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形容一個人非常努力,有志氣,常說“有志者事竟成”。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其實典出于東漢開國時期的一位大将。這位大将是東漢的開國元勳,位列雲台二十八将,還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常勝将軍,他就是耿弇。
耿弇(3年-58年),字伯昭,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人,東漢開國元勳,軍事家,在雲台二十八将中列第四位。能排第四,足見東漢朝廷對他的認可。耿弇的父親耿況,任上谷太守。公元23年,劉玄建立更始政權,攻城掠地,更換當地官員。作為王莽任命的官員,耿況非常擔心,命耿弇去見劉玄,一面送禮,一面想鞏固自己的地位。耿弇從上谷出發,行至宋子縣,正碰上一個叫王朗的,謊稱是漢成帝之子,在邯鄲起事。随從耿弇一起的上谷郡吏信以為真,都投奔王朗去了。時天下在亂,去長安去不了,耿弇聽說劉玄的大司馬劉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便去尋劉秀,在其帳下聽命。耿弇向劉秀建議,回上谷發兵,攻取邯鄲。耿弇年方二十,劉秀笑言你小小年紀,志向卻不小啊。從此對耿弇非常看重。
之後不久,劉秀來到薊城,聽說邯鄲方面派兵要來取薊城,便召集大家商議對策。耿弇說漁陽太守彭寵和您上同鄉,上谷太守是我父親,這都是咱自己人啊,合兩郡人馬,破邯鄲而取之還是很容易的。劉秀的下屬都不願往北,劉秀就指着耿弇說:“這是我的北道主人。”但時不湊巧,此時薊城發生騷亂,無奈之下,劉秀隻好南下避之,其下屬們也各自分散。
耿弇回到上谷,勸說父親歸順劉秀。于是,耿況命耿弇、寇恂(雲台二十八将排名第五)等,聯合漁陽太守彭寵(漁陽兵由吳漢率領,雲台二十八将排名第二),一起南下,攻取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間所屬二十二縣,在廣阿趕上劉秀。時劉秀正與王朗作戰,看兩郡聯兵來到,高興萬分。遂封聯況為大将軍、歸義侯,耿弇、吳漢等為偏将軍。後,随劉秀攻取邯鄲。攻取邯鄲,也正說明了先前耿弇的建議是非常正确的,也體現出其戰略眼光。
眼見劉秀聲威日盛,劉玄心中疑忌,一面封劉秀為蕭王,讓他回長安;一面另派他人接管上谷、漁陽等地太守,想削弱劉秀勢力。耿弇就去見劉秀,說更始帝昏庸無能,君臣失拒,治下百姓不但得不到他的恩澤,反而懷念起王莽。另外,銅馬、赤眉等義軍擁兵百萬,劉玄拿他們沒辦法。劉玄敗亡是早晚的事,所以您不用管他,不如我再回幽州,增加人馬,以壯聲勢。劉秀聽從耿弇建議,拜其為大将軍。後來,耿弇率幽州兵南下,跟随劉秀轉戰河北,擊破銅馬、高湖、青犢、赤眉、尤來、五幡、大槍等各路義軍,屢立戰功。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封耿弇建威大将軍,破厭新賊。次年,封好畤侯。之後,耿弇率兵定漁陽,破濟南郡,收劇縣、臨淄,平定齊地,橫掃山東。
公元30年,耿弇西拒隗嚣,屯兵漆縣。隔年,随劉秀征讨隴右,再次年,與來歙分兵平定安定、北地諸營堡。
天下平定後,耿弇不以功自居,知進退。雖然劉秀多次增加他的食邑,封賞于他,但耿弇都沒有居功自傲,反而主動上交大将軍印信。劉秀每每遇到拿捏不準的事情,常垂詢于耿弇。公元58年,耿弇病逝,年五十六歲,谥封為愍侯。
平定山東的時候,劉秀讓耿弇征讨張步。當時,張步實力比較雄厚,可謂兵多将廣,頗難對付。征戰中,耿弇腿部中箭,血流如注,但仍率兵沖鋒,終于擊退張步。山東平定後,劉秀到臨淄勞軍,對耿弇說:“昔韓信破曆下以開基,今将軍攻祝阿以發迹,此皆齊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韓信襲擊已降,将軍獨拔勁敵,其功乃難于信也。又田橫亨郦生,及田橫降,高帝诏衛尉不聽為仇。張步前亦殺伏隆,若步來歸命,吾當诏大司徒釋其怨,又事尤相類也。将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将耿弇與韓信相比,并贊其“有志者事竟成”。這便是這句話的典出。
不過,劉秀将耿弇與韓信相比,後來耿弇主動上交大将軍印信,是不是也這此比有關呢?這就無法揣測了。
耿弇是天生的将帥之才,有勇有謀,富有戰略眼光,一生征戰無數,在各個戰役中,他采用了心理戰、攻堅戰、圍城打援、聲東擊西、避強擊弱等一系列戰術,而且運用巧妙,每戰必勝,足可謂常勝将軍。
到唐德宗時,顔真卿建議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設廟享奠,其中就包括耿弇。宋徽宗時,依唐例為古代名将設廟,七十二位名将中也包括耿弇。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将傳》中,耿弇位列其中。
王夫之說:“光武所與興者,南陽崛起之流輩,而其收河北以為根本,則唯得耿弇、寇恂、吳漢而大業定。”
鄭觀應說:“古之所謂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戰将。孫膑、吳起、白起、耿弇、楊素、慕容紹宗、李光弼、馬燧等,才将也。”
範晔在《後漢書》中,别于鄧禹、吳漢、賈複、寇恂等人,與窦融、馬援一樣,将耿弇獨列一傳,其贊曰:“好畤經武,能畫能兵。往收燕卒,來集漢營。請間趙殿,酾酒齊城。況、舒率從,亦既有成。國圖久策,分此兇狄。秉洽胡情,夔單虜迹。慊慊伯宗,枯泉飛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