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女兒,就要培養她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她獨自對抗挫折的勇氣。
作者 | 哎呀媽
最近在節目《育兒大作戰》中,看到一對被區别對待的姐弟。
姐姐在家裡很受寵,樣樣以她優先;弟弟卻不同,總是被批評冷落。
逛商場,姐弟倆打鬧推诿,爸爸隻斥責弟弟,卻絕口不說姐姐一句不是。
走進甜品店,爸爸也是先問姐姐想吃什麼,完全不給弟弟說話的機會。
食物端上來,弟弟急着想吃,爸爸立即制止,呵斥他要讓着姐姐,同時不忘提醒姐姐小心燙。
爸爸的“雙标”,吓哭了弟弟,卻讓姐姐很得意。
仗着有爸爸撐腰,她對弟弟很不客氣。
回到家中,相中弟弟的玩具,她直接上去搶。
不小心受傷了,她就哭着來告弟弟的狀。
果不其然,爸爸偏幫姐姐,完全不管弟弟有多委屈。
在這位爸爸的眼裡,男孩女孩就是得區别對待。
男孩應該堅強點,有承受能力;而女孩,嬌慣一點問題不大。
此話一出,很快遭到現場觀察團的強烈反駁。
什麼“女兒要富養”,可别忘了:
溫室裡養不出參天大樹,胡同裡也練不出千軍萬馬。
女孩是父母的心頭肉,爸爸的小情人媽媽的小棉襖,保護她疼愛她是一種本能。
然而用溺愛代替管訓,用縱容代替嚴厲,這樣的愛,無益有害。
毀掉一個女孩最快的方法
就是慣着她
之前,明星媽媽馬雅舒在一檔節目上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
為了保護女兒,她清空家裡所有家具,以防女兒玩耍時磕碰到受傷。
帶女兒外出遊玩,一看到滿地的沙子就如臨大敵。
女兒第一次上幼兒園,她充滿擔憂,不停提醒女兒褲子濕了要找老師,要認準自己的杯子。
女兒一喊她,要什麼就給什麼,回應從不間斷。
如此把女兒捧在手心上小心翼翼地慣着護着,最後卻害女兒因缺乏自理能力被幼兒園勸退。
其實,孩子身後都長着一對“隐形的翅膀”,無知的父母卻用自己的緊張和焦慮,剪掉孩子稚嫩的羽翼。
嬌生慣養出來的女孩,在未來人生的困難和挑戰面前,不堪一擊。
有一個家庭曾到《金牌調解》節目上求助。
父母的訴求很簡單,就是希望26歲的女兒不要尋死覓活,做一些極端行為吓唬大家。
原來,女兒從小個性要強,父母對她的愛也沒有原則,不停滿足。
女兒想出國留學,爸爸賣房賣車位支持,還去借高利貸。
隻要女兒鬧脾氣,全家人都讓着她,小心說話。
結果,女兒被徹底寵壞了。
年齡漸長,表面看似獨立自主,可女兒心裡依舊長不大,固執地要求全家人應該關注她。
她接受不了哥哥站隊嫂子,大吵一架後直接把哥哥拉黑,兩年多拒絕和哥哥往來;
也理解不了爸爸經濟出了狀況無法供她在英國讀博的壓力,大罵爸爸是騙子,以死對抗。
被慣壞的女孩眼裡看不到别人,隻在意自己,覺得自己最重要,并要求大家唯她是從。
一旦滿足不了,就把矛頭指向大家,對這個世界永遠抱着惡意。
想毀掉一個女孩,最快的方法就是慣她,慣她,慣她。
蜜罐裡長大的女孩
扛不住未來的風霜
想起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位自稱是“失敗的媽媽”發的帖子:
早年喪夫,她和獨女相依為命。
女兒早早沒了父親,她心生虧欠,總想方設法補償。對女兒的保護和照顧,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怕女兒學習太累,她幫忙做作業;
女兒讀大專,她每個月給好幾千零花,錢怎麼用,她也不管;
女兒不會疊被子洗衣服,自理能力差,她也不怕,還雇人給女兒整理内務。
總之,自己能代勞的,絕不讓女兒幹;女兒想要的,多難她都想辦法滿足。
把女兒“護送”到大學畢業後,看女兒實習很辛苦,又常常受氣,就決定幫女兒找對象。
相中了一個同村的男孩,怕對方嫌棄女兒什麼都不會,她就主動掏錢買車買房,安頓對方全家。
以為女兒從此有人幫忙照顧,生活無憂。
不曾想,習慣了被保護被溺愛的女兒,根本無法獨自應對婚後的瑣碎生活。
種種壓力之下,女兒突然變得很幼稚,總說自己沒長大,還是個孩子,行為思想都開始慢慢退化。
經精神科醫生診斷,女兒得了“成人幼稚病”,生活無法自理,問題的病因跟家裡“過度保護”的教育有關。
為此媽媽後悔不已,希望用自己的教訓喚醒更多父母:
過分“寵溺”女兒,不是愛,而是赤裸裸的傷害。
現實中,有太多愛女心切的父母了。
他們總以為自己為女兒所做的一切,能成為女兒的保護傘,讓女兒遠離一切危險和傷害。
可怕的是,如今的社會環境已經大變樣。
正如中國譯者鐘煜老師說的:
“女孩的生存空間正在變得更加複雜和危機重重,她們的現在和将來注定比我們的更豐富也更艱辛。”
她們的成長,面臨着無數壓力。
學習環境充滿競争,總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畢業後工作,職場不會因為她是女孩就寬待她,而是要她承擔起和男人一樣的責任和重擔;
走進婚姻,她要面對的不僅隻有伴侶,還有伴侶的家庭,自己的孩子……
關系的權衡,家庭和事業之間的沖突,更是她永遠解決不了的難題。
試問,一朵成天被供養在溫室裡的花朵,如何在考驗重重的世界中扛得過生活的風吹雨打?
隻怕稍有挑戰,脆弱如花朵的女孩,瞬間被擊垮凋零。
養女兒,一定要狠一點
著名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說:“女孩的成長是一次求索之旅,隻有在途中積累智慧,才能成長為女人。”
身為父母,陪不了女孩一輩子,但可以給她一身足以自保的铠甲。
“慣”着養,于女孩無益。
唯有“狠”一點養,教育有底線和原則,才是對女孩最好的愛。
趙小蘭,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進入内閣的華裔女性。
她學曆高,修養好,思維敏捷,永遠一副精神煥發的樣子,深得同行們的信任。
有人好奇,怎樣的家庭能培養出如此傑出的女性?
答案其實就藏在趙小蘭父母從小的家庭教育中。
小時候在家,隻要有客人來她和妹妹們都要出面奉茶,恭敬地招呼客人。
即便家裡有管家,她和妹妹們仍要自己洗衣服、打掃房間,自己管自己的事,不能受人伺候。
上學也是,自己對鬧鐘起床;課餘還要幫家裡除草,處理賬單。
父母的教育看似“狠心”,卻造就了女兒們的獨立自主。
趙家六姐妹,包括趙小蘭,個個都出自美國名校,學有所長,在不同的領域上各領風騷。
女孩的教育,含糊不得。
在不傷害自尊的前提下,父母的“狠”,才是促進女孩不斷突破自我、逐漸成長的制勝法寶。
記得上海那個5歲的小翹楚嗎?
第一次站上5米跳水台,她吓到哇哇直哭,足足哭了十分鐘,最終還是咬緊牙關往下跳。
這一跳,赢得全網潮水般的點贊。
可最值得點贊的,是她的媽媽。
一年前,媽媽發現小翹楚個性腼腆膽子小,依賴性也很強,便決定帶女兒去學跳水,好努力克服這個問題。
剛開始學,小翹楚喜歡躲在隊友身後,每練一個跳水動作都要磨蹭半天,總是不敢跳。
媽媽沒放棄,有機會都會鼓勵她,希望她堅持到底。
就連那次跳五米台,媽媽在旁看她哭,也沒有上前去抱她下來,而是給她加油打氣。
正是媽媽的堅持,小翹楚終于戰勝了自己内心的恐懼,燃起了接受更大挑戰的信心。
在媽媽看來,孩子的未來人生很長,現在狠一點,孩子痛苦點,日後才能更好地成長。
聰明的父母,不要因為心疼女孩就“慣”着她,不讓她做這做那。
相反,他們會“逼”女孩學習如何獨立,如何面對生活的每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階段。
唯有放手,把人生的主權讓給孩子,嚴格一點,狠心一點,讓孩子憑借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成長的動力和能量。
女孩未來的路,才會越走越穩。
每個優秀的女孩,背後都有父母的奮力托舉。
與其做女孩的大樹,替她遮風擋雨,不如給她教養、堅韌、樂觀和獨立,提供她成長的養料,讓她成為獨當一面的“人生勇士”。
切勿因自己的不舍、嬌慣毀了孩子的一生,唯有更“狠”一點,女孩的人生才有無限可能。
要知道,這才是父母對女兒最成功的教育,最有遠見的愛。
更是女孩一生最大的寶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