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個人與社會關系最根本的是

個人與社會關系最根本的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4 22:14:18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一直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問題,對這一問題在道德上的思考,誕生了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方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主張呈現出内在一緻性的發展趨勢:無論是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都把理論的落腳點置于實現個人自由的基礎上。然而,近年來這種個人自由的主張在面對時代的複雜變化時逐漸暴露出内在的缺陷,這促使我們回到馬克思和阿多諾重新思考這一問題。

  個人的自由與社會的發展相統一

  馬克思把人看作社會性的存在,亦即人是處于曆史現實中的實踐的個人。這就意味着人的本質并不是僵化固定的,而是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展開和發展的。實踐不隻是實現主客體統一的環節,在馬克思這裡,更多地表現為曆史不同發展階段基于分工的差異所形成的特定社會關系結構。基于這種社會關系結構,馬克思指出人是社會性的存在,進而把社會理解為現實具體的個人在生産活動中所形成的相互關系。馬克思在分析了前資本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産關系之後,發現社會一方面是個人基于分工而形成的相互交往關系,另一方面則是個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産生出來的“普遍之物”。這種“普遍之物”就是代表普遍利益的“社會”,所以社會也被理解為總體性的。

個人與社會關系最根本的是(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辨析)1

  但是,馬克思在分析了資本主義及其之前的時代後發現,個人利益與社會的普遍性利益總是對立的。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内部結構表現為一種資本的邏輯,資本邏輯以商品的生産、交換等為表象,但這種表象背後是剝削和壓迫,以及資本對整個社會的統治和裹挾。概言之,資本邏輯導緻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進而導緻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異化。

  因此,馬克思強調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與社會是一種否定性的關系。一方面,資本關系下的自由始終是受限的,個人的生活和自身狀态都受到他所處的物質生産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否定是個人實現自由的必然條件,個人隻有否定異化的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後才能打破個人與社會的對立。馬克思通過“否定性”的辯證法闡發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總是糾纏在一起,無法分開。同時,個人自由的實現需要以否定不合理的社會關系為前提。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自由不能通過個人單獨實現,而是“聯合起來的個人”依靠發達的生産力和現實的實踐活動實現。這種現實的實踐活動意味着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産關系的革命性否定和對新的社會生産關系的構建。所以,馬克思認為個人的自由問題實質上是社會性的問題。

  人與社會處于中介性之中

  長期以來,有些學者把阿多諾的思想解讀為後馬克思主義或者後現代主義,進而割裂了阿多諾與馬克思思想的内在關聯。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這一視角出發,我們發現這種主觀的割裂并不成立。阿多諾受馬克思的影響,把社會理解為一種總體性的存在,并且在商品交換等維度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内在結構。同時,阿多諾認為人是社會性的存在,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做一些非自願的事情,這些都是因為社會和自然對人産生制約的結果。這種制約使得人感覺到痛苦,并試圖擺脫這種制約,進而人成為了主體。具體而言,阿多諾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從以下幾個方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思想。

  第一,研究方法的繼承與發展。阿多諾在《否定的辯證法》中遵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于否定性和同一性的方法,提出了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思辨方法。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并不是一種同一性關系,而是互相尊重對方差異的非同一性關系。第二,研究立場的繼承與發展。阿多諾在《理論與實踐的旁注》中進一步分析了馬克思思想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指出理論并不是指主體,實踐也不是指客體。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阿多諾認為,社會并不僅意指被實踐的客體,因為把社會看作實踐客體就意味着對社會存在貶低與征服的心理。這種心理是啟蒙運動所宣揚的理性至上原則導緻的,因為這種原則會導緻對社會客觀内容的忽視,因此阿多諾提出“客體優先性”原則,強調人與社會的關系不是實踐與被實踐的關系而是互為“中介”的關系。第三,研究内容的繼承與發展。無論是馬克思還是阿多諾,都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内部結構。處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内部結構的批判主要指向了物質生産資料和生活資料,以及人們為了滿足生存需要而不得不從事的異化勞動。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他關注的是理性邏輯對自然的控制,因而并未進一步深入到對資本主義的理性形而上學以及與之相應的意識、文化、藝術等展開批判。阿多諾則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理性所代表的精神層面和文化領域。在阿多諾看來,成熟時期的資本主義對人的控制不僅在物質生活資料方面,也在精神、心理、意識形态等多個方面。因此,阿多諾對資本主義社會内部結構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對“文化工業”的批判。

  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阿多諾認為個人與社會是一種“中介性”的關系。阿多諾基于“中介”的辯證思想跳出了傳統的同一性邏輯,上升到一種非同一性邏輯。因為事物本身與認識主體、社會與個人之間都是非同一性的,作為非同一物的社會并不是主體通過實踐直接與之相統一,也不是所謂的通過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對社會進行否定之後獲得的統一,而是通過中介來獲得二者的統一。在阿多諾看來,客體雖然隻能通過主體來思考,但它總是某種與主體相對的、不同于主體的東西;而主體在其本性上先在地也是客體。我們不能想象一個不是客體的主體,但可以想象一個不是主體的客體。主體也是一種客體,這是主觀性的一部分意義,但客體的意義卻不包含其成為主體。客體盡管隻能通過主體來顯現自身,但它畢竟是外在于主體的存在物,因此需要以中介把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聯系起來。

  因此,阿多諾指出個人和社會都是一種中介性的存在,二者不可能直接統一。個人與社會的直接統一在阿多諾看來隻是主觀的理論假定。阿多諾認為,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是被中介的,而不是完全獨立的存在。個人不能獨立于社會而存在,社會也不能獨立于個人而存在。社會并不是現成存在的實體,而是一種被個人中介出來的社會;個人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被社會中介了的個人。換言之,隻有在相互的中介關系中,個人和社會才能夠成為自身。因而,個人與社會的統一隻有在這種相互的中介關系中才有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阿多諾在發展馬克思思想的過程中,一些觀點有悖于馬克思。馬克思相信人類有着通過實踐改變世界的力量,并以無産階級的實踐來解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弊病,進而認為無産階級最終會掌握理性的力量,進而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野蠻。阿多諾對啟蒙精神持批判态度,也就看不到無産階級的進步力量和人類社會進步的前景,從而陷入了悲觀主義。正因為看不到無産階級的進步力量以及對社會現實的失望,使得他的理論沒有直接面對現實世界,而隻針對傳統哲學的同一性思維,提出了非同一性的文化批判方式。因此阿多諾隻是在解釋世界,而未能改變社會現實。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現代政治的道德基礎與當代西方規範性政治倫理思想研究”(20QT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士聰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衆号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