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養老理财産品于近期上新“開賣”。進入8月以來,中郵理财、交銀理财、中銀理财等多個第二批試點機構開始密集發布養老理财産品。另有第二批試點機構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相關産品當中。
據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了解,銀行理财子公司發布的銀行理财産品上線即熱賣。交銀理财、中郵理财此次發布的養老理财産品均提前完成資金募集。而中銀理财的養老産品由于發行金額較大,因此當前尚未完成募集,但已募集金額超過了交銀理财和中郵理财相關産品的發行金額。
有業内人士認為,盡管銀行發行養老理财産品仍處于初步試點階段,但這對構建我國養老保障體系意義深遠,亦為投資者在規劃養老資産時提供了更多的可選産品。
火爆認購!養老理财“不愁賣”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在中國銀行手機APP上查看到,截至記者發稿時,中銀理财于8月8日發行的養老理财産品的剩餘額度為26.51億元,剩餘不到該産品總發售量60億元一半的規模。
交銀理财同樣在8月8日發行了養老理财産品,但發行規模僅有20億元,目前交通銀行手機銀行APP顯示,該産品已經售罄。而中郵理财則于8月3日發行了其試點以來首隻養老理财産品,目前亦已售罄。據了解,上述兩隻産品募集資金分别為20億元。
“試點地區投資者熱情度較高,相關養老理财産品不愁賣。”一位銀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告訴貝殼财經記者,首批養老理财試點的産品大多都提前完成資金的募集。另有股份制銀行财富管理相關人士亦表示,該行每次代銷銀行理财子公司發行的養老理财産品,都會受到投資者熱捧。
今年2月份,銀保監會在擴大養老理财試點機構及地域範圍的同時,還将養老理财試點的金額進一步提升。養老理财産品規模上限亦從此前的500億增至2700億元。
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認為,從目前來看,新增2200億産品規模的銷售仍然較為樂觀。當前10個試點城市基本覆蓋中國最核心的四大經濟區域,預計養老理财潛在市場巨大。
此外,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我國養老金消費者最偏好銀行提供的投資理财方式,養老理财在第三支柱産品中具有競争力,有望成為理财公司獲取長期資金的重要突破口。
穩健策略護航 或成養老理财吸金利器
銀行的養老理财為何如此受到熱捧?有業内人士認為,這主要源于養老理财産品在穩健策略之下的較高收益。
根據中國理财網信息顯示,當前已有9家銀行理财子公司共發行了36隻養老理财産品。其中有31隻産品在發售前公布業績比較基準上下限,30隻産品比較基準下限超過5%,18隻産品業績比較基準上限達到或超過8%。而銀行理财産品期限主要以5年為主。
工銀理财黨委委員李雪松認為,當前,銀行理财産品的期限偏中短期,而養老理财産品的期限相對較長,更關注的是長期回報,因此要充分發揮銀行理财在大類資産配置方面的優勢,一方面,覆蓋多種金融工具,實現組合收益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注重長期投資,實現跨越周期的穩健。同時,在投資期限上,通過配置長久期資産和低流動性資産,能夠努力獲取期限和流動性溢價。
針對産品研發設計,中郵理财表示,其遵循了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産品封閉期限不低于5年,通過較長期限的投資抵禦市場短期波動。同時,采用科學合理、成熟穩健的資産配置策略,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資産穩健增值。此外,中郵理财堅持審慎穩健,通過設置風險準備金、收益平滑基金等多層次風險保障機制,護航産品穩健運行,增強風險抵禦能力。
交銀理财亦表示,近期發布的養老理财産品,主要采取低波穩健的投資策略,并配以平滑基金、風險準備金、減值準備等保障手段增強風險抵禦能力。
養老第三支柱體系顯現 應如何挑選?
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中提及,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資金用于購買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财、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産品,參加人可自主選擇。
而在養老理财試點之前,養老保險、養老基金已經率先進入了投資者視野;而近日銀保監會發布公告,四大國有銀行即将試點銀行養老儲蓄相關業務。這些理财産品類型将構建起多層次的養老第三支柱的投資市場,符合不同人群的投資偏好。
“各類産品各有優勢,但養老理财産品相較于養老保險産品,期限較短且收益率較高;而相對于養老基金則更加穩健,投資标的更豐富。”有銀行理财人士表示,養老儲蓄盡管收益較低,僅比5年期定存利率略高,但期限可最長達到20年,安全性更高。
一位基金業内人士告訴貝殼财經記者,目前銀行理财子公司推出的養老理财産品比養老基金相對較低。多數養老基金産品在權益類方面的占比略高于以固收類為主的養老理财産品。與此同時,養老基金産品普遍未設有平滑基金等機制。但養老基金在收益方面則相對較高,一些運作較好的養老基金年化收益率可達10%以上。
對于投資者如何選擇養老産品,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各類機構的養老産品的側重點和特點各不相同,因此投資者需要先确定自己是否有養老需求以及對養老有怎樣的規劃,再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選擇不同機構的産品。
此外,李雪松還指出,期待後續出台的監管配套政策和制度規定能夠給不同類型的機構預留創新空間,使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方向,比如在估值方法、期限錯配、流動性比例、杠杆比例,風險限額等方面探索創新,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養老理财産品。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姜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