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與演變
“語”字初文始見于春秋金文,形聲字,左部是“言”,作形旁,表示與言語有關;右部是“吾”字,作聲旁,指示該字的讀音,“吾”也有寫作重疊的兩個“五”的。本義指談論。
小篆延續金文,字形統一,從“言”從“吾”。
隸書繼承小篆字形,筆畫平直。
楷書延續隸書,字形方正規整,現代漢語簡化為“語”。
二、含義
“語”,形聲字。從秦小篆以來,“語”就定形為從言、吾聲,一直延續至今。漢字簡化時将“言”簡化為“讠”,寫作“語”。
“語”表示說的話、表達的言論、寫的文字時,作名詞用。語又引申指代替語言表達思想的方式或動作。“語”有兩個讀音:
①yǔ。話。如語言。漢語、語重心長; 指“諺語”或“古語”;代替語言的動作。如手語。旗語;說:細語、低語。
《說文解字》:“語,論也。”
《詩經·大雅·公劉》:“于時語語。”毛傳:“論難曰語。”
②yù。告訴。如不以語人。
《論語·陽貨》:“吾語女。”
在現代漢語中,言語、語言等詞語的構詞都是同義語素并列,看不出“言”與“語”的區别,但在古代漢語中,這兩個詞的區别是很明顯的。許慎概括為“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意即自我陳述是“言”,與别人談論是“語”。《禮記·雜記下》 “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對而不答”用的就是本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