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與“胄”音義均無關聯,隻是一組形近字。不可誤用混用。
先來看“胃”字。“胃”是一個會意字。下部的“月(肉)”說明它是一個身體組織的構件,上部的部分說明具體是哪一個構件。其字體演變軌迹為:
“胃”字,甲骨文所無。金文和小篆的字形,上面的部分,就是“胃”的性狀。《說文解字·肉部》:“(胃)榖府也。從肉胃象形。”許慎認為,“胃”是存放攝入食物之所,上部的“田”,乃
之符号化的結果。其形即似胃中所儲之進食之物。所以,胃的本義就是胃髒,是人和動物貯藏和消化事物的器官。許慎的這個解釋是很準确的。段注于此也有更相詳盡的說明。他說,“《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也,脾主禀氣。胃者,榖之委也,故脾禀氣于胃也。”這段話講了人體的脾胃各自的功能,也很符合我們今天對脾胃基本功能的了解與認識。段注還引《素問》進一步說“脾胃者,倉廪之官,五味出焉”,明确了脾與胃的功能特征。今之所謂之“胃口”,本指人的食欲,也比喻對某些事物的興趣或欲望。
再來看“胄”字。《說文解字·肉部》:“(胄)胤也。從肉,由聲。”而“胤”的意思是“子孫相承續也”(許慎),後來又以“胄”專指古代帝王或貴族的子孫,“貴胄”一詞即指此而言。值得注意的是,《說文解字·冃(mao)部》還有一個和“胄”極似的字,就是“胄”的下半部是“月(肉)”,而這個字的下半部是“冃”而非“月”。這個字也讀(zhou),《說文》釋之曰“兜鍪也。”意為古代打戰時所戴的用以保護頭部的帽子,一般用皮革做成,有似于今天所謂之“盔”。
由于這兩個字的字形極其相似,在寫上很難區别,所以,在現代漢語中,兩個字合并成一個“胄”字。為了以示區别,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就用數字1,2标明,以示區别。即“胄1”,義為“古代帝王或貴族的子弟”,而“胄2”則為“古代打戰時所戴的用以保護頭部的帽子”。這也就意味着,這兩個字,應該是兩個同形同音而在字義上全無關聯的同音字。而這個合并,卻并非簡化合并,而是因形近易誤所作的合并。這種情況在漢字演變曆史中,是極其少見的,值得我們認真注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