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是冒犯的藝術,但充斥刻闆印象的冒犯,算不上藝術。
最近,《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正在熱播,第3期節目的純享版上線後,喜劇作品《男友來了》在網絡上引起不小的争議。
劇情内容大緻是:一個女生沉迷乙女遊戲(戀愛模拟類遊戲),不僅耽誤工作,還分不清遊戲與現實,在媽媽催她找對象時,她就把遊戲裡的四個男友“拉”出來,上演了一場與紙片人的戀愛故事。
作品最後的落點是:遊戲防沉迷。
隻要對網絡遊戲稍微熟悉的玩家就會知道,節目中四個男性人設,對應的正是國産遊戲《戀與制作人》中的李澤言、白起、許墨、周棋洛這四個男性角色。
《男友來了》是以《戀與制作人》這個遊戲為靶子,同時對女主代表這類遊戲的女性玩家形象,進行了一波諷刺。
大家争議的焦點有兩個:對于《戀與制作人》來說,該作品是否有侵權嫌疑?對于廣大乙女遊戲玩家來說,該作品是否充斥着刻闆印象,并且對玩家群體進行了污名化?
10月8日晚,《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節目組發微博道歉,并下線該作品相關視頻。
朋友小艾是該喜劇節目的忠實觀衆,同時也是乙女遊戲的老玩家。她看到這個節目後對自己産生了懷疑,甚至問我:“你們看我玩這個遊戲,會不會覺得我很‘中二’?”
毫無疑問,《男友來了》是設計了很多笑點的,但笑點的主旨大都圍繞“她跟紙片人談戀愛的樣子也太搞笑了”來展開。不懂這種遊戲的人自然是一笑而過,但對于真情實感玩遊戲的人來說,未免有些殘忍了。
想嘲諷一件事,起碼得先了解它。《男友來了》,真的了解乙女遊戲及其玩家嗎?
“乙女”一詞源于日本,意為“少女”。故乙女遊戲是一種以女性群體為目标受衆的戀愛模拟遊戲。
遊戲中的主人公(heroine/女主角)是女性,攻略角色一般為男性,亦可稱之為男主角。根據不同遊戲,女主角一般分為有獨立的角色設定(即角色設定不依賴于玩家而存在)以及無獨立的角色設定(即角色設定依賴于玩家而存在)兩種類型。
玩家一般通過扮演女主角,來進入劇情,身臨其境地與男主角以及其他人物建立聯系,再通過做任務、抽卡等玩法來推進,繼續探索這個遊戲世界的故事。
20世紀90年代初,抱着“希望有一款為女性制作的遊戲”的想法,日本著名遊戲公司KOEI(光榮株式會社)的部分女性員工發起了“安琪莉可”的企劃。
這個企劃并沒有受到KOEI公司的重視,因為在當時普遍認為“遊戲是男性玩的”。
經過一年半的制作,沒有語音的SFC(超級任天堂)版《安琪莉可》于1994年9月23日發售,意外大受好評。
以女性的角度進行對男性角色的攻略,可謂當時業界起源,《安琪莉可》系列也成為了乙女遊戲的鼻祖。
發展到現在,乙女遊戲不僅有了更多創新模式和玩法,還不再拘泥于平台和形式。
著名的聲優、華麗優美的場景、跌宕起伏的劇情,以及方便的手機端平台,讓乙女遊戲博得了更多女性玩家的青睐。
前文提到的遊戲《戀與制作人》是在2017年年末上線的一款網絡遊戲,上線一個月内玩家數就突破了700萬,開服前五個月流水均過億。之所以擁有這麼高的熱度,是因為《戀與制作人》的出現填補了國内乙女手遊市場的空白。
玩家小艾提到,比起MOBA類遊戲(多人在線戰術競技遊戲),乙女遊戲非常好上手,“劇情很細緻,就像看小說一樣帶着你一句一句地走”。
“有點像小時候玩的裝扮類遊戲,但遊戲世界一下子變得很大,作為主人公的我不僅可以裝扮,還能做很多事情。”
小艾表示,在遊戲中她會經曆各種奇妙事件,以此邂逅四位不同類型的男主角,并與他們培養感情。
她還可以在約會任務玩法中向其中一人進行攻略,過程中還有手機約會、短信、通話、微博、朋友圈及公衆号等功能,“遊戲在盡可能地還原現實世界裡的約會模式”。
除了《戀與制作人》外,《光與夜之戀》《未定事件簿》《時空中的繪旅人》這三款遊戲也頗受歡迎,它們被稱為“四大國乙”。
就算沒有玩過這類遊戲,你也一定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見到過這些乙遊玩家對遊戲中人物的表白或對故事的思考。
乙女遊戲對玩家的黏性極強,氪金要求也高。之前曾有新聞爆出,有人為了抽到一張婚紗卡片,可能會花費上萬元。
看到這裡不少人會懷疑:那這種遊戲是不是真像《男友來了》中表現的那樣?
其實不論什麼遊戲,都在追求給玩家帶來極緻的“沉浸感”,就像VR、元宇宙等概念會率先選擇與遊戲相結合一樣。
但若是覺得這樣就能讓人混淆現實,那《絕地求生》火爆的時候,街上豈不全得是匍匐前進的玩家?
乙遊玩家自然知道對方是虛拟人物,但這并不影響這些角色為她們提供的豐富的情緒價值。正如小艾所言,在經曆一天的工作與社交後,能在乙遊中找到被愛的感覺,給自己“充充電”,就夠了。
至于氪金,就得歸到個人對消費欲控制這方面了,畢竟奧特曼卡牌都能抽出“天價”呀。
參考文章:
[1]《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侵權緻歉下架節目,乙女遊戲玩家被冒犯 | 正觀新聞
[2]販賣愛的情感庇護所:乙女遊戲 | 字緣君
[3]一年一度認同大賽:當喜劇小品遭遇乙女遊戲 | 觸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