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的金克木刻苦自學法文,在同學的推薦下,他來到北京大學聽課。當時,他最喜歡去北大外文系法文組法籍教授邵可侶先生的班上聽課,學習法文發音。
一天,邵教授沒有像往常那樣,讓班長将作業發給其他同學,而是親手将作業發到每個同學的手裡。原來,在每次收上來的作業中,總有一本作業做得十分詳細認真,不過作業本上卻從來沒有留過名字,邵可侶便想知道這份作業的主人是誰。
金克木先生。
當那本沒有署名的作業,發到最後排那名瘦瘦的年輕人手上時,邵可侶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對方慌忙站起來回答:“我叫金克木。”還沒等邵可侶再開口,對方又非常歉意地接着說,自己不是外文系的學生,也不是北大的學生,而是校外的旁聽生。金克木擔心事情“敗露”,邵教授會拒絕自己在教室裡上課。
經過交流,邵可侶得知金克木是一個自學青年,當時也沒有工作,隻是向各報刊投稿寫詩,拿點微薄的稿費維持生活時,他深受感動,立即把自己的地址寫給他,約他下午到自己的寓所詳談。
那天下午,金克木如約過去,邵可侶教授不但叮囑他安心繼續聽課,還特意請金克木每周來自己寓所兩次,幫他處理一些文字工作,當然,這些都是有償工作。臨分手時,邵可侶又拿出幾十元錢,作為金克木的生活費。邵教授的熱心,讓年輕的金克木非常感動。
之後不久,邵可侶又寫信給當時的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适,信中,他介紹了金克木的苦學經過,請胡适考慮給這位年輕人安排個固定工作。胡适見信後,約見了金克木,詳細了解他的情況後,也被金克木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随即給他安排到北大新建的圖書館工作。
後來,金克木還通過邵可侶的推薦,有機會去湖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法文,之後又任教于武漢大學哲學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金克木的人生在遇到“貴人”邵可侶後,就這樣被不經意地改變了。
人際交往中,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如果在長長的一生中,能幸遇一個真心幫助自己的知己,那将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幸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