常會被公司目标從形式上取代掉,數字上被拔高了。我們又沒有針對被拔高的部分細緻地分析其各方面優勢,協助其達成的措施。而我們對于目标定得很高的代理人,我們更本能地認為他有信心、有辦法達成,所以也不會對他進行分析、協助達成。因此,最終是沒有人得到過切實有效的輔助,目标也罷,計劃也罷,就那樣被擱置在一邊,最終落空或者憑運氣達成。
所以,即便代理人自定了一個目标,并且認為這個目标對自己而言是切實可行的,但是管理者卻認為目标過低,不把總目标分解到人頭上,就無法向上級交差,不得不把人人的目标拔高。最終在任務結束時一盤點,發現實現不了目标的代理人大有人在,甚至有人從定目标開始就原地踏步,一直到任務結束。
20多年來,這種現象演變成了業内的頑疾,頑固到每次定任務,上述的一幕幕不斷再現,同時被定義為“正常現象”。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所定的目标最終被超額達成。這種情況差不多每年都會發生三次以上,比如開門紅、産品停售、新品上市、升級轉型、政策變動、新推會銷等“利好”。但這是不是在目标的較強約束力的前提下産生的爆發力呢?通常不是!所以其目标制定也是毫無意義的。十多年來,就是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邏輯下,推動着保費的增長,而且愈演愈烈。用目标的約束力來督導團隊的,僅僅是個險部的工作人員,他們最慣用的督導方式是用獎勵方案的達标線去進行督促。一旦方案設置并不吸引人,這一招便失靈了……
代理人來自四面八方,對于剛剛從事的壽險行業的目标制定沒有任何概念——他們認為定高不是自己的水平,定低也未必就是自己的水平,該定多少呢?自己心中沒數。因為沒有人知道執行過程中的難度有多大,就算是業内的老油條,也不一定會定出高目标。按照正态分布曲線看,僅有不到1%的人,有機會追求那些能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标。對于大部分代理人來說,證明目标現實可行的方法比較簡單:
☞已經有人做到了
☞我與那個人沒有太大的差距
對這兩個簡單的衡量标準,也多少需要做些說明。“已經有人做到了”,并不代表我也能做到。他用多長時間做到的?他通過什麼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區别究竟在什麼地方?哪些是我确實無法超越的?我的相對優勢在哪裡?我有沒有可能通過一些方式彌補我的相對缺陷?
相信我,連上邊這一連串的問題,代理人都很難回答上來,甚至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并不能埋怨代理人,這正是在做計劃之前必須了解的,顯然應該來自于公司的引導!而不是僅僅依靠目标的約束性——目标僅具有相對約束,并不具有絕對約束。在壽險業,達不成目标也不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就算損失點個人公信力也無所謂,隻要不要太為難自己,面子上的事兒也不是所有人都看重的。
所以,在我為營銷團隊制定個人目标的時候,通常會制定現實可行的目标。即便達不成,缺口也不會很大,更不會違背個人代理人的意願——那就是每個人的月生活成本。即便不做壽險,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生活成本(通訊費、交通費、吃穿住的費用、交往費、贍養費等),也不會因為有沒有工作而大幅降低,畢竟都不是因為吃不起飯而來到壽險公司的。這個目标是個人代理人自己的,更容易客觀面對和接受的,它所對應的便是自己在保險公司努力的結果——那就是公司想要的保費。這是更加現實的計劃——其約束力更容易讓代理人所信服。
長期計劃是需要通過實踐才能習得的能力
當年大學畢業的時候,學校沒有職業規劃,身邊也沒有什麼職業咨詢人,自己也迷迷糊糊,不知道應該去問誰,而到了現在,身邊盡是著名的、資深的職業規劃大師,竟然也沒誰在這方面給出出主意。
多年以前一部美劇《越獄》上演,相信每一個觀衆都對Michael scofield周密計劃的能力十分地欽佩,甚至神化——幾乎所有的預案、所有的線路、所有的不利因素,全部考慮完善,再加上過人的膽識、智商,最終達成目标。相信一般人都不認為自己可以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生活中一定有這樣的人,包括Michael這樣的罪犯,在中國就有!但這樣的個案絕不足以說明問題,換到你身上就是做不到。
計劃總是沒有變化快,這話聽上去挺現實的。卻沒有說到點子上,計劃總是被變化打亂的深層次原因在于:計劃過于長遠。事實上,無論變化多快,計劃總是要有的,隻是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應該考慮到變化,應該以自身情況分析自己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計劃。但大部分人就是對自己和所處的行業缺乏了解,導緻連制定多久的計劃都無所适從,完全不具備決策“該用哪種計劃”的知識。
在計劃現實可行、方向确定的情況下,輔以計劃和安排才能成功。一般來講,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實現。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我們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完,每一步都做好,走得紮實,讓計劃一點點達成,才會有規劃的動力和實現規劃的可能。
從“一五計劃”、“十五計劃”(1953年到2005年)到“十一五規劃”,延續了50多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首次變成“規劃”——變成了之後的三個規模更大、任務更加複雜、形勢更加多變的五年規劃。
所以,指望一個普通代理人,制定一個陌生的、長期的、無成功依據的、缺乏形勢分析的保險事業規劃,顯然是不現實的。再加上我們很少以《基本法》為綱去進行規劃,更增加了規劃達成的不确定性。
在此敬告所有的主管們,縮短我們的計劃周期,調整到最長以周為單位,不要一上來就制定過長的計劃。哪怕制定一周的計劃,都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确實做一下就知道了。經過一年之後,逐步拉長自己計劃的周期,制定計劃和規劃,将變得更加現實可行。
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處境,那就一切從簡,找一個你覺得應該會帶來改變的目标,然後去做便是了。而最初,我們對目标連基本的認知都沒有的時候,制定出來的計劃十有八九隻不過是空談。
永遠記住,馬上行動是最關鍵的——雖然這句話被無數人說過無數次了!
如果你對你的将來充滿困惑,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困惑,這是全行業的困惑。讓人充滿困惑,并不意味着你要不知所措,霧裡看花誰都看不清楚,但我相信隻要不斷地往前走,早晚可以走到一個鮮花盛開的地方。在那裡,無論“霧”有多大,我們總是可以看到那些“花”,因為距離已經足夠近了。@祺道館的保險哲學#職業規劃##目标##保險#
對此你有什麼想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原創不易,歡迎關注[左上]、點贊[贊]、轉發[握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