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有一塊著名的破石頭,秦昭王曾想用15座城池來換它;成語完璧歸趙,無價之寶說的也都是它;劉邦漢傳國寶的禦玺也是用它做的。那麼,這塊破石頭其實就是——和氏璧,那麼它究竟長什麼樣呢?為何價值連城呢?如今又在何處呢?詩經女孩今天帶你了解一下和氏璧。
和氏璧,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璧,為天下奇寶。
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荊”字說明了和氏璧的出土地,就是荊山。荊山是座巨大的石頭山,據說是今天湖北省南漳縣城西南荊山南麓;和,說明了和氏璧的發現人,就是卞和。
那麼,和氏璧究竟長什麼樣呢?
我們在看《芈月傳》的時候,看到芈月手裡捧着一個厚厚的,像廁所的一大卷衛生紙一樣的和氏璧,被網友紛紛吐槽。
和氏璧究竟長什麼樣呢?古代的玉器都有自己的樣貌和叫法,比如《詩經》裡的“如圭如璋”這倆雖然都是玉,但都是長條形狀;那麼#詩經#形容君子的《淇奧》裡的“如圭如璧”,璧就是一個圓圓的形狀,中間有個圓孔,特别薄,像一張厚一點的CD、或者說形狀像古代的銅錢一樣。
那麼,芈月傳裡的和氏璧形狀是對了,那厚度對嗎?根據學者後來對秦朝傳國玉玺考證,認為其“方四寸,高三寸六”,也就是說,直徑将近十厘米,高8厘米多。要改造出這麼大的玉玺,本來的和氏璧,其尺寸肯定在10厘米以上,而和氏璧的厚度至少為10厘米。
你想想, 一塊跟大餅一樣的厚石頭,輕松就能拿起來,是不對的。那麼和氏璧到底是什麼材料做成的,被稱為天下之寶呢?
根據傳說,和氏璧“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處,它能熠熠發光,能除塵埃,能避邪魅,又稱“夜光之璧”。那麼,和氏璧究竟是什麼玉,說法有很多種。究竟是什麼材料做成的?詩經女孩也不知道,但是詩經女孩能排除其中幾種:
第一,肯定不是和田玉。因為和氏璧有個和字,很多人認為是和田玉做的,這就有點無稽之談了。前面我也說了,和氏璧因為發現人叫卞和。
第二,也不可能是獨山玉。雖然獨山玉的主要礦物質是斜長石,有很多種顔色,從正面來看是一塊白玉。但是獨山玉的産地是河南呀,當時和氏璧是在湖北發現的,離得也有點遠。
第三,綠松石。雖然說綠松石産地湖北,但是一是它比較普遍,不符合稀世珍寶;第二它是綠色,不符合白璧無瑕。
這塊兒或許要等到和氏璧面世後才知道。你們說呢?那麼,和氏璧究竟在哪兒呢?
五代時,前蜀道士杜光庭《錄異記》卷七“異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歲星之精,墜于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作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曆世傳之。
假設這段描述是靠譜的,那麼我們看和氏璧的流傳的一個軌迹:
1)戰國時期: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司馬遷《史記》中詳細記載了這個故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趙國。
2)秦朝: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制造成了玉玺。李斯為它撰寫了文字,一直流傳。
3)漢朝: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将禦玺獻給了劉邦,禦玺成為“漢傳國寶”。
4)三國:到漢末董卓之亂,玉玺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
5)魏晉南北朝:到了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于諸強,後被南朝承襲。
6)唐朝:隋亡後,玉玺被隋朝蕭皇後帶到突厥,直到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玉玺歸唐。
7)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玉玺最終不見了,和氏璧失傳了。
所以你看這樣一塊天選之石,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多少奇奇怪的故事。因為我們後世見不到和氏璧,所以它的材質,它的樣貌隻能憑借猜測。你們覺得詩經女孩說的對嗎?歡迎一起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