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七星關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态兩條底線,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深入實施“三大戰略行動”,實現“十三五”順利收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畫上圓滿句号,為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成果。七星關區實現貧困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戶穩定脫貧,在磅礴烏蒙生動镌刻了中國減貧奇迹貴州精彩篇章的七星關實踐。
七星關區南部新區 (鄭德松 攝)
這是一組提振信心的數據。七星關區經濟總量突破500億元,在全省88個縣市區中名列第七,持續領跑全市。
這是一張群衆滿意的答卷。七星關區民生重點支出累計243億元,新增城鎮就業5萬餘人,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
這一個個豐碩的成果,在七星關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讓七星關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百業興旺 産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現在我們是産、供、銷一條龍服務,每天從基地發往上海的蔬菜有1萬多公斤。”走進七星關區朱昌鎮小屯社區農業科技示範園,60餘個大棚鱗次栉比,看着大棚裡綠意盎然的好光景,園區經理王守明喜上眉梢。
該項目于2020年4月開始建設,用地33萬平方米,溫室建築面積18.6萬平方米,種植有黃瓜、無藤瓜、西紅柿、辣椒等8個品種,因采用第八代冬暖式大棚,蔬菜産量提高了數倍。
特色高效農業發展促進了小屯社區的變化,成為當地群衆緻富奔小康的“金鑰匙”。
七星關經濟開發區的生産企業 (黎巽僎 攝 )
小屯社區的變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個地方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産業”。
為了做好産業發展,七星關區做了很多努力。
——引進廣藥集團、越秀集團、新希望集團等優強企業入駐,建成4個省級農業示範園區、9個現代化規模蛋雞養殖場,成功打造“優選畢貨”畢節名優農特産品交易平台。在産業的加持下,七星關區農業産值淨增54億元。同時,又成功創建國家農産品質量安全縣、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推出通過國家地理标志認證的畢節刺梨、畢節椪柑、畢節白蘿蔔、畢節白蒜等一批綠色健康、品質優良的農特産品,讓畢節的農特産品走出大山、遠銷國内外。
——在經濟開發區布局形成新型建材、紡織服裝、特色食品加工、光電電子等産業集群,園區土地産值每畝提升到305萬元,規模工業産值達到165億元。
——轉型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淨增129億元、年均增長14.7%;區鄉村三級電子商務物流體系全面建成,省級農商聯動示範縣創建成功;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21%。
一池春水澆灌百業興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浪潮中,七星關區實現了從“單打獨鬥”到“組團發展”,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從“一枝獨秀”到“滿園春光”的轉變。
脫貧攻堅 奔向幸福新生活
搬新家、住新房,是周巧期待已久的生活。
周巧原本是大銀鎮人,由于丈夫早逝,她獨自挑起照顧四個孩子的擔子,過得很辛苦。
2018年,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周巧一家人搬到了柏楊林街道。在社區幹部的幫助下,周巧成為一名社區文化志願者,負責管理文藝隊和圖書室。
“現在每個月有穩定的收入,能在家照顧孩子,還可以服務社區,我感覺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對于這份工作,周巧十分歡喜。
周巧的新生活,是七星關區易地搬遷戶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柏楊林街道共安置搬遷群衆2.9萬人,就業率達92%。
五年來,七星關區按照“搬得出、留得下、能就業、有保障”的要求,通過發展産業、拓寬增收渠道等措施,實現“輸血”又“造血”,讓5.4萬群衆搬出深山、住進城鎮,過上有滋有味的新生活,“安置”與“安心”同在,“安居”與“樂業”同行。
易地搬遷群衆在柏楊林安置點散步 (陳曦 攝)
近年來,七星關區始終堅守生态底線,全力推進綠色發展、城鄉融合,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空間布局,合理資源配置,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格局。
——七星關-大方同城化建設有序推進,新建、改建城市道路84公裡,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51平方公裡,城鎮化率提高到54%。完成棚戶區改造5萬餘戶,建成安置房項目27個,獲全省住房保障示範縣稱号。建成同心城市公園、德溪公園、南山公園、青年公園和天河廣場等大型公共休閑場所,新增城區公園綠地面積252萬平方米。新增停車位5000多個,建成農貿市場11個、人行天橋2座、公廁135個。新增燃氣管道44公裡。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738個小城鎮“8 X”項目完成建設,新增小城鎮面積約10平方公裡。建成夾岩水庫、龍官橋水庫、雙河口水庫、野角水庫、普宜水庫。13座35千伏以上變電站建設完成,農村通電率達100%。建成4G、5G基站共5900個,行政村4G網絡、主城區5G網絡實現全覆蓋。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長春堡鎮幹堰村獲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生機鎮鐮刀灣村、何官屯鎮新華村等18個村獲全省村規民約示範村。
如今,七星關區大地上一個個富有活力的小城鎮拔地而起,欣欣向榮的美麗鄉村不斷提升七星關區的“顔值”與“氣質”,讓七星關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足音铿锵有力。
同時,七星關區的城市功能日趨完善,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新城市,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大道如虹 立體交通網絡全面形成
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
“以前畢節就巴掌大的地方,縣城僅有9000餘戶人家。交通也落後,下鄉進城全靠兩條腿。如果接到會議通知,隻有連夜從鄉鎮跑到城區,50多公裡的路,一跑就要一整晚。”90歲的南下退休老幹部李漢山說。
時光荏苒,如今李漢山站在自家窗戶前遠眺,四通八達的公路長虹橫卧,路上車輛川流不息,這片土地早已從“雙腳丈量”變成了“高速時代”。
交通發展的巨大變遷,讓七星關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01年貴畢高等級公路通車;2012年杭瑞高速遵義至畢節段正式通車;2013年畢節飛雄機場通航;2019年成貴高鐵投用運營……一道道通途,是七星關區闊步邁進立體交通新時代的證明。
廈蓉高速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段 (陳曦 攝)
廈蓉、杭瑞、畢威、畢鎮等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與成貴高鐵織網穿境,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210公裡,大大縮短了七星關區與各大城市之間的距離,打通了七星關區發展的“大動脈”;由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組合“鐵公機”,構築起“大道通衢聯八方”的交通格局,飛雄機場直飛21個城市、通達134個城市,拉開了城市外聯内通的交通骨架。
在城市交通四通八達的基礎上,七星關區狠抓縣鄉公路改造、大中修、災毀恢複重建等工程,實施通村油路(水泥路)、通組路、公路建設,完善交通的“毛細血管”,打通服務群衆的“最後一公裡”,補齊農村公路的斷頭路和連接線短闆。目前,建成通村通組路4300多公裡,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運,30戶以上村民組100%通硬化路。
為更好地服務群衆,七星關區不斷強化客運站場和客運班線管理,合理布局客運班線與高鐵、飛機相融合的運營線路,保障道路運輸秩序、客運市場和“村村通”客運穩定;根據城區路網建設及群衆出行情況,及時新增線路或調整線路,不斷優化城市公交網絡;并結合高鐵站和機場站情況,及時做好公交與長途客運交通的無縫對接,調整公交班次密度,調整發車或延遲收班時間,提升公共客運服務。
如今,七星關區的交通“大動脈”和“毛細血管”高效聯通,内外相連、快速便捷的立體交通網絡全面形成。
厚植民生 群衆生活持續改善
“黑屋子,土台子,摞起磚來當凳子,上面坐着髒孩子。”這是改革開放初期,七星關區(原畢節縣)農村教育的真實寫照。
43年過去了,校園由小變大、由舊變新,校舍由窄變寬、由暗變亮,處處勾勒出七星關區教育發展的生動畫面。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随着七星關區教育攻堅三年行動深入實施,新改擴建公辦學校142所、新增學位7萬餘個;新改擴建幼兒園322所、增加學位2萬餘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順利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區職中成功創建省級示範性中學。
在大力發展教育的同時,七星關區堅持辦好民生實事,解決群衆的問題,讓惠民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層台鎮牛場村刺梨獲得豐收 (周照人 攝)
——村村都有衛生室和合格村醫,資助貧困學生62萬餘人次,改造農村危房1.8萬餘戶,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實現貧困群衆基本醫療、義務教育、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有保障。
——區腫瘤微創中心,區疾控中心建成投用;區婦幼保健院成功創建二級甲等醫院。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三年提升行動全面完成,農村兒童早期發展綜合試點不斷拓展,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創建成功,鄉鎮街道衛生院中醫館和行政村衛生室标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
——發放城鄉低保、各類保障資金17億元,讓困難群衆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養老服務改革不斷深化,集中供養率上升到70%。開展勞動力就業培訓,促進2萬餘名勞動力就業、創業。
——“法治畢節”創建圓滿完成,被評為全國“七五”普法中期先進縣(區)。“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基層社會治理機制深入推進,未成年保護“七長雙線九平台”工作機制獲得成效,在全市推廣“公道評說”機制。
五年過往,曆史長河終将留下奮鬥者的足迹;未來已至,七星關必将以更加昂揚的姿态,開創美好明天、書寫壯麗新篇。
來源:畢節日報融媒體中心
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供稿
編輯:蒲豔梅 責編:王 韻
編審:譚 虎 監制:施 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