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五台山佛光寺的傳說

五台山佛光寺的傳說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01 14:52:30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縣城東北32千米的佛光山山腰,距離台懷鎮30多千米。據史料記載,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471-499)曾路過這裡,看到一團佛光,于是下令鼎新寺院,名為“佛光寺”。到了唐代,武宗皇帝大滅佛教,佛光寺被毀為一片廢墟。現存的東大殿,則是唐宣宗大中十年(856)重建的。

五台山佛光寺的傳說(帶你走進五台山)1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縣城東北32千米的佛光山山腰,距離台懷鎮30多千米。據史料記載,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471-499)曾路過這裡,看到一團佛光,于是下令鼎新寺院,名為“佛光寺”。到了唐代,武宗皇帝大滅佛教,佛光寺被毀為一片廢墟。現存的東大殿,則是唐宣宗大中十年(856)重建的。

佛光寺内殿堂高大,層層相疊,而且而局疏郎,主次分明。東大殿踞于高台上,外觀簡樸大方,門、窗、牆壁、鬥拱、柱、額等全用朱色塗刷。

東大殿内的佛壇上,有唐代彩塑的35尊。釋迦牟尼佛端坐于佛壇正中,阿彌陀佛居右,彌勒佛居左,左右是普賢,文殊二位菩薩。這和一般寺院不同,一般寺院都是文殊菩薩在左,普賢在右,因為中國古代的座位次排列以左為上;而在佛光寺和尚山所有的寺院中,卻都将文殊塑在佛祖的右邊,普賢塑在佛祖的左邊,右智左理,這是表示理智涉入之胎藏界曼荼羅的。

五台山佛光寺的傳說(帶你走進五台山)2

殿内的脅侍菩薩和供養菩薩都是女兒身,彎彎的娥眉中間還有一點朱點,顯得頗具風韻。

圍繞着佛壇的殿内牆壁前,排列着五百羅漢,為明代塑造,是身材差不多大小的“小品”。值得注意的是佛座背面的一幅唐代壁畫,此畫長80厘米,高30厘米,上畫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中間站着一個頭戴花冠、神情恐慌的女子。這幅畫雖曆千餘年,但仍色澤猶新。還有一幅繪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的壁畫,也頗具特色。畫上有七個圓光,每個圓光中有10尊佛像,圓光下的方框内還寫着各尊佛的名号。最左一格題:“佛光莊信佛弟子的劉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這些壁畫,連同佛像,梁下面的一些黑迹及東大殿建築,被人們譽為佛光寺的“四絕”

文殊殿在前院的北面,于金代天會十五年(1137)建成。此殿用人字梁柁架,建築結構的獨特,是中國古代木建築中僅有的形式,具有遼、金時代的建築特征。殿内佛壇上,有文殊菩薩和侍從像七尊。這些塑像裝飾富麗,面目接近真人,具有金代塑像的風格,為國内現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

五台山佛光寺的傳說(帶你走進五台山)3

佛光寺内還有兩座唐代石幢端立在院中,4座唐塔分布在寺内寺外。東大殿南側屹立着一座祖師塔。塔的平面呈六角形,塔座由逐級收分的六層青磚砌築,第六層上再起台階三層。上置六角形塔身,正面開有扁平的拱卷門,頂上飾以蓮瓣形的火焰,室内供有禅宗的無名、慧明兩位祖師塑像。第一層塔檐是由一層疊澀、一層磚砌鬥拱,再一層疊澀和三層密檐是由一層疊澀,一層磚砌鬥拱,再一層疊澀和三層密排着的蓮瓣及三層疊澀構成,檐頂再用反疊澀逐層收進,整個塔檐顯得深遠重厚,十分精彩。其上置有下面為四層疊澀和九瓣覆蓮,上面為三重蓮瓣。中間為仿胡床式的束腰須彌座,承托着仿木結構的六角形的小閣。小閣開有火焰形的假券門,門扇相錯,猶似半開之狀;小閣上還開有直棂窗,并繪有木結構的額枋、短柱和補間輔作;小閣四角柱的上、中、下飾以捆束蓮花。整個小閣的裝飾帶有印度風格和南北朝的遺風,充分表現了我們的祖先對外來文化的吸引,運用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塔刹的下部是兩層仰蓮承托着六瓣形的寶珠,寶珠上又覆蓮瓣兩層,頂端再冠以寶珠。該塔造型殊異,風格獨特,是我國唐代古塔中的精品,也是我國現存樓閣式古塔中的佼佼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