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帆,複旦大學哲學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理論與新斯賓諾莎主義,獲評2020-2021學年博士生國家獎學金,曾先後5次獲評國家獎學金。
本科畢業于複旦大學哲學學院,獲院長獎(年級唯一)及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稱号,後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到碩博連讀項目,師從鄒詩鵬教授。目前他已在國内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譯文六篇。
宋一帆在帕特農神廟前
與哲學結緣
宋一帆對哲學的興趣始于高中時期,那時他曾癡迷于存在主義與德國浪漫主義。對存在問題的追問、對生存意義及可能性的反思、對文本教條化的超越,它們對于宋一帆而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圍繞這些内容所進行的閱讀與寫作體驗漸漸堅定了他以哲學為業的信念,随後他便通過“博雅杯”自主招生的方式進入複旦哲學系進行深造。
繁忙且系統的專業學習讓他看清了興趣與學術之間的差異,為此他決心在哲學經典文本上下功夫。勤奮的思考、廣泛且深入的閱讀、精益求精的意識使得他的成績在本科四年裡始終保持年級第一。
盡管具體的興趣常有變化,但宋一帆認為自己的“問題意識”卻是一貫的,這個核心概念就是“啟蒙”。他說:“我想理解現代世界的構成,它的基本原則與矛盾是什麼?以及,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那個作為文明他者的自然又經曆了什麼樣的命運。馬克思無疑是對該問題思考最為深入的哲人之一。”
這種“問題意識”将他引向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批判理論的研究。在撰寫本科學年論文時,他在張雙利老師的輔導下處理了阿多諾的自然曆史問題;而畢業論文則以“馬克思的自然概念”為主題榮獲了複旦大學本科生優秀畢業論文。這些經曆都成為了他研究生涯的最初啟蒙,從中他學會了嚴格的學術規範、外文文獻的搜集與閱讀、學術表達與論辯的方式。
在研究生階段,“啟蒙與自然”的主題将宋一帆引向了另一位哲學家——斯賓諾莎。他的博士論文希望打通斯賓諾莎與馬克思的思想史關聯,給出一種比阿多諾更加豐富的社會團結模式,重新理解生命是什麼、情感是什麼、社會是什麼、社會何以呈現出差異化的結構等等。
宋一帆坦言,有一些學術研讨會讓他記憶尤為深刻。研一時鄒詩鵬老師便帶領他參加了“斯賓諾莎與當代西方激進左翼”的會議,這也是他生平第一個嚴謹的學術會議。與會期間,他見到了國内研究斯賓諾莎的前輩,也聆聽了許多學者的想法,他們對經典的深耕、理論創造力與對前沿的追蹤都使得宋一帆深深着迷。
無獨有偶,在博士論文開題前,他曾與來訪複旦的澳大利亞批判理論學者Dimitris Vardoulakis有過一段時間的長談。對方直接肯定了他的博士論文主題“這是一個重要且緊跟當下的主題”,并且熱情地表示想閱讀他的研究成果,這種開放、平等的學者風範也讓宋一帆十分驚歎。也正是這些經曆讓宋一帆堅定了自己的選題,在内心深處他明白,自己想做的是一項更加經典的、安靜的、能夠深入到文本的複雜線索中去的研究。
用哲學的方式打開世界
哲學往往會帶給大家高深或者晦澀的刻闆印象,但對于宋一帆,他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哲學和現實世界并不對立,哲學思索的每一個問題都很現實,都是“自由而有用”的。“一方面,我反對将思維生活神聖化的傾向,仿佛哲學就是陽春白雪,物質生活就是下裡巴人。思維本質上是一種沖動,它從屬于自然。另一方面,哲學可以幫助你去理解、去思考事物之間的真正聯系是什麼。”他解釋道。
“實踐感”是他的導師鄒教授所注重培養學生的重要一環,在老師的引導下,宋一帆用帶着哲學色彩的“問題意識”去理解世界,理解這個時代。
在德國留學期間,宋一帆和所有人一樣受新冠疫情影響。由疫情所帶來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和孤獨感對于他來說都是一種強烈的體驗。他引用了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所謂“本體論的不安全感”來解釋自己身在異鄉而受困于疫情的體驗:變幻莫測的封鎖政策、民衆心理上的變化、遙遙無期的疫苗排隊、國情政策上的區别,在思想上應該說經常“困惑”大于确信。
“我的導師常說,我們這一代年輕學人應該在本次疫災中快速地成長起來。疫情不僅暴露了複雜的社會現象,而且在隔離式生活中如何保持一種良好的學術狀态與精神狀态都是一種挑戰。”
宋一帆帶着“問題意識”去思考身邊現實。他認為疫情讓人長時間地生活在恐懼之下,對于學術是有影響的,會感到擔心和恐懼,被迫過着一種安靜的生活。他就常常想象自己是隐居山野,每天重複地完成閱讀、寫作、做飯、散步等,但這也令他全身心投入的去寫博士論文。
疫情讓“距離”變遠,但科技與人文關懷卻讓“思考”變近。疫情期間,許多的國際會議采用線上召開,機會的增加為求學者們提供了許多親炙大師的機會。“隐居期間”的宋一帆就參加了幾次巴裡巴爾、霍耐特、Micheal Hardt、Rahel Jaeggi、Stephan Lessenisch、Hasana Sharp等他最喜愛的學者的講座,收獲頗豐。
“你會發現哲學總是與世界相連的。在疫情期間西方的哲學學者總是在讨論‘社會團結’、‘沖突之中的信任’、‘社會的情感操縱(如恐懼、希望、義憤)、民粹主義的挑戰、等等。此時你不僅僅有了文本作為理論的對象,你的生活也是對象本身。”
2017年,宋一帆與“馬克思學”學者Terrell Carver在複旦課堂上的合照
成長的步伐,離不開導師的心血
在複旦的本碩博生涯中,宋一帆特别感恩于他的導師鄒詩鵬教授。做學問除了内在動力,外在的因素同樣重要。鄒老師總是對後輩多有提攜,來自他的鼓勵和關照讓宋一帆感激不盡,這也激勵着宋一帆在哲學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學習。
鄒老師常鼓勵學生們參與到學術的共同生活中,門下的學生之間也有一種良性互動,他們會自發組織研讨會以及讀書小組。談及此,宋一帆笑言:“我的第一次師門面談就是關于哲學如何入門。平時的我基本不熬夜,唯一一次在三教刷夜就是因為去讀當時研究生師姐推薦的入門書《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這種共同生活中的交流與思維碰撞所産生的啟發,正合他所理解的“學術(Wissenschaft)的要義”。在研讨會中,一方面大家可以進行一種自我展示,通過自我講述讓自己想法逐漸變得清晰;另一方面,學生之間的暢談與互相批判,會使得彼此學到很多東西。
宋一帆筆記
自由的确是哲學研究的本質。在研讨會中的自由交流,在學術方面導師也會給他們極大的自由。宋一帆表示鄒老師尊重大家的奇思妙想,在他博士論文選題時一些不成型乃至是主觀臆測的觀點,都與導師讨論,導師也會耐心的給予指導。“現在看來當時的許多觀點都有些幼稚,但這都将成為自我反思的一部分”,他說。與教授自由開放的對話,對于學術觀點進行廣泛地讨論,這些都讓宋一帆受益匪淺。
導師的“春風化雨”般的指導與關懷,也讓宋一帆感受頗深。他在德國法蘭克福交流時,與國内有約7小時的時差,盡管如此鄒老師還是會在下晚課之後抽出時間,與他讨論博士論文的框架與寫作。鄒老師的悉心指導讓宋一帆“愧疚又感激”,每一次指導都讓他倍受鼓舞,也堅定了他要加倍努力的決心,絕不辜負老師的期望。
“學術傳統之所以能夠傳遞,正因為我們能從老師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并且體現在将來的教與學中。”導師的言傳身教,也鞭策着宋一帆,希望能夠寫出更好的文章。
“高光時刻“的背後
進入博士階段後課業負擔逐漸減輕,擁有了更多自主時間,宋一帆嘗試把自己的時間調節成與上班一緻的節奏。他表示,這種作息讓自己能夠在特定的時間進入到工作狀态,還可以在休息時間去陪伴自己的女朋友。
對于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不熬夜學習模式,他也坦言偶爾會感到不安,覺得自己學習的時間并不是太夠:“可能跟性格有關吧,因為我有時候會寫時間表,但是比較靈活,所以也不算完全地根據時間表做事,有點愧疚,但是這種愧疚就會成為我的動力。我總會覺得虧欠别人一些時間,虧欠了馬克思一些時間、虧欠了黑格爾一些時間、虧欠了斯賓諾莎一些時間。”正是這種“愧疚”,鞭策着宋一帆更高效地利用自己的時間。
“愧疚感”也是他科研生活中的感受之一,他用“激情和焦灼”來形容自己的科研生活。他認為“焦灼”在科研生活中不可缺少,“科研生活就是一個永恒的學習過程。你會覺得自己永遠是不足的,學到的知識永遠也得不到滿足,哲學的資源實在是太豐富了,要寫出來一篇比較滿意的論文,需要學習大量的相關理論、背景知識,了解相關學派,所以就會被某種東西灼燒着,這個過程中就覺得‘做學問并不是完全快樂的’ ”,他苦笑着說。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對于專業領域的熱愛從而有了“激情”,讓他去探索,去獲取新知識,并在看似枯燥的案頭生活裡自得其樂。“文科學習,說白了是在跟文本打交道的。如果沒有激情,它可以是很枯燥的,而且會産生精神上的倦怠,所以要找到某種可以扣住生命之弦的東西,并投入進去。擁有激情很重要。”
除了”激情和焦灼“,宋一帆還認為清醒的自我認識是博士生的自我修養之一。他多次參與學術會議,并在會議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認為:“學術的本質就是對話,如果你不去對話,那其實都沒有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要大膽地去讨論,大膽去發言,大膽去提問。這裡面沒有多少害羞的空間。”
秉持着不同的身份認知,帶來了不一樣的自我表現,所以在學術場合,他鼓勵大家不應該把自己看作是學生而應該視自己為一個可以平等對話的學者,而他自己也是這麼做的。“德語裡博士就被叫做‘新生代研究人員’,甚至簽證也都是辦理學者簽證,所以不同的身份認知也會讓别人對你産生不同的期待。”
宋一帆在南北五校博士生論壇
這種對于學術的投入,讓他在英國哲學史學會舉辦的“Spinoza’s TTP: Politics, Power and the Imagination”、法蘭克福大學“Die Macht der Affekte”工作坊,國内的“社會哲學與社會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史論壇”等大型學術會議上都做過分享。這些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可視作是學術工作的肯定,也是他逐漸進入到學術研究框架的裡程碑。
“保持思想上的誠實”是宋一帆對于自己未來的寄語。學習不是知識的簡單累積,而是能力的創造。勤勉、堅持,對于學術真理的追求,讓他在學術道路上持續前行。
來源:黨委研究生工作部
文字:徐源
責編:章佩林
編輯:徐俊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