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語文如何變動

高考語文如何變動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7 15:19:09

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規範性文件和标準,是考試評價、複習備考的依據,是推進考試内容改革的切入點。在2017年考試大綱中,語文最大的變化是将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由原來的選考改為必考。這一變化,在增加考生閱讀量的同時,自然也調整了複習的進度,擴大了備考的範圍。

高考語文如何變動(高考語文選考變必考)1

以前備考,絕大多數語文組都側重于傳記閱讀的訓練。因為小說閱讀不好拿分,2016年高考山西的考生小說閱讀的均分是9.02,而傳記閱讀的均分是11.14;所以表面看試卷設置了選考模塊,其實在考前甚至三年前,我們就選定了傳記閱讀。雖說2015年高考傳記的閱讀難度超過了小說,但從概率以及套路上看,并不影響我們的“初心”。

在應試的大環境裡,這種功利化的備考策略,實屬無奈之舉。《高中語文新課程标準》中要求學生“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相信這優秀作品所包含的肯定不僅僅是實用類文本吧,如果閱讀視野裡隻有這類文本,雖然也可以獲取文化科學知識,但想要汲取智慧和靈感,那隻能是緣木求魚。畢竟,想要打開文學這扇門,還得是通過閱讀文學類文本。美國短篇小說大師尤多拉·韋爾蒂在閱讀伍爾芙的長篇小說《到燈塔去》時,興奮得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更有甚者,馬爾克斯躺在廉價的旅店,僅僅是讀了卡夫卡《變形記》第一行,就驚得目瞪口呆,差點掉下床。雖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過讀小說成為文學大師,但這至少可以證明文學是關乎心靈,關乎情感的。

同時,新課标還明确指出,高中生的課外閱讀量應不少于150萬字,也就是說學生每天需要閱讀1500字,一周達一萬字。對這樣的要求,我們隻能“呵呵”。學生們一來缺乏閱讀興趣和審美能力,二來課業負擔繁重,即便是安排閱讀課,也舍不得花時間在書香中浸潤一下自己。我們當老師的隻好窮盡所思,給他們提供一些短小的能補益寫作的文章,希望他們可以暫時從題海裡浮上來喘口氣。

相比之下,美國高中生閱讀量大得驚人,以洛杉矶威爾遜高中為例,學生書包裡裝着:《20世紀史》課本,外加必讀兩本書:基辛格的《外交史》和耶魯大學曆史教授伯根的《當代史》,光這兩本書加起來就超過800頁。文學課本,必須攜帶精讀的300頁以上的小說1本,另有泛讀小說3本。還有生物、物理、微積分課本和外語課本,外語小說2本,以及心理學課本、哲學課本等等。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們小學時的課本就已經平均900頁,用精裝硬皮封面,40磅道林紙印刷,平均一本的重量超過三公斤。

對于高三的學生來說,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多年也沒有閱讀量上的積累,僅僅靠半個月甚至更短時間的訓練,面對小說,恐怕也是“相逢好似初相識”,讓讀一讀,自然沒什麼大礙,一旦讓他們挖掘題旨、探究手法、分析形象,大家的鑒賞水平和分析能力都将面臨嚴峻的挑戰。正像歌裡唱的那樣:“我怨天怨地怨自己不該把你放棄,如果能夠重來一次我絕不放手。

”幸好,我們的學生們早練就“以不會應萬變”的心态,在“沒有最差隻有更差”的大環境裡,其實無論讀什麼文本,隻要抓住兩點就可以了。一是就閱卷過程而言,盡量以簡潔的語言,分點寫出目标詞彙;二是就複習過程而言,多掌握套路。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動作,它們大多具有某種“結構”,這些“結構”就是套路。

比如2016年高考小說《鋤》的第四題:“我不是鋤地,我是過瘾”這句話,既是理解六安爺的關鍵,也是理解小說主旨的關鍵,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8分)

這道題是用來壓軸的,分别從人物塑造和主旨探究兩個角度進行設置,難度比較大,但還是有套路可循。

“我不是鋤地,我是過瘾”屬于語言描寫。首先,從人物塑造的層面看,我們要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麼背景下說的。具體語境是:六安爺頂着太陽,眼睛不方便,還要去百畝園鋤地,大夥勸阻他,他這樣答複。言為心聲,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六安爺是個什麼樣的人?原文圍繞這句話,出現的目标詞是“平靜”、“不緊不慢”“平靜固執”,根據這幾個詞,我們可以分析出六安爺是個平和、固執的人。特定背景是:百畝園被煤炭公司看中,要在它上面建焦炭廠;原文裡也一再強調“這是他這輩子最後一次鋤地了”。“鋤地”是一種辛苦的勞作,我們結合特定背景,可以思考六安爺為什麼在眼睛快失明的情況下還固執地要去,這種“過瘾”,反映出什麼心理與情感?與其說是鋤地,倒不如說是與自己揮灑了一身一生汗水的土地告别,充滿了一種眷戀與悲情。雖然,我們寫不出答案所給的“他要過在百畝園勞作的‘瘾’,由此能體會到他内心的隐痛”這樣的話,但基本内涵還是能夠領悟的。

其次,從探究主旨的層面看,我們可以從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兩個角度進行思考。以前農民鋤地是為了生存,為了豐收,而現在是為了“過瘾”,滿足精神需求,這預示着傳統農業生産方式的終結。随着工業化、城市化的飛速發展,耕地不斷被擠占,小說借半瞎的六安爺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守望,體現了作者的一種人文關懷,同時也引發讀者的感歎與無奈。

高考語文如何變動(高考語文選考變必考)2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分析都能明确地指向答案所給定的目标詞彙,但起碼我們可以在思考的過程中說服自己,然後滿心歡喜地去做下一道題。

至于2017年高考語文到底怎麼出,相信命題人一定會做最大的權衡,要麼兩篇閱讀,降難度;要麼一篇閱讀,漲篇幅。總之,套路不變,提高還得靠訓練。我倒是很期望,能不能換個花樣,出一個讓學生設問的題,看看他們的省思能力如何。凱文·凱利在《必然》這本書中說:“答案正變得越來越廉價。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一個好問題與能否得到正确答案無關。一個好問題出現時,你一聽見就特想回答,但在問題提出之前不知道自己對此很關心,一個好問題處于已知和未知的邊緣。一個好問題不能被預測。一個好問題是機器将要學會的最後一樣東西。一個好問題能生成許多其他的好問題。”

此文作者系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李國鋒老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