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唐詩經典品讀

唐詩經典品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2 07:12:06

唐詩經典品讀(精讀唐詩三百首002)1

文 | 謝小樓

今天讀《唐詩三百首》第二首,還是一首張九齡的《感遇》,此詩為張《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七首。

感遇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通釋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江南,長江以南。長江以南長有丹橘,這丹橘在曆經寒冬之時依然碧綠蒼翠。

豈伊地氣暖。所謂詩無達诂,我讀八本《唐詩三百首》,有将“伊”解釋為助詞的,也有将“伊”解釋為代詞的,通觀全詩,我以為“伊”解釋為代詞較為貼切。伊,那裡,代指江南。哪裡是因為江南那裡的地氣暖和呀。

自有歲寒心。歲寒,《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古人作詩為文,為求簡練,常用句中的幾個字代替一個名句的句意,此處“歲寒”就代替了《論語》裡的那一句話,指江南丹橘“經冬猶綠”是因為自己也有像松柏那樣不怕嚴寒的心志。這種用幾個字代替一句話的用詞方法,在今天的網絡用語中也大行其道,如人艱不拆、不明覺厲。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可以,古詩文中,可以是兩個詞,可是可以,以是用來。薦,進獻。嘉客,上賓,貴賓。這丹橘可以用來進獻給貴賓,可惜阻隔重重。重,阻隔之多,深言阻隔之大。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這句詩,我們能大概能感知它是什麼意思,在我讀的八家注本裡,也隻做了一下意譯,萬物的境遇都是命運使然,天道命運的循環往複之理難以追尋。可是我讀來,卻是知其然,隻好自己分析一下。

遇是境遇,運命是命運,這都好理解,隻是這樣翻譯出來應該是:人的命運都是境遇使然,這顯然不是這句詩的意思。好在,我在王锳先生的《古典詩詞的特殊句法舉隅》一書中找到了答案,這一句詩是古詩詞句法語序的錯綜中的主賓換位,也就是說,這一句詩的主語和賓語換了位置,正确的語序應該是“遇唯所運命”,可是五言詩的停頓都是“二三”或者“二二一”,而“遇唯所運命”的停頓則是“一二二”,不合乎五言詩的停頓規則,咱們讀起來都覺得挺别扭。所以,詩人将這句詩的主語和賓語的位置互換了。了解了這句詩的語序,這句詩理解起來也就不難了。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徒言,有注為徒然,有注為隻說,我認為隻說較确。樹,栽種。此木,指丹橘。陰,樹陰。《韓詩外傳》記趙子簡語:“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人們都隻說種桃李可以得樹蔭乘涼,丹橘難道就沒有樹蔭嗎?

賞析

屈原有《橘頌》,借歌橘“獨立不遷”而抒發自己的志向,這也是後人借橘言志的濫觞。張九齡被貶到的地方,正好是當初屈子行呤的故楚之地,處地相同,境遇相似,張九齡免不了要學屈子借橘吟詠一番。

詩人張九齡,被貶荊州,但開篇卻雲江南,江南有丹橘,為什麼不是荊州有丹橘。因為,朝廷在北方,雲江南有一種地域性的對比。江南二字,讀起來自有一種偏遠的感覺,為後面的阻重深伏筆。

在偏遠的江南生長着一種植物丹橘,在嚴冬的時候,萬物凋敝,可是丹橘依然碧綠蒼翠。一個“猶”字,既表明了丹橘不怕嚴寒的品性,也表明了詩人對丹橘的認可。

可是,别人說了,丹橘經冬猶綠,是因為江南氣候較為溫和,是自然規律使然。詩人為丹橘辯解,說丹橘經冬猶綠,不是氣候原因,而是因為它有一顆跟松柏一樣不懼嚴寒的心。張九齡的這個解釋看起來不是很充分,不過不要在意這些細節,詩人為了排解自己的滿腹牢騷,往往不會在意什麼自然規律的。

詩人将丹橘的品格樹立起來,接下來,詩意一轉,可以薦嘉客,奈何陰重深。這一句承上啟下,将詩從贊揚丹橘的品格轉到對人生命運的拷問上來。

丹橘有美好的品格,是可以用來進獻給貴賓的,可是,山高水遠,險阻重重。丹橘生長在偏遠的江南,注定了難以成為北方貴賓們的盤中珍馐。個人的窮達,世運的治亂,往往隐藏在那不可尋覓的天道循環之中,我們常說,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不過是成功者炫耀自己的功績罷了,豈不知他成功的背後有多少外界的因素相輔相成。而世上大多數人,也許費盡心力,終究難以有所成就。

丹橘雖有美好的品質,也有美味的果實,但是它生長在江南,在保鮮技術不好的時代,它注定難以跨越千山萬水,成為北方貴賓的盤中珍馐。而世人都隻道種桃李夏可以得其蔭秋可以得其實,難道丹橘就沒有樹蔭嗎?難道丹橘就沒有美味的果實嗎?

詩中,用了兩個豈字,豈伊地氣暖,反诘世人對丹橘的誤解;此木豈無陰,叩問世人對丹橘的淡漠。

張九齡的《感遇》詩,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清新簡練,語氣蘊藉平和。在此詩中,詩人雖有不平之心,卻無激憤之語,詩人内在情緒的波濤洶湧,則需要我們品味每一個字背後蘊含的人生況味。詩中,“猶”“自”兩字為丹橘的傲寒品格立骨,丹橘是有自己的品性的,是有自己内在追求的,這也是詩人的夫子自道。而“奈何”二字,則飽含了詩人對自己有良好品性卻被世人誤解,有濟世良才卻為讒譏所遠的不平。詩中還用了兩個豈字,豈伊地氣暖,反诘世人對丹橘的誤解;此木豈無陰,叩問世人對丹橘的淡漠。在這些并不激烈的語詞背後,盡是詩對人生命運的不平之意。

感發

我常說,人生的價值來自于認可,而認可分為自我認可與他人認可。人作為社會動物,自然有欲獲得他人認可的需求,然後,一個人的心志越高,品性越好,越有理想有追求,往往越難得到别人的認可。

詩中的丹橘,雖然歲寒之心,别人卻說是因為它所生之地地氣暖和。世事大抵如此,如果一個人品性高潔,常人往往要揣度一番,這人是不是在沽名釣譽啊,是不是别有所圖啊,是不是背後隐藏着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啊。

常人也隻知道桃李的好處,而不知道丹橘的好處。大衆的價值觀往往停留在顯而易見淺層次,拿讀書來說,如果你拿着一本《馬雲教你創業》正在研讀,大多數人會說你有上進心的人,但如果你拿着的是一本《道德形而上學》,大多數人會給你兩個字——裝逼。

世道人心就是這樣的,人們對于易于理解的,可以常理度之的人,認可度就越高,這就是為什麼雞湯文風行于世的原因。而對于那些有自己内在追求的人,大抵視為怪胎,故自古得一自己而無憾,子期死而伯牙不彈。

那麼,一顆高潔而有自己内在追求的心靈于世不遇又當如何,那就回歸自己的内心,尋求自我的認可,回到張九齡的上一首《感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讀古人詩詞文章的好處就是,他們對人生的各種境遇都有所感悟,讀之可為我們人生的慰藉。

(完)

關注倚劍聽雨樓,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