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另外大家還熟知一個神話故事《天仙配》,細細一想,兩個故事有很多的相似點,很多人分不清,容易混在一起。
先來看《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牛郎(被貶下凡的牽牛星)在人間受哥嫂虐待,被迫分家後,靠一頭老牛(被貶下凡的金牛星)耕田養活自己。有一天,織女和其他仙女下凡,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勸說下,偷走了小仙女的衣服。小仙女也因此留在人間,和牛郎男耕女織,生下一兒一女。天庭知道此事後,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着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钗,在天空劃出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無數喜鵲飛來,搭成一道彩橋。天帝無奈,允許他們在七月七日這一天在鵲橋上相見。
牛郎和織女本來是指天上的兩個星宿,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意思是:“仰望那高天上燦爛的銀河,如同明鏡似的熠熠閃光。隻見那三足鼎立的織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運轉忙。”
在這裡,牛郎和織女僅僅是星座名稱,他們之間沒有什麼關系。
到了西漢,牛郎、織女星象演變為動人的神話傳說。西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征讨西南諸國,訓練水軍,開鑿昆明池。在池畔東西兩側分别立牛郎、織女石像,隔河相望。班固《西都賦》有句:“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李善注引《漢宮阙疏》雲:“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
已經将原牽牛星、織女星拟人化。
漢代樂府《古詩十九首》中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江女。纖纖推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牽牛、織女開始被編織為恩愛夫妻受着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
接着又增加細節,到了漢代劉向《淮南子》記載:“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東漢崔寔《四民月令》則說:“七月七,河鼓(即牛郎)、織女二星神當會。”烏鵲、七月七日開始出現。
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完整了故事。梁人宗懔所著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一年一度相會。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kūn),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于河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
意思是:天帝可憐織女星獨處,把她嫁給了牽牛星,但織女從此不再織布。天帝大怒,讓她回到老家,隻允許一年見一次。到了七月七日,烏鵲的毛突然掉了,原來是架成了一座橋,讓兩人相見。
此時,故事隻是天庭之上兩個年輕人的相愛,和人間的牛郎沒有任何關系。在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等書中也有相似記載。
為什麼會把牛郎織女的相會日放在七月七日呢?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根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的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認為她能在“十日之内,織娟百匹”,于是便向她“乞巧”。女子會擺上時令水果,對着皎皎明月,虔誠地乞求織女她們巧手,時間就是七月七日。後來,祈求中就多了一項内容,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美滿的姻緣。
《牛郎織女》漸漸和這個傳說揉合到一起。
此外,《牛郎織女》中有牛郎偷仙女衣服,逼迫仙女留在人間的情節,這是從何而來的呢?是出自《搜神記》(東晉幹寶注)的另一則故事:田昆侖是窮人,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隻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無奈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叫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兒子田章尋找自己的母親。
《牛郎織女》是借鑒這個傳說的情節。
來看《天仙配》的故事情節。主角是董永,原本是宣揚孝道,最早見于西漢劉向的《孝子傳》,一般取的标題為《董永葬父》。講的是董永的父親死了,無錢葬父,就出售自己,籌錢埋葬了父親。三年守喪之後,他去債主家賣身做奴仆抵債。路上碰到了一個女子,說不嫌他貧賤,願意和他結為夫妻。到了債主家之後,女子用了十天織了一百匹布,還清了董永的債務。然後告訴董永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看到他如此孝敬父母,便決定下凡來幫助他。現在債務還清了,她也要離開了,說完便淩空飛走。
需要注意的是,最原始的故事到此就結束了,董永與仙女之間沒有愛情,仙女下凡隻是完成上帝委派的任務。任務完成,就毫不猶豫地回歸天庭。這是封建社會對孝子典範的“精神獎賞”。
一直到唐代,都沒有出現董永和七仙女戀愛的情節,他們兩個人自由戀愛是後人加的。改編後的《天仙配》講述玉皇大帝之七女,不戀天宮繁華,同情為葬父而賣身為奴的人間青年董永,遂私自下凡與他結為夫妻。幫他還清債務後,夫妻雙雙回家,憧憬美好生活。不料,玉帝卻令七仙女重返天庭,拆散了天上人間好姻緣。
《牛郎織女》中的牛郎本來是天上的星,下凡到了人間,在流傳中是融合了董永的部分情節。因此《牛郎織女》的傳說,應當是七夕乞巧、田章尋母、董永葬父故事的雜揉。
《董永葬父》本來沒有愛情,是受到了《牛郎織女》故事的“啟發”,才有了後面的愛情悲劇,兩個傳說彼此融合,緻使一般人分不清楚,在這裡說說兩個傳說的異同。
相同點是仙女下凡嫁給窮人,然後男耕女織,最後都遭到上天的懲罰。兩個傳說的不同點為:
1、主題不一樣。《牛郎織女》源自人們對天空兩顆星星的美好想象。《天仙配》的創作基礎是董永行孝,主旨是獎勵中國幾千年來提倡的“孝”。董永是曆史真實存在的人物。
2、主動方不同。牛郎是聽了老牛的計謀,主動追求織女。《天仙配》是七仙女可憐董永,主動追求董永。
3、夫妻相處時間不同。牛郎織女生活了三年多,已有兩個小孩。《天仙配》裡織女與董永隻生活了百天,臨别才有孕。
4、故事結局不同。牛郎織女每年相見一次;而《天仙配》的結尾是織女是帶到天庭後,許諾一年後下凡送娃娃給董永,至于兩人後來有沒有見面,并沒有交代。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楊民仆 編輯:王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