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Oxford University的學者賽莫夫以其書名略有獵奇的著作《男人除了性,還在想什麼》而聞名于世。也許衆多讀者在看到書名時都會感到有些忍俊不禁:書名如此直白,會寫些什麼内容呢?
對于這些種種想法,質疑也好,支持也好,反對也好,作者賽莫夫都付之一笑。他認為許多人試圖說明他書名的想法是不合理的,有的人會花大力氣去論證他的書名是錯的。
但是不管受到怎麼樣的質疑,最終這本作品為賽莫夫帶來了許多話題度,書的銷量也一路飙升。
令人咋舌的是,這本受到如此大争議的作品,除了設計精美的封面之外,書本當中兩百多頁的正文内容居然是一沓白紙。
這讓許多書的讀者感到詫異——書中沒有任何内容,所以不管支持也好、想反駁也好,都無從下手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賽莫夫此舉還有一個隐含的意思,那就是男人的大腦當中,除了性之外,就真的如書本内容一般,空空如也了。
但是讓我們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男性真的如同賽莫夫所言,滿腦子都隻有性嗎?
性沖動以及力比多
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對人的性本能頗有研究,他認為性沖動是伴随人的出生,與生俱來的,同時在對個體性格的決定方面有着極大的作用。
而弗洛伊德将人的性沖動進行了量化,他稱之為“力比多”,并且将其分為五個不同的階段。
唇欲期(1歲之前)
這一時期的個體尚為嬰兒,此時的性沖動源于類似吮吸乳頭時的感覺,所以被稱為唇欲期。并且當其成年之後,啃手、抽煙、啃筆頭等行為也都是這種性沖動的延伸。
肛欲期(1歲-3歲)
此時的個體對自我與他者間存在的差異并不清晰,所以會對自己的排洩物産生極大的興趣。
性器官期(3歲-6歲)
在這一階段,個體已經具備一些自主意識,會留意到兩性之間的區别。而這種區别集中于性器官的差别,同時也是一些兒童形成某些性癖的濫觞。
平靜期(10歲左右)
在經曆了性器官期,并且還尚未到達青春期之前,個體對于與性相關的各種事物會經曆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對性相對不是太敏感。
男女青春期(11歲、13歲)
此時的個體處于一種生理及心理的雙重發育過程之中,女性由于發育早于男性,所以青春期也來得早一些。此時個體的外在表現為叛逆、暴躁、不會願意被長輩及老師教導,産生一些麻煩。
所以根據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論,我們可以得知,個體在一生的發展當中,都會經曆不同階段的性沖動。但這種力量并非任何時候都會讓人去做兩性之間的事情,也會作為一種驅使人類進步的力量而存在。
所以簡而言之,“性”并非隻代表兩性之間為了得到快感而産生的行為,也代表一種個體為了追求心中所想而做出的行為。
總管人的一生,幾乎每個階段的發展都離不開性沖動的驅動:即使是不谙世事的嬰兒時期,即使是充滿“火藥味”的青春期,都不例外。
誠然,性沖動自然也代表那種與性行為有關的心理,會讓人心猿意馬、想入非非。弗洛伊德認為,這種想法的存在是合理的。
但是個體一定要加以控制,因為過度的性相關的幻想會導緻人的身心雙重傷害,甚至影響人的正常生活,是十分不利的。
适當的幻想可以激發人的創造力、想象力,讓人在工作和學習當中創造出更大的能量。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音樂家和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離不開天馬行空的想象。
在弗洛伊德看來,生與死都是人的本能,性也是是一種人類的本能。人自然十分具有求生欲,但是當人口膨脹到一定程度時,戰亂、災禍也會反映人類“求死”的本能。
此外,根據科學研究,除了男性之外,女性同樣也會存在性沖動,隻不過是出于名聲及兩性之間的差異,基本不會表現出來而已。
對于人們來說,應該正視這一點。人生在世,“食色性也”。應該将沖動積極的一面加以利用。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chütze, R. (2016). Re‐thinking over‐thinking pain: What can metacognition ad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pain catastrophising? Clinical Psychologist, 20(3), 147–153.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