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運營可以做哪些細節工作?如果想要搞社群,産品本身必須具備連接的屬性,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用戶運營可以做哪些細節工作?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如果想要搞社群,産品本身必須具備連接的屬性。
7月份的時候,我在上海參加了一項跟運營有關的課程。同組的學員中,有一位女士是廣告行業出身。
在課上,她問了主講的老師一個問題:互聯網的運營和傳統的marketing(營銷)有什麼區别?
老師是騰訊出身,很規範地給了一個标準答案:運營以用戶需求為導向,marketing以營收為導向。
老師說完,女士皺皺眉,沒有繼續說話。顯然,她并不滿意這個回答。
我也不滿意這個回答,因為前段時間我剛從上家公司裸辭,在尋找下一份工作的面試道路中,有五家以上問了我同一個問題:你覺得運營是什麼?
我入行的時候,帶我的老師就告訴我,互聯網的産品隻有兩個象限,需求頻次和價值。
産品最好的狀态是處在第一象限并且以正比(需求頻次高、價值高)趨勢攀升。
而這張圖對我運營方面的啟發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運營工作想要做好,就一定要滿足用戶需求。
産品的創造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的某個問題,而運營則是嗅探問題所在的雷達。所以當面試官問道我運營是什麼時,我的回答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連接用戶和産品的橋梁。
然後面試官搖了搖頭,說:運營應該以數據分析為工具,以結果為導向。
我問,什麼結果?
面試官輕輕吐出一個單詞,revenue。
在這一刻,我不禁深深懷疑起自己一直以來秉持的信念。任何一個行業,如果以revenue去衡量最終結果,怕是很難形成行業自豪感。
所謂營收,隻是我們在追求某項目标時,現階段的選擇、工作和境遇的數字體現,但現在我們卻倒果為因,把數字作為目标來追求。
面試過後我想了很久,我還是堅持自己的初衷,我沒辦法去拿一串數字當成是工作目标去奮鬥。所以在後續的幾家面試中,我還是堅持了原先的答案。
其實這篇文章本來是準備講用戶運營的,但我為什麼扯這麼多呢?無非是想構造一個語境。
現在的大環境是:幾乎每家公司都以KPI去衡量工作結果,這也造成了在執行層面員工的急功近利。尤其是數據分析如此盛行,用戶本身被分解為一串數據,呈現在屏幕上。運營的工作就是每天盯着數據,去思考它為什麼波動,有哪些點去刺激它上升。
我們每天去跟數據打交道,卻對用戶身為人的屬性避而不談。這種情況下,去做用戶運營,能成功才有鬼咧。我當然不是說數據不重要,人類太複雜了,騙起人來連自己都怕,而數據是唯一不會騙人的東西。
但正因人的複雜性,我們才更應該去親身接觸,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搜集行為數據以外的心理數據,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式,使最終得出的結果準确化。
接下來,我大概會以比較長的幅度去闡述如何搭建用戶運營的體系。這個體系适應于産品運營,但新媒體運營的同學其實也可以從中截取所需,畢竟大的範疇是相通的。
一般而言,在一款APP中的,都會存在一個入口:用戶反饋。用戶反饋是運營貼近用戶的最快方式,通過這個入口,運營可以搜集用戶對産品的吐槽、建議,甚至能夠成為建立社群、發布小範圍公告的種子地。但很bug的是,很多産品把這個通道隐藏到二級頁面,損失了不少搜集意見的機會。
從傳播學的角度講,單項傳播效率快,但溝通效果差;雙向傳播效率慢,但溝通效果強。用戶反饋雖然有反饋-回複的機制,但由于跨度較大,其實屬于單項傳播。
單項傳播的好處不單在于效率快,還在于用戶敢說真話。我們都知道,人總是喜歡在背後說别人壞話,因為當面時道德感會讓其産生羞恥、不好意思等情緒。
當用戶通過用戶反饋的入口反饋意見時,處在一種“對空言說”的狀态下,這種情況下他的羞恥感極大減輕,很多真實的情緒得以表達。用戶的每條反饋,運營人員在後台都可以看到,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将這些反饋分門别類,彙集到自己的表格中。
繪制表格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表格的精确度決定了用戶意見搜集的價值。有些運營同學,因為處理用戶意見的枯燥與無聊,大多一目十行,隻求該項工作盡早完成,卻憑白浪費了這項工作最大的好處:了解用戶。
在運營工作中,誰對用戶最了解,誰就最有發言權。新手想要追趕老鳥,最快的方式是建立自己的用戶反饋表格。
麥肯錫咨詢顧問巴巴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曾提出過一個很重要的原則: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分析法。
MECE的中文意思即是:相互獨立,完全窮舉。在制作用戶反饋表格中,要竭力從多維度去分解它,維度之間不能重合,而在各個維度下,要盡量想到多的因素,力求做到無一遺漏。
在創建用戶反饋表格中,有三個最基本的元素:時間、問題種類、頻次。
時間即按線性順延,并可按照活動時間、普通時間、異常時間做出顔色标注。問題種類則可粗略劃分為技術故障、産品交互和運營策略三方面,各方面下又可劃分小的層面,如技術可按照各功能模塊進行細分。至于頻次,則是各個問題出現的頻次,這影響着産品調整的排期和整個運營活動的節奏。
常規的用戶意見搜集表格到此就足夠了,但如果想要更近一步的話,還可以嘗試兩個步驟:自我解析與競品分析。
自我解析即根據用戶反饋的搜集,從運營的角度給出相應的解決的方法,這實際上是在小組讨論之前提前進行産品思考,培養自己的獨立解決能力。當然,自己的解決方法是否可行,就需要競品分析來檢驗了。每一個産品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産品總是不斷叠代,而頭部的産品早已告訴我們解決方法。
但需要主要,在拆分競品的時候,要弄懂它的産品邏輯,而不是全盤照搬,要去逆推它為什麼成功,在自家産品的問題點上,它是怎麼做的?為什麼這麼做?如果自己的産品要這麼做,需要有哪些改變?
當這一套思維邏輯搭出來以後,再回看自己的解決方案,有哪些不足,又有哪些優點,再相互結合,取長補短。
這之間的思維過程,就是自己運營能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在小組讨論中讓人刮目相看背後的努力路徑。
如果說用戶反饋表格是數據層面的積累,那麼對用戶反饋的回答則是與用戶建立關系的良好方式。
當我們躲在電腦背後,敲出一個個回複文字時,其實在用戶的感知中,我們就是産品本身。
很多運營人員依據模闆對用戶進行回複,在大批量的工作中,模闆當然是很有必要的,但一味地濫用模闆,會白白浪費塑造産品形象、提升用戶粘性的機會。
我們想象這樣一個産品:當你在玩一款棋牌遊戲時,你甩出一對王炸,馬上要carry全場,突然遊戲自動退出了。當你再一次回到遊戲時,系統認定你無故退出,扣了你一萬金币。于是你義憤填膺地去用戶反饋入口,憤怒地打下一連串文字。第二條一早,你收到回複:您的意見已收到,很抱歉給您帶來這樣的體驗,我們會繼續改進,謝謝您的支持。
你會不會炸了?
就我自己的經曆而言,是的。我會憤怒地卸載遊戲,大罵遊戲的運營人員,并投身另一個棋牌遊戲中去。
對此,運營者一無所知。
因為依據模闆回複,該款棋牌遊戲在用戶的感知中成了一個漠不關心用戶體驗、機械而教條的存在,最終導緻流失。流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用戶不是流失到空氣中,而是流失到競争對手那邊。
Double 的損失。
如果運營者換一種口吻,以人類而非機械的口吻回複:小夥伴你好,我是小拖,很抱歉給小夥伴帶來不好的體驗,小拖會催促程序猿小哥哥加緊修複bug的呢。小拖知道小夥伴的傷害已經造成了,但小拖決定從自己的零花錢中抽出1萬金币作為補償,希望小夥伴稍微開心點哦。
或許玩家的怒火會稍微平息一點,畢竟,伸手不打笑臉人。
一般而言,女性化、親昵化的口吻會讓産品形象化,并讓玩家生不起謾罵之心和迅速消滅怒火。當然,在遇到用戶反饋時,要根據性質進行分類:正面、中性和負面。正面反饋即誇贊、中性一般是建議、負面則是謾罵。對問題進行回複時,要根據不同性質予以回複,并建立相關獎懲機制。
用戶有好的建議,則予以激勵;
用戶出口成髒,則予以懲罰。
一般而言,相關的解決措施有普通回複、虛拟貨币激勵、深入溝通(手機、微信)、反饋客服等。
這裡引入心流(heart flow)的概念。心理學家米哈裡.希斯贊特米哈伊認為:
心流為一種将個體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産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遊戲中的任務裂變即心流的實際應用。心流産生之一的因素是有立即回饋,而運營對用戶反饋的回複則決定着心流是否能夠産生。
用戶産生心流,則心情愉悅,下次遇到問題時仍會反饋,從而産生正向激勵趨勢。當然,用戶反饋的收尾仍然是以建立模闆為主。模闆化不是機械化,而是因時制宜,在實際活動積累中,用生動、貼己的語言去回複用戶。
如果實在不知道說什麼,不妨想象一下用戶就坐在你面前,他怒氣沖沖地向你抱怨産品的諸多毛病,如果你沒有練過跆拳道的話,想不挨揍,該怎麼做呢?
是時候展現我們的求生欲了。
簡單回顧一下文章脈絡:
搭建與用戶接觸的渠道,這個渠道可以是app中的用戶意見反饋,也可以是微信公衆号的後台評論,甚至是自建的社區、同類競品的相關渠道。
整合用戶意見表格,這個表格的設置要遵循MECE法則,盡可能多地包含獨立的維度。在表格完善以後,要自己先獨立思考如何解決用戶提出的問題,再從同類競品中尋找解決方案。
用對話的口吻撰寫回複文案,讓用戶感受到産品背後-人的真實溫度,而非冰冷的機器。同時要實行一定的獎懲機制,讓用戶陷入心流狀态。
将意見表格和積累的回複文案結合,搭建出屬于自己的回複話術模闆。
這四步其實已經涵蓋了用戶運營的基本套路,下一步就該升級成社群運營了。
社群運營是個很奇怪的物種,它雖然名字裡帶了個運營,但其實根本屬性跟産品挂鈎。社群運營的火爆起源于小米和邏輯思維,正是由于雷軍和羅振宇的風生水起,才讓一些人驚覺,原來互聯網經濟要這麼玩。但很可惜,這幾年社群運營混得好的,屈指可數,而且多數是知識付費、k12教育等領域。
這也難怪,現代人整天抱怨孤獨,每個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島,搞個社交都困難,更别提在群裡積極踴躍。所以社群運營這幾年的現狀就是:一個人在無風的天氣裡放風筝,剛開始靠奔跑讓風筝離地,可很快就跌落在地。
有的人則會以PLC(産品生命周期)理論解釋,認為一個群就像産品一樣,從初生到興盛到衰落,總是這樣的過程。
是,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消逝的時候,但消逝時間短至十幾天…是在下輸了。
咋就不能承認多數的社群運營都是在強行續命?
舉個例子:一個賣打火機的廠商,他看到小米那麼火,也想去搞社群,于是他成立了一個打火機社群。
我承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收集癖,說不定有的人就喜歡收集打火機,他們或許對這個社群很感興趣。但問題是,這個廠商賣的打火機隻是幾塊錢一個廉價貨,而收集癖的社群成員,并不是該款産品的受衆。
或許在這個老闆耗費心力,投入資源之後,社群建立起來了。然後呢?他怎麼去兜售自己的打火機?
社群是為營收服務的,但顯然,這位老闆給自己挖了個坑,社群真的隻是個社群而已。
所以社群的重點是什麼?
産品。
如果想要搞社群,産品本身必須具備連接的屬性。
小米的火爆,在于它連接了對性價比和發燒有追求的人群;邏輯思維的風行,在于它連接了對現實焦慮,擔心上升通道關閉的人群,但最大的産品是人,人也是最好的連接器。
社群運營搞得最好的是哪一波人?
是自媒體。有的自媒體靠觀點,有的自媒體靠美妝指南,有的是穿衣搭配。很多人覺得,我們關注這些自媒體是因為他們輸出幹貨。不是的,是因為他們有趣嗎,不然我們就會去看知網,而不是網紅老師;就會去看柳葉刀,而不是丁香醫生。
我們總是先喜歡上這個人,才開始愛屋及烏,雖然我們最先看到的是烏。
小米、邏輯思維雖然是因為産品,但如果沒有雷軍和羅振宇,它們在同類中也并不突出。而想新世相、十點讀書等一批大号,雖然作者迥異,但“新世相”、“十點讀書”已經泛化成虛拟人格的符号。換句話說,我們在看它們的文章時,會潛意識把它們當成一個真實的作者:一個叫新世相,一個叫十點讀書。
人類信任人類,所以産品越來越假裝成人。
上面是我畫的渣渣關系圖,産品以人為内核,包裹在産品功能、價值等等的外表下,而旁觀者第一眼看到的卻是人。當用戶運營發展到一個階段時,下一步思考的應該是搭建自己的渠道,還是去做社群運營?
渠道就是工具化的社群,一些裂變手段,常常借着活動的旗号,讓用戶加入微信群、QQ群,以後則借助這個群去傳達一些産品相關的消息。
這樣做雖然低效,但也算是拓寬了一條到達用戶的道路。它的好處在于當管理者@所有人的時候,它會直接跳到聊天的一級頁面,堪比服務号。當然,它還可以在朋友圈中占據一席之地。但借助群來發布信息,必須掌握好度,發的信息盡量不要帶充值之類的信息,它應該更多去帶來産品新的動态、能夠對用戶産生幫助的信息。
社群運營就複雜了,再小的社群也必須有基本的組織架構,如誰是社群的管理者、規則制定者、日常信息發布者、日常話題發起者、活動發起者?如何活躍群裡的氣氛,并讓群中的話題跟産品相關?
這些不是一兩篇文章能夠說清的,有志于社群運營的同學,推薦去看K.勒溫的《拓撲心理學原理》,了解下他開創的群體動力學和場論。本篇文章着重強調的,是渠道和社群的選擇問題,自己運營的産品是否具備連接的屬性,借助社群是否真的能更好地提升用戶留存和粘性?
如果選擇了社群運營,那麼首先要确定社區屬性,以及用戶導入路徑(産品内部導入、活動外部導入),接着就可以躍入學習的海洋了。
用戶運營的最後一個步驟是撰寫用戶運營手冊。
任何一套實操,如果不能以成體系化的方式輸出,說明實操本身是有欠缺的。撰寫用戶運營手冊,既是對自身工作的總結,也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
這其實很有趣。
當你在思維導圖的正中央敲下“用戶運營”這四個大字時,你就必須得思考它的二級脈絡。這時候,還原工作中的實際行為,按時間順序梳理成線。在梳理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有的地方可以更好,有更多創意的點子;有的地方則完全可以省略。
某種程度上,撰寫手冊就是你的工作複盤。而複盤則是你對最大且最忠實的用戶-自己的最好回饋。
當然,有的同學從未寫過類似手冊,心中也沒有大體框架,這裡就給大家提供幾種簡單的框架:
所謂5w模式,則是傳播學中的基礎模式,包括傳播者、受傳者、渠道、信息和效果反饋。
如果把5w當成二級脈絡,傳播者篇則可囊括傳播主體的行為屬性和自然屬性,受傳者同上。而渠道則可包括傳播渠道的特性、性價比等;信息則是文案撰寫方面;而效果反饋則包括傳播手段、表格整理等。
雖然有些削足适履,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更改,但最重要的是整體的邏輯框架能夠自恰。
這一種方式是我自己在工作中經常用到的,它的宗旨隻有十個字: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
現在,我們想象自己正在打開一款app,當我們點擊桌面圖标的那刻起,就開始與産品接觸了。
接下來,我們開始摸索、注冊、使用,而終于有一天,使用出現了障礙,然後我們會怎麼做?
吐槽;提建議;甚至卸載。
當終于有一天,你在n次使用之後,把app從手機上卸載了,那麼産品的生命周期對你而言就到頭了。
好,現在回歸運營者的狀态,你看到了一個用戶使用你們産品的“一生”,你掌握着他在各個場景下的不同行為。現在,你需要根據當時的反應給出補救措施。
當你按照各個場景寫出補救措施時,用戶運營手冊的雛形就誕生了。相比那些動辄幾十頁的标準手冊而言,你的手冊或許隻薄薄一頁,但那卻是獨屬于你自己的方法論。
囿于個人經驗,用戶運營這一塊目前隻能到此為止了。不過人生漫長,我們總是不斷叠代成長着。希望我們共同優化自己的運營手冊,成為一個優秀的運營人。
作者:善寶橘,知乎與微信公衆号同上,一個崇尚多元學科思考的運營策劃與終身學習者。
本文由 @善寶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