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皆愛花!陶淵明愛菊,“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蘇轼愛海棠,“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周敦頤愛蓮,“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花在文人眼中,已不再是大自然中的平凡植物,而是個人精神氣質和人格追求的象征。于是,不同的詩人因個人品行的不同,便愛上了不同的花。
世人皆知王安石酷愛杏花。詩人上萬言書主張變法,卻因保守派反對而遭到阻撓。晚年,他因受排擠還居江甯。每到春日清風吹拂之時,杏花便散發出若有若無的馨香,淡雅素淨,不失張揚,深深入了詩人的眼。于是,宋代詩壇一首最悲壯的“杏花詩“《北陂杏花》便誕生了。這首詩盡顯華夏士子的氣節,堪為經典中的經典。全詩如下: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描寫杏花的作品非常的多,比如唐代詩人元稹的《題李十一修行裡居壁》中有“杏花春盡曲江閑”,宋代詩人陸遊《臨安春雨初霁》中有“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還有詩僧志南那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更是聞名。
然而,這些詩人的杏花詩皆柔美有餘,風骨不足,而且還讓人們對“杏花”産生了思維定勢,認為杏花天性就應該是陰柔嬌弱的。直到王安石這首《北陂杏花》誕生,人們才發現那原本嬌弱的杏花也有如此氣骨铮铮的時候。
又是一年春好時,清晨推窗,看到庭院中一枝杏花開得正好,便生發了濃厚詩情,這首寫杏花的小詩成為他此刻内心的寫照。首聯“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是寫景。草長莺飛的陽春三月,春水脈脈流淌,微風輕輕吹拂,将含苞杏花漸次吹開。它伫立在春日的枝頭,宛如水中央的伊人,傍水而開,風姿綽越。
花影倒映在水中,給明淨清澈的春水也增添了許多妩媚。偶爾一陣風吹來,湖面泛起陣陣漣漪,花影在水中搖曳蕩漾,千姿百态,真是水也含香,風也含香。等風默默走遠,水中倒影又安然如故,仿佛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一樣,恬靜中自有韻味。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這美麗恬靜的杏花不正是晚年王安石真實的内心寫照嗎?
王安石晚年隐居林下,淡然自得,雖然清貧,卻像水中倒影一樣,泰然處之。搖曳迷離,真是令人沉醉。這美麗恬靜的杏花不正是晚年王安石真實的内心寫照嗎?王安石晚年隐居林下,淡然自得,雖然清貧,卻像水中倒影一樣,泰然處之。然而,詩人愛杏花,并不僅僅是愛杏花的美麗嬌豔,而是借杏花自喻。
詩人緊接着寫道,“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這兩聯抒情,是整首詩的靈魂所在。杏花開滿枝頭,鮮豔無比。等到了暮春時節,杏花花瓣将會被春風吹落,飄飄灑灑,落入清澈的春水之上化為烏有。可是,它的靈魂始終純潔如一,不染凡塵。即使有一天河水上漲,它們會被流水沖刷到天涯海角,也比那些盛開于擁擠嘈雜的南陌邊上,最終被車輪馬蹄碾壓化為塵土強。
關于此詩,清代詩人吳之振評價說:“王荊公遺情世外,其悲壯即寓閑談之中。”這個評價對于王安石這首杏花詩來說頗為中肯,《北陂杏花》确确實實是王安石後期的代表作,悲壯而有氣骨,堪為不世經典,讓人們對杏花的印象也為之一變。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