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2年,“互聯互通”已經不算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但它依舊是互聯網行業最熱的關鍵詞。
無論是2月剛剛舉行的“平台互聯互通與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研讨會;還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新高教集團董事長李孝軒帶來的關注互聯網平台互聯互通的建議,都表明大家對互聯互通的關注度。
事實上,經過去年各平台間接、初步的實現互聯互通,我們的生活方便了很多。
比如,大家在網上購物時,再也不用複制那長長的一段看不懂的奇怪“火星文”,刷短視頻時,也可以無障礙的通過抖音分享給微信好友。
“複制鍊接到浏覽器打開”這個熟悉又令人生厭的頁面終成曆史。
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互聯網互通的美好一面的背後,也藏着另一面。
這些不能忽視的問題
從網友角度來看,解除屏蔽鍊接可以使得各個APP在用戶體驗方面上得到相應的進步,但也有網友擔心,如果禁止“屏蔽外鍊”,廣告推廣鍊接、虛假信息、網絡詐騙、助力砍價、隐私洩露等問題,會不會愈演愈烈?
當你的微信聊天和朋友圈中滿屏廣告,或者家中老人頻繁接到詐騙鍊接與信息;當一款産品絞盡腦汁薅微信“羊毛”,強迫誘導用戶下載自家産品;當用戶點擊外鍊跳轉出微信,在其它平台遭遇隐私洩露,這也并非“互聯互通”想達到的效果。
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比如說我老是在短視頻看美食,這個平台分析出我跟一個朋友是好友,就會經常給我的朋友推送一些我看的視頻,那我朋友是不是也應該看一下,就會有這樣的推送。這是一種基于算法的,從邏輯上說不具有個人價值取向和同好的推送。
再比如,如果拼多多跟微信開放,那你就經常收到三舅媽大表嫂的信息讓你幫忙砍一刀,現在開放了,這種廣告信息更容易泛濫,那個時候你幫也不是不幫也不是。
可能從這個角度來說,或許很多用戶并不希望互聯互通了。
互聯互通存在邊界
自去年9月份,工信部有關業務部門召開行政指導會,對互聯網平台互相屏蔽網址鍊接問題提出具體的監管要求後,互聯網如何互聯互通就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
毋庸置疑,互聯互通是大勢所趨。但關于互聯互通如何“通”,邊界在哪裡,至今依然是争論的點。
之所以争論,目前在全球範圍内,對于互聯互通,無論是在立法上,還是在執法和司法實踐上,都不是特别的清晰。
在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院長王健看來,完全的互聯互通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必要的。
他認為,從法律上來看,互聯互通是有限度的,應提前進行制度設計,同時進行管制影響評估和競争評估,分階段、分步驟穩步推進互聯互通。
知名互聯網學者、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焦海濤也都持有類似的觀點,前者認為互聯互通要有邊界,要分層次進行。有的互聯互通是好的,有的互聯互通的效果還有待觀察;後者表示,互聯互通可能還是要有一個邊界的,一定不是像激進的觀點那樣完全開放或完全數據共享,還是需要拟定合理邊界的。
當然,互聯互通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如何徹底實現,則有待于更好的架構設想,以及行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