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綠茶制作的工藝都經過了哪些階段

綠茶制作的工藝都經過了哪些階段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07:35:36

綠茶制作的工藝都經過了哪些階段(你知道綠茶是如何加工制作的嗎)1

綠茶制造工藝

綠茶是曆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采集野生茶樹芽葉曬于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制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制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斷完善。 綠茶的加工,簡單地可以分為殺青、揉撚和幹燥三個步驟,其中關鍵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殺青。鮮葉通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内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了綠茶的品質特征。

綠茶制作的工藝都經過了哪些階段(你知道綠茶是如何加工制作的嗎)2

1、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起着決定性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内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撚造形創造條件。随着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是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除特種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質量的因素有殺青溫度、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時間、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綠茶制作的工藝都經過了哪些階段(你知道綠茶是如何加工制作的嗎)3

2、揉撚

揉撚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于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着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綠茶的揉撚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後揉撚;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撚。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于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于條索緊結,減少碎末。 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綠茶的揉撚作業已實現機械化。

綠茶制作的工藝都經過了哪些階段(你知道綠茶是如何加工制作的嗎)4

3、幹燥

幹燥的目的,蒸發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幹燥方法,有烘幹、炒幹和曬幹三種形式。綠茶的幹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幹,然後再進行炒幹。因揉撚後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幹,會在炒幹機的鍋内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幹,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高級綠茶鮮葉原料雖然沒有生産名優茶那樣嚴格,如早期生産名優茶鮮葉标準仍按該标準執行,生産高級綠茶也不能粗放采紮,必須一芽二葉和一芽三葉和适量嫩單葉和對夾葉,禁采魚葉(鱗片)和奶葉,采紮長度小葉茶為2.5-3cm,大葉茶為3-4cm,忌采雨水葉,露水葉必須晾幹,适時攤青4-6小時左右,待鮮葉透發香氣按工藝程序進行付制。

一、殺青:采用6CZS系列汽熱殺青機,根據産量分50kg、100kg、300kg等,和6CST-60型滾筒殺青機連續進行,根據不同茶季(雲南茶區則分旱季、雨季)不同含水量,不同嫩度選擇最佳殺青時間和投葉量,總量控制投葉量為50-300kg/h之間。經常觀察殺青葉之勻度和失水度,避免出現生熟不勻,老嫩不勻,焦邊焦葉和紅梗紅葉出現,出現問題及進調整投葉量、調節溫度等措施加以解決。

标準殺青葉宜偏老但不焦邊,色澤綠翠有光澤,香氣透發,手捏成團,松開即散,出葉後及時吹涼以免黃變。殺青完成後餘葉出盡,消滅餘火,筒體溫度降 到50℃以下方可停機。殺青過程完畢,殺青葉含水率為60-65%,特别要注意殺青葉攤放時間不能過長,否則殺青葉受濕熱影響葉綠素轉化黑脫鎂,造成幹茶發黑失去價格競争。

二、揉撚:采用6CR-40/55型揉撚機,每桶裝葉13-25kg,揉撚程序為輕、重、輕,時間為20-25分鐘,禁止一次加壓到底,造成茶條偏松,容易斷碎,影響成茶市場競争力。揉撚時間不斷觀察茶條變化,待茶條揉撚成條即将完成時改為輕壓、無壓讓茶團在桶内翻滾以利解散團塊,然後打開出茶門讓其自然落下,出茶後停機打掃桶内及揉盤内餘茶,以免餘茶變質。操作時注意轉向,如出現反轉,則将電機接線柱接線對調,變速箱勤加油,并經常檢查各處緊固件有否松動。

三、解塊:采用6CJ-50型鋼管式解塊機,利用快速旋轉的慣性進行解團散熱,不會使茶條斷碎,由于慣性産生抛物作用,使部分彎曲茶條變直。該機使用産量高又适宜中等批量生産之用,解塊後必須及時攤涼,不能堆積以防黃變。該機操作維護極為方便,各軸承勤檢查,加油孔勤加油,防止磨損。

四、二青:目前采用烘和滾兩種方式進行,嫩度越好之茶葉,建議先烘後滾,老一點茶葉可以以滾代烘,三級以下茶葉可以适當利用日光曬(雲南茶區紫外線特強,不宜日曬)原因是茶葉老化果膠及糖類含量很少,粘性差,解塊後上瓶式滾,後使茶條松散,不宜炒幹作業,但三級及三級以上茶葉絕對不能曬,嫩度好的茶葉,果膠和糖類含量高,粘性好,茶條緊結,日曬味不易散發,必須經烘幹機打毛火高溫130-140℃,快速3-5分鐘,使茶葉快速失水,起固色顯毫作用,另一方面使茶條緊結不松,在烘幹術語上講,是等速幹燥,下機攤涼30分鐘,讓茶莖内部水份向葉部滲透,以利葉和莖水份均衡,過格篩篩去細條和末,進入滾和炒過程。

五、滾(炒):在沒有烘幹設備條件下,可将揉撚葉經解塊後之茶葉投入6CSP-90型瓶式炒幹機滾炒,每次投葉量15-20kg,溫度110℃左右,在滾動時不

斷觀察茶葉變化,防止溫度過高燒焦或色澤變灰,滾至茶葉含水率至25-30%時出葉過篩。

六、過篩:采用8-10孔竹制格篩,人工篩分,割去碎末,分篩上篩下茶分别滾炒以免過細茶産生焦變,待篩上茶滾炒至七成時将篩下茶投入拼炒。

七、複滾(炒):将割去碎末的茶葉,分二種形式進行複滾或複炒,投葉量15-20kg,溫度50-90℃左右,切忌溫度過高急于幹燥,否則将産生松扁,影響成茶外形,并易産生爆點和高火味。滾至含水量9-10%下機過篩。

另一種将割去碎末茶葉投入雙鍋炒幹機即6CG-800型雙鍋炒幹機,投葉量13-15kg(單鍋),溫度80-90℃,文火慢炒(又稱低溫長炒),時間40-60分鐘之間,炒至條索緊結,含水率至9-10%下鍋過篩。切忌溫度過高,造成爆點和高火,嚴重直至炒焦。

八、輝幹:将複滾或複炒茶葉投入6CSP-90型八角瓶式輝幹機輝炒,投葉量20-25kg,溫度60-70℃左右,輝炒至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條索緊直略彎,至含水率5%時出葉過篩。

九、過篩:用竹制格篩,孔子徑為2.5-3孔篩過篩(篩面适當做小些),篩面頭子另行處理,然後裝入布袋或麻袋,内襯低壓聚乙烯袋(忌用聚氯乙烯袋)防潮,及時進入防潮倉庫堆放,不能與其它物品混放,應獨立設立專門防潮倉庫。

十、勻堆:每天生産進庫茶葉達到一定數量時即可勻堆,将功贖罪每天茶葉一層一層地倒出鋪平成長方形,然後翻動數次,拌勻後,即為等級成品茶出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