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南京方山景區一側,南京外國語方山校區靜靜伫立,紅磚裹身,南臨南廣學院,北臨加州城小區。這是一所包含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及國際高中的國際化學校,雖投入使用不久,但異常引人關注。
▼校園主立面
作為南京的重點中學分校,校園管理嚴格,日常并不對外開放。想打聽的家長們便隻能時常擁擠在主入口的值班室内。他們詢問師資、學費、招生計劃,但通常是一無所獲的。這時候,他們會提出最後一個要求:讓我們進去看看學校是什麼樣的好吧?而這個未被滿足的要求,會讓人們持續好奇着,“這裡究竟建造了一所什麼樣的學校?”
▼主入口立面
建一所“學苑方城”
抱着“從校園環境推測教學品質”的想法,其實不無道理。一方面,當代的校園設計,正在從“傳統”——對場所和空間的塑造,逐漸轉向“引導式”——對教學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探索與還原。另一方面,來自于幼、小、初、高的大量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及管理經驗,對我們的校園規劃及設計有着莫大的現實指導意義。面對創新思潮與實際管理的碰撞,在場地與功能之間取得平衡,正是設計的切入點。
▼校園鳥瞰
建造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從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我們具備什麼樣的物質技術條件,更是能反映秉信的教育觀。在設計中建構适合特定學校的教育學的同時,強調面向未來的學習空間。作為南外品牌及其校園文脈在方山地塊的全新延續,為深入挖掘一流學府的深厚文脈,沿襲其發展脈絡和辦學理念,本次設計提取了“學苑方城”的設計概念。
▼建築外觀
不舍文脈與場所
在“公學”、“藝苑”、“方山”、“智城”這四個關鍵詞中,“公學”指代校園文脈。這所國際化學校對傳統西方公學的人文精神、校園空間和場所尺度中進行提煉和還原,并融合至中國及當代多元文化中,再現了一所“當代公學”。設計中以貫穿南外各校區的紅磚作為校園的基調色,在緻敬南外曆史的同時也傳遞出濃郁的學院風格。
▼紅磚作為校園的基調色
在場所和環境定位上,設計充分尊重“方山”的地形地貌,創造了兩條軸線的交融,營造各種不同标高的室内外非結構化學習空間,使得校園不僅是知識傳承的寶庫,還是文學藝術的荟萃處所。
▼廣場和主運動場鳥瞰
縫合有機的整體
設計從學生和教師對于校園空間的日常使用體驗出發,以院落化的營造方式,創造了多個親切宜人且極具歸屬感的小尺度空間。原本規模巨大的全齡段校園,經過組團院落式空間的有機劃分,被化解各具功能特色的共享中心組團、小學組團、初中組團、高中組團,體育運動組團及生活組團。各組團皆垂直于雙軸線中正南北軸線,獲得了足夠的采光。而由各組團圍合而成的中心水景及節點空間,亦是尺度親切宜人。
▼平面圖
▼主運動場方向鳥瞰
對外開放的“藝苑”包含STEM中心、博雅中心、行政辦公、圖書交流中心等功能,在設計中被抽取出來以“半敞開的環形”布置在校園主入口廣場,形成校園學習、交流中心及學校形象展示窗口。而沒有方向的“圓環形建築”作為雙軸線中另一條的垂點,化解了垂直城市主幹道的入口形象面與内部正南北教學組團布局的角度沖突。
▼場地分析
▼圖書館前的環形中庭
▼圖書館及行政樓大廳
半走讀制小學部因其獨立性較高且每天接送的特點,将其布置在大地塊北側,緊鄰宿舍及校園西側次入口,并設置有單獨的運動場地、設施。為滿足科學高中與國際高中同年齡段學生更多交流的可能,将其組合成建築組團,在各自享有獨立的教學院落外,又能共同分享活力交流院落;初中學部面向中心水景庭院的同時與高中學部間共享學習街,共同創造多元的學習交流機會和場所。這些空間姿态正是“智城”化的核心面貌。
▼小學部入口
▼沿草坪延伸的長廊
未來式空間主張
各學部均以結構化的學習空間形成不同年齡段的基本院落,非結構化的學習空間成為院落之間的共享核心。不同年齡段的教室可分可合,适應性強。連廊适度加寬并融入各種功能,結合庭院及中心水系景觀,形成了趣味化的學習和交往場所。不同主題的适用性院落融入校園,相得益彰。
▼标準教學單元
▼小學部組團
▼公共空間
校園功能南北分區,動靜分離,互不幹擾,考慮到運動場對地塊北面住區的噪音幹擾,将主運動場地及中學體育館布置與大地塊西南角,而小學部與中學部則被中心水景分開,在西側的小劇場與東側的共享中心組團又相連。
▼中心水景
▼劇場
▼水景夜間視角
校園建築頂部以現代簡潔的深色金屬箱體對傳統坡頂進行了叠代創新,基座輔以暖白色石材基座,采用經受時代考驗、更為經典永恒的建築形式和語言,形成典雅、人文、理性的校園基調。
▼校園一角
▼知識穹頂
▼主運動場
▼校園夜景
▼夜間鳥瞰
項目名稱:南京外國語學校方山校區
設計方:GLA建築設計
項目設計 & 完成年份:2018
項目地址:江蘇南京
建築面積:164406㎡
攝影版權:姚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