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落花時節又逢君什麼時候播出

落花時節又逢君什麼時候播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3:48:05

落花時節又逢君什麼時候播出(落花時節又逢君)1

作 者:趙晨琰

責任編輯:謝宛霏

微信編輯:張曉盈

第一次與《中國青年作家報》相逢,是在2019年中秋前夕。作為一個在讀的新聞學大學生,自入學起便時常聽到“新聞無學”“媒體沒有前途”的種種話術。因此,當我發現,在這個自媒體遍地開花的時代,還有一份新生的紙質報紙,而且是面向文壇的報紙時,我感到心頭一動。

在我看來,《中國青年作家報》是鼓噪時代裡的一種降溫。在信息愈來愈碎片、娛樂的當下,唱衰文學者有之,唱衰紙媒者亦有之,它在這時誕生,不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至少也有“最美逆行者”的魄力。

就這樣,當懷揣着新聞理想的我與《中國青年作家報》相逢時,我未曾預料到自己将收獲如此充滿驚喜和收獲的成長之旅。與它初識時,我是大學裡校媒記者團的團長,自以為已經能做像模像樣的報道,但實際去做深度采訪的時候,才發現完全不是一回事,尤其是與作家們的訪談,讓我捉襟見肘。

和我慣常遇到的采訪對象不同,作家們不僅見解深刻,而且富有個性。對我而言,跟上他們跳動的思路已不容易,要生發出新的問題、挖掘更深層次的内容更要全神貫注,時常緊張得滿頭大汗,或者面對天馬行空的采訪對象不知所措,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不适合成為記者。記得最初我采訪網絡人氣作家淩晨時,準備提綱用了好幾天的時間,到了真正采訪的時候卻仍毫無章法,所幸淩晨是位極專業也極溫柔的作者,還反過來安慰我的緊張。

在這個過程中,是報社編輯老師一直包容我,鼓勵我,手把手地教我采訪。仍記得在北京的地下停車場,編輯老師帶我做緊急的電話采訪,那時我戰戰兢兢,一句話也不敢插,是編輯老師教我如何在采訪中提取要點,鼓勵我多問多寫,不厭其煩地幫我梳理思路、校對文稿。編輯老師教導我,作家對自己的作品負有責任,記者對自己的作品同樣負有責任。很多次寫專訪的深夜,當我深夜兩三點才将文稿發送過去,不出幾分鐘就能聽到“叮”的一聲回複,我便知道,編輯老師也沒有睡,他們正是用這樣的身體力行,為青年創作者們開辟一塊綠洲,堅守一塊陣地,用最大的真誠和鼓勵,讓這個浮躁的時代裡,仍有青年文學的點點星火。

在這期間,《中國青年作家報》也給予我做青年編輯的寶貴機會,在新開辟的“影視銳評”版面征集青年的聲音,迅速培養起到在大學校園裡學不到的專業素養,在作家們的影響下,我也開始寫一些散文、影評,以作者的身份給報紙投稿。在我眼裡,寫作像是遠方的火光,我旁觀着看作者們擎着火把自顧自向前奔去,卻不知已經無意間照亮了我。

後來,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我從自我懷疑的怯懦,漸漸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記者,挖掘出多位青年作家的創作之路和成長心得,也實現了将自己的文字變成鉛字的夢想。一年多的時間裡,每當我看到新一期的報紙出版,我都有與有榮焉的自豪感。“點燃青年創作激情,提高青年文學素養,堅定青年文化自信”是《中國青年作家報》的宗旨,我明白,相對于高山仰止的文學大家,青年作家之間更容易産生共鳴,彼此之間寫作的經驗也更容易借鑒和内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在《中國青年作家報》所做的工作,不隻是找到青年寫作的先鋒榜樣,更是一種血脈流傳,我們埋下一粒名為文學的種子,期待它在若幹年後生根發言,枝繁葉茂。

在我有幸采訪報道過的作家中,有些人歌頌青春,有些人書寫愛情,有些人反思人性,有些人暢想宇宙,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中國青年。今天,《中國作家青年報》迎來它的出版100期,對于一份報紙而言,它也正值青年。這份報紙和這些青年作家一樣,他們都帶着一種剛剛成熟的銳利,緊貼着時代的脈搏,正朝氣蓬勃地生長。《中國青年作家報》就在這裡,并永遠在這裡,面向青年,擁抱青年。作為青年的一分子,我笃信,隻要懷有願望——不管是作為文學愛好者的,作為還在迷茫和徘徊的寫作者的,或者作為像我一樣的對傳媒抱有理想的人,都可以在《中國青年作家報》找到屬于自己的港灣。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感恩與《中國青年作家報》的相遇,祝願它一直蓬勃生長,為文壇注入新鮮的血液,成為助力更多青年成長的有力托舉。下一個春天,希望我依然與《中國青年作家報》攜手同行。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