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這個概念很寬泛也很模糊,從行政區劃上來說隻要身份證是110開頭、戶籍所在地為北京的都可以是北京人。但在民間來講,隻有從小在北京生活,能說一口地道的北京話,并且保持着北京一些傳統習俗和口味的人才叫北京人。
當然我也不想深入讨論北京人的定義這個問題,我隻是從自身的角度來談一下有關北京人這個詞的方方面面。
在很久以前北京人這個稱謂代表着一些高貴,盡管這種高貴之感是完全沒什麼依據的,有人說北京人經常看不起其它地方的人也是源自于此。在那個經濟還是甚發達,交通和信息也都不發達的時代,北京人出差或者旅遊的時候,盡管是刻意的說普通話,還是會被當地人聽出來是北京來的。然後本地人馬上會問:“你是北京來的吧?”,被問者會回一個凡爾賽式的微笑,詢問都往往還會感慨一句“首都是個好地方啊”。作為北京土生土長,幾乎不出北京的人來說,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其它地方的人對北京會有那樣一種景仰和豔羨的感情。因為北京人在北京可以完成一生中所有的事情而不需要去别的地方,所以可能并不知道,很久以前其它地方的人想來一趟北京不僅僅是買一張車票那麼簡單。北京是首都,在經濟不發達的時代,最好的東西往往都在北京,所以就算是普通的北京人也能見到最好的、吃過最好的,能最早接觸到最新奇的事物。正是這種差異,讓其它地方的人不自覺的覺得自己不如北京人,就仿佛中國人看西方國家的人一樣。
但是随着全國各地經濟的發展,各地在軟硬件方面和生活水平上面與北京的差異不斷縮小的時候,北京人這個詞開始出現某種負面定義。那就是好吹牛、沒進取心、好為人師還排外。因為光環沒有了,差距縮小了,網絡的普及削平了信息的不對稱,北京人沒有了先人一步的機遇,所以其它地方人的再看北京人也是平頭老百姓,沒什麼可比别人高一頭的地方。
北京人中還有一批人十分糾結于老北京這個問題,他們經常駁斥其它北京人不夠老,不夠根紅苗正,這種現象在上海也會出現,這可能是超級大都市的普遍現象。由于特殊的原因,北京基本上是一個人口純流入城市,作為首府,盡管很多人說着北京話,戶籍地寫着北京,但是這些人的父輩或者祖父輩并不是北京人。我這一代的人中,很多人的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都說着方言。這些老一輩是随着解放軍或者後續的建設大軍入駐北京的。這些人的後代并不被一些在1949年前就生活在北京的人的後代所認可,這種人我稱之為京粹主義者,排外的人中大多是這些人。
我自己分析這種京粹主義有其曆史原因。北京有句老話,東富西貴南貧北賤,這與北京的地理環境有關。東、西指的是老的東城區和西城區,也是明清北京城中規劃的内城,能住在内城的人不是國戚就是官宦。南指的是宣武、崇文兩區,也就是外城,這裡住的人就是給内城提供服務保障的人員,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當然主要是平頭老百姓。至于北就是城牆之外了,而且聽說當時許多宦人在北邊養老,中關村附近很多的寺實際就是這些人的養老之所,這個賤可能是由此而來。
北京作為皇城和首都,能在京為官的都是全國的尖子,而且随着官職的變化,有可能外放或罷黜,所以内城反而流動性不小。而南城中的貧民卻相對穩定,會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他們也沒有條件去其它地方,那從地理上來講真正的北京人正是這些人。
我們熟悉的老北京人确實也都在南城,因為這些都是平民吃食,那些達官顯貴才不會吃這些下水、邊角料做的東西呢。所以提起老北京的美食就會是些小吃,而沒什麼菜系,過去北京的飯莊全是魯菜。這也就是首府的悲哀,全國的精華全部彙聚于此,但是本地卻剩不下什麼。
北京人的沒追求,或者說的好聽一些叫豁達,我分析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首都因素,北京地方不大确擁有省一級的行政級别,京畿之地,中央與地方混雜其間,所以北京可以說集中了許多頂級資源。最明顯的就是北京的高考分數線和便利的留學條件。另一方面就是北京的官員多,多到都不值錢了,同樣的級别如果不在北京那待遇會非常的不錯,而在北京跟平頭老百姓沒什麼太大的區别(上個世紀)。北京人看到所謂官員也不過如此,另外北京的機遇是與全國頂尖人才在拼,那還要那麼上進幹什麼?不如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現在過去人們常說的那種北京人已經快消亡了,城市的改造和高企的房價讓原來的北京人四散在北京五環外的各地。工作中、生活中接觸的全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北京的話、北京的風俗又跟誰講呢?我已經很多年沒有說過上學時最愛說的“丫”字了,曾經這個字代表着北京,而不是那個國罵。
沒了原住的北京人,那些所謂老字号的衰敗就順理成章,因為沒有了本地人的挑剔,老字号紛紛變成了一錘子買賣。不光是老字号,傳統的那些沒什麼字号的小吃現在也基本吃不到了,以前遍布街頭巷尾的炒肝現在居然也要滿世界打聽才能吃到。這裡一定要提醒外地的朋友一句,但凡打着“老北京”這三個字的,一定不是老北京的東西。
未來,北京人或許還能在小部分的人中傳承,或許随着胡同的消失和現代化的改造,北京人将徹底消失,變成一份回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