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杜牧寫下這句話的時候,心裡是什麼想法呢?
是見到連綿細雨心情低落?
還是心情寬闊舒暢?
或者,我們可以從杜牧的人生經曆中窺見一斑。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這首詩前兩句凄切迷亂,充滿傷感,後兩句杜牧就很快擺脫了這種境況,顯示出非同一般的胸襟和潇灑。
杜牧畫像
很多人覺得杜牧可能是年少得意,才能如此心胸寬闊,不過寫下這首詩的杜牧其實境況并不如意。
根據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注,《清明》這首詩出于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意思就是杜牧是在擔任池州刺史的時候,偶有所感,才寫的這首詩。
杜牧是什麼時候擔任池州刺史的呢?
根據史料介紹,會昌四年九月,杜牧從黃州刺史遷池州刺史,這個時候的杜牧,已經42歲了,并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高度。
畢竟杜牧算是年少成名,26歲就中了進士。俗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考中進士的人,家世、才華、聰慧都是萬中挑一,年紀輕輕,自然志得意滿。
剛剛中了進士的時候,杜牧和同伴到曲江遊玩,遇到一個僧人。僧人問杜牧的姓名,杜牧十分得意地報上名字,以為僧人必将震驚于他的威名,可是僧人十分平靜。杜牧十分失落,還因此賦詩一首“家住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氣(意)味長。
杜牧作品
然後,杜牧的人生很快就迎來了失意。會昌二年,杜牧就外放為黃州刺史,沒錯,就是蘇轼外放的那個黃州。那個時候的黃州位于我們現在的湖南黃岡市,遠離政治中心,民風剽悍,山林密集,多有瘴氣蚊蟲,并不是一個好去處。
杜牧雖然外放黃州,但是心胸依然開闊,他生性直爽,為官清正,造福了很多當地的百姓。因此,才能寫出《清明》這樣傳誦百年的詩作。
我們可以從杜牧這些偉大的詞人身上,學習到他們的樂觀精神。境況難免崎岖,可是我們可以用開闊樂觀的心态來面對人生。有時,得也是失,失也是得,情況未必糟糕,不妨去擁抱更多可能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