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腌笃鮮小馄饨

腌笃鮮小馄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9 14:56:37

來源:【嘉興日報-嘉興在線】

腌笃鮮小馄饨(笃笃擔上小馄饨)1

圖 吳浩然

馄饨是中國的傳統食品,源于我國北方地區。由于當初這是一種密封餡料的餅子,沒有七竅,所以叫它為“渾沌”,後來根據形聲字的造字規則才改稱“馄饨”。

北宋滅亡後,宋高宗趙構在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政權,北風南吹,從此南方人也開始了吃馄饨,并在制作上逐步演化成現在的模樣。

馄饨如今已是遍布全國的小吃,而且還形成了不同的稱呼。江浙一帶稱“馄饨”,而廣東稱“雲吞”,湖北則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則稱“抄手”,新疆地區謂之“曲曲”。

馄饨有大小之分,大馄饨可以果腹,小馄饨則以味美飽人口福。曾記否?好幾十年前,嘉興街頭巷尾經常可見一種專賣小馄饨的流動馄饨擔。擔主邊走邊敲着挂在擔子上的竹筒,發出“笃笃笃”的響聲,因此大家都稱其為“笃笃擔”。“笃笃擔”上的小馄饨之味堪稱一絕,絕不亞于現在知名度頗高的新塍“蟹叉三”。

挑“笃笃擔”的都是些安徽漢子。小小一副擔子所有煮馄饨的家什都能擔起來,甚至還能帶上一張小折疊桌和幾隻小凳子。擔子骨架以竹制成,一頭是鍋竈,鍋一分為二,一邊煮馄饨,一邊熬老湯。竈膛裡燒的是劈得細小的松木柴,等客時,鍋竈内不熄火;另一頭則放着馄饨、肉餡、馄饨皮、佐料、小湯勺、陶瓷碗。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奇妙的微型廚房兼流動餐廳了。有人來吃,忙着張羅顧客。沒有顧客時,忙着添柴燒湯或包馄饨。肉餡是預先準備好的,隻見他左手拿皮子,右手在肉餡裡一撥,左手一捏就是一隻,手藝已是高度熟練。

“笃笃擔”上的小馄饨,以皮薄湯鮮而深受吃客青睐。來了顧客,擔主對着鍋竈猛吹幾下,火頭便蹿上來了。掀開鍋蓋,沸滾的水,在鍋中奏出一首歡快的歌。抓一把馄饨下鍋,很快就淹沒在滾水之中。蓋上鍋蓋,可以想象得到馄饨像一隻隻白色的蝴蝶在沸水中上下舞動。沒幾分鐘馄饨就出鍋。因此便有了這樣一個謎底是小馄饨的謎語:“白布頭包檀香,一丢丢到海中央。聽到潮水響,拿張網來張。”給出鍋的馄饨加一小勺豬油,再舀上骨頭湯,撒上蔥花蝦皮胡椒粉等佐料,一碗熱騰騰的馄饨就端給你了。濃白的湯,翠綠的蔥,漂浮的蝦皮,水晶樣透明的馄饨還沒吃口水就出來了。趁着熱乎,連湯帶水幾乎不用嚼,呼噜噜灌了下去,頓時一股熱流順着嗓子眼暖到胃裡。那個鮮,那個爽,那個舒服,簡直令人終身難忘。

馄饨擔一般從下午開始入市,直至深夜。尤其到了夜間,閃着紅光的竈火,在夜色中飄忽,成為那個年代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那竈火,讓夜行的人從很遠處就注意到它的存在,它飄散在空氣中的香味,很容易讓人勾起食欲,然後掏幾個角子來上一碗充當夜宵。

馄饨擔出現在街頭的曆史應該是很長的。記得蘇州人沈複寫的《浮生六記》中就寫到“馄饨擔”:男主人沈三白偕同幾位朋友,有一年在蘇州菜花黃的時候春遊,苦無酒家小飲。女主人芸娘便出主意,雇傭市中一個馄饨擔,鍋竈俱全,一同前往……沈三白的那次春遊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已好幾百年了。後來編《浮生六記年表》的俞曲園先生,也将街市“馄饨擔”寫了出來。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的第三回裡也有好漢們在馄饨擔上吃馄饨的插曲。

到了我少年時候,“笃笃擔”上的主流食客變成了“丈量馬路”的熱戀中人和上中班剛下班的中年人,一般晚上10時左右是生意的高峰期。有行人從馄饨擔子旁經過,賣馄饨的人便會大聲對行人招呼道:“來碗馄饨?”有的行人被他一招呼,便坐在折疊的小桌前等待。隻需片刻,一碗香氣撲鼻的小馄饨,便會成為舌尖上的美味。

城市的發展,業态的升級,“笃笃擔”早已成為一種記憶。但如果在華燈初上時,記憶中那動聽的笃笃聲再次響起,我一定還會跑出去買上一碗那種小馄饨,伴着年歲的調料,用日漸蒼老的味蕾去追尋那曾經的滋味。

本文來自【嘉興日報-嘉興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