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體系本質特征?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過程中,城鄉融合發展程度遠遠不夠,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短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已進入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但是,也要看到,我國的城鎮體系亟待優化,經濟要素和資源過于向大城市集中,導緻土地城鎮化率快于人口城鎮化率,“大城市病”與中小城市發展動力不足并存,農民工難以融入城市,影響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和以城帶鄉的能力以縣城為主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就是要破解當前城鎮體系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進一步優化城鎮結構,推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以縣城為載體補齊城鎮體系存在的短闆,最終提高城鄉融合發展的能力,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城鎮體系本質特征?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過程中,城鄉融合發展程度遠遠不夠,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短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已進入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但是,也要看到,我國的城鎮體系亟待優化,經濟要素和資源過于向大城市集中,導緻土地城鎮化率快于人口城鎮化率,“大城市病”與中小城市發展動力不足并存,農民工難以融入城市,影響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和以城帶鄉的能力。以縣城為主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就是要破解當前城鎮體系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進一步優化城鎮結構,推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以縣城為載體補齊城鎮體系存在的短闆,最終提高城鄉融合發展的能力。
從世界城鎮化發展規律看,城鎮化是人口、産業及其相關經濟要素不斷集聚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在城鎮化初期,集聚能力大于融合能力;在城鎮化中後期,區域融合發展能力則越來越強,形成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主要形态的城鄉區域空間布局。當前,我國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城市群。城市群的城鎮體系是否合理,決定區域協同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能力。以京津冀城市群為例,在城鎮體系上仍存在大城市太大、中等城市少、小城市規模小沒特色的狀況,後者導緻農民就近就業、就地就業的空間較小,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的能力較弱。縣城是城鎮體系的基礎和根脈,是優化城鎮體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最緊密的區域單元,建設一批有特色、有活力、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縣城,符合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規律。
縣城雖小,作用巨大。在觀念上、行動中要不斷提高認識、加快發展。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背景,在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交彙處,規劃藍圖、發展産業、深化改革。
好的規劃是财富,不好的規劃是包袱。以人為核心是推進城鎮化的根本要求。在規劃過程中,産業發展、市政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以及提高綜合承載能力,都要體現以人為核心,做足“融”的文章。隻有“融”起來,百姓才能富起來、樂起來。我國地域遼闊,區域間差異大。要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科學施策,協同推進空間規劃、産業規劃和生态規劃,體現前瞻性、長遠性、科學“留白”。有些地區空間規劃餘地大,盡量避免城鄉空間規劃和産業規劃不協調的問題。我國城鎮化發展不以犧牲農業為前提,這是由我國國情所決定的。要統籌縣城鄉村規劃,路網、電網、水網、通信網以及垃圾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做到規劃“一張圖”、城鄉一個網。力促城鄉融合、力戒城興鄉衰。通過不斷提高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覆蓋面,提升縣域内人民幸福指數。既要重地上,也要重地下,提高防洪排澇能力,完善建設規範,從根本上改變“地上一朵花、地下豆腐渣”現象。挖掘地域文化,留住縣城特色文化之根。我國縣城有不少名城名鎮和紅色遺址,要像愛護眼睛那樣愛護文化遺存,不随意拆除、更不能拆真建假。
産業集聚是基礎,産城融合是大趨勢。在建設過程中,要引導實現産業集聚,“處處冒煙”是産業布局的初級形态,是沒有生命力的。在做大做強區域内傳統優勢産業的同時,要積極融入鄰近大中城市的産業鍊,實現産與城有機融合。有的縣城大拆大建,搞了許多園區,不僅難以招商,還浪費了土地,增加了債務,導緻民怨。要加快實現綠色轉型和數字化轉型,樹立低碳綠色發展的理念,實現“生産、生态、生活”有機融合,逐步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綠色産業體系。加快縣城數字社區、數字農業、數字交通等貼近生産、生活和社區治理方面發展。
深化改革是動力,創新機制是保障。随着經濟社會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的機制創新和改革越來越迫切。例如,大部分縣城取消了縣城落戶限制政策,但相關公共服務政策改革滞後。需要創新機制,不斷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機制,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向常住人口全覆蓋,确保新落戶人口與縣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務。在建立集約高效建設用地機制、建立多元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方面,也需深化改革、加快創新步伐。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孫世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