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word使用技巧集合

word使用技巧集合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6 13:41:21

word使用技巧集合?方法1:單擊“開始→程序→Microsoft Word”方法2:雙擊:桌面上的Microsoft Word快捷方式圖标,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word使用技巧集合?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word使用技巧集合(WORD技巧集合)1

word使用技巧集合

一. 打開Word

方法1:單擊“開始→程序→Microsoft Word”

方法2:雙擊:桌面上的Microsoft Word快捷方式圖标

方法3:單擊:任務欄上的Microsoft Word圖标

方法4:“開始→文檔”中帶W圖标的文件

二. Word界面介紹

1. 标題欄:顯示程序名稱Microsoft Word,以及打開Word時默認創建的文件名:文檔1

2. 常用工具欄與格式工具欄:注意:平時多用時間看看每個按鈕的作用

3. 移動工具欄到工作區中:将鼠标指針放在工具欄的最左邊的豎線處,待指針變成雙十字箭頭時,按住左鍵往工作區内拖動,然後松開。此時工具欄叫“浮動工具欄”

4. 還原工具欄的位置:雙擊浮動工具欄的标題欄。

5. 顯示與隐藏其它工具欄:單擊“視圖→工具欄”移動鼠标選擇需要的工具欄後單擊(單擊以後該工具欄前打勾(複選)表示顯示),在一次操作,則隐藏。還可以:右擊任意工具欄上的按鈕,單擊需要的工具欄。

6. 水平與垂直标尺:“視圖→标尺”——顯示與隐藏标尺。标尺作用:在某些操作中使用:如制表、縮進等。垂直标尺在頁面視圖中的完全控制在:工具→視圖→顯示,複選“垂直标尺”。

7. 水平與垂直滾動條:作用:用來滾動屏幕,進行浏覽。顯示與隐藏:工具→視圖→顯示,複選“水平/垂直标尺”。這種滾動屏幕浏覽不會改變I形光标(即插入點)的位置。

8. 工作區:用來輸入文字的地方。其中I形閃爍光标也叫“插入點”。通過:工具→選項→視圖→顯示,複選“正文邊框”可以顯示可輸入文字的地方。

9. 狀态欄:位于Word屏幕最底部的一條,用來顯示當前操作狀态,如:頁數、頁碼、I形光标所在行數、列數,是否插入/改寫等。

10. 制表位對齊符:位于垂直标尺最上邊與水平标尺最左邊處,用鼠标單擊可以改變制表位對齊符(有5種)。注:單擊後移開再将鼠标指針移近制表位對齊符即可顯示其名稱

11. 選定欄:位于垂直标尺與正文邊框的左邊框之間的看不見的一列。當鼠标指針移到該欄内時,指針變成右上斜,此時單擊即可進行文本選擇。選定欄的主要作用:輔助文本選擇。

三. 選擇操作:取消選擇:單擊任意空白處

1. 選擇一個單詞(英文、中文詞組):雙擊該單詞

2. 選擇一句:按住Ctrl不放,然後在該句内任意處單擊

3. 選擇一行:在該行前選定欄内單擊

4. 選擇多行:選擇一行後按住左鍵拖動

5. 選擇一段:該段内三擊;或者:在該前選定欄内雙擊

6. 選擇多段:選擇一段後按住左鍵拖動

7. 全選:CTRL A;或者:選定欄内三擊。

8. 用鼠标拖動選擇:在欲選擇文本開始處單擊,按住左鍵拖動

9. 選擇一個矩形區域:先按住ALT不放,然後再按住左鍵拖動。

10. 借助Shift輔助選擇:

Shift Home/End:選擇從光标位置到一行的行首/行尾

Ctrl Shift Home/End:選擇從光标位置到文章開始處/結束處

Shift 四個方向鍵:

四. 光标移動(定位操作:如何移動閃爍的I形光标)

1. 四個方向鍵:左右上下移動光标

2. Home/End:光标快速移到一行的行首/行尾

3. Ctrl Home/End:光标快速移到文章的開始處/結尾處

4. 定位命令:CTRL G(或者:編輯→定位):針對長文章。常用的定位目标有:頁、行,操作時先選擇定位目标,然後輸入相應的值,再單擊定位。

5. 使用Page Up、Page Down:上下翻屏(顯示器的屏幕)

6. 使用垂直或水平滾動條進行浏覽,但是不能移動I形光标(插入點)的位置。

五. 簡單的編輯操作

1. 删除文本:

按Delete删除光标後字符;按退格鍵BackSpace删除光标前的字符

亦可:先選擇文本,然後再按:Delete/BackSpace/空格鍵/回車鍵/輸

入新的文本(雖然每種操作都能删除文本,但最後的效果不一樣)

2. 撤消與恢複操作:單擊常用工具欄上的“撤消”與“恢複”按鈕;快捷鍵:CTRL Z與CTLR Y

3. 查找與替換:針對長文章;“編輯→查找/替換”。

六. 文件操作

1. 新建文件:單擊常用工具欄上的“新建”按鈕;CTRL N;或者“文件→新建”,最後一種方法會出現對話框,可以使用文檔模闆創建帶格式的文檔,如:日曆、簡曆、傳真等

2. 保存文件:單擊“常用”工具欄上的保存按鈕;CTRL S;或者“文件→保存為”,都可以将已保存過的文件保存起來,若第一次保存則會出現“另存為”對話框

該對話框中:可以選擇文件的保存位置;輸入新保存文件的名字;設置打開/修改文件的密碼(“另存為”對話框中的“工具”按鈕中的“常規選項”再輸入密碼。

取消密碼:工具→選項→保存;或者:文件→另存為,“工具”按鈕中的“常規選項”中删除帶*号的内容,确定後,執行一次保存操作。

3. 打開文件:工具欄上的“打開”按鈕;CTRL O,文件→打開

4. 從“開始→文檔”中打開W ord文檔:打開Word的同時打開文檔。

5. 打開最近使用過的文檔/設置顯示最近使用過的文檔數:

單擊“文件”菜單中的“文件列表”,可以直接打開上一次使用過的文件。

單擊“工具→選項→常規”中,先複選“列出最近使用文件”,然後在其右邊設置一個數字(0-9)。注:當設置完後,并不馬上生效,如:設置數字為9,則必須使用WORD打開9個文檔後,才會在“文件”菜單中的文件列表中顯示9個文件。

6. 在已打開的Word文檔之間切換(EXCEL等其它應用軟件也适用):CTRL F6,或者單擊“窗口”菜單中的文件列表中的文件。

七. 字符格式化

1. 字符格式化的一般步驟:先選擇文本,然後使用“格式”工具欄或者“格式”菜單中相應的命令進行操作。隻有極個别的操作不需要選擇文本。

2. 設置“字體、字号大小、字形、邊框、底紋、字符縮放、顔色”:選擇文本後單擊“格式”工具欄上相應的按鈕。

注意:如果字号超過72号則單擊字号後直接輸入一個數字然後回車。

某些按鈕,如“粗體”等,單擊一次打開(粗體),再一次單擊則取消粗體(即開關型按鈕)。

3. 使用“格式”菜單中的“字體”命令:出現格式對話框

可以進行如下操作:

⑴. 同時設置中文、英文字體

⑵. 設置上标與下标:先按正常的順序輸入要設置上下标的文字,如:2000M2,H2O,然後選擇要設置上标或下标的文字,再單擊“格式→字體→字體”,複選“上标”或“下标”,最後确定。

取消字符的上标或下标:選擇已設置上标或下标的文字,單擊“格式→字體→字體”,去掉“上标”或“下标”前的√

⑶. 着重号:

⑷. 設置字間距:“格式→字體→字符間距”在“間距”中選擇,在其右設置值。

⑸. 設置文字效果:“格式→字體→文字效果”,隻能觀看,不能打印。要取消文字效果,再一次執行文字效果設置,選擇“無”。

⑹. 隐藏文字:格式→字體→字體→隐藏文字;顯示被的隐藏文字:工具→選項→顯示→隐藏文字。

4. 使用“格式→邊框和底紋”設置漂亮的邊框與底紋:

選擇文字,“格式→邊框和底紋”。選擇“邊框”或“底紋”标簽進行設置。

5. 設置頁面邊框:

注:不用選擇文本,“格式→邊框和底紋→頁面邊框”,使用藝術性

邊框更好看。

如果在打印時無法打印底部的頁面邊框,則單擊“格式→邊框和底

紋→頁面邊框”中的“選項”按鈕,将度量依據改為“文本”。

6. 使用“格式刷”複制格式:

A. 選擇帶格式的文本

B. 單擊“常用”工具欄上的“格式刷”按鈕(單擊用一次,雙擊用多次),此時鼠标變為帶刷子的鼠标

C. 用變形後的鼠标拖過需要該種格式的文本。

D. 按ESC取消“格式刷”鼠标指針

7. 查看格式:單擊“幫助→這是什麼”,然後單擊要查看格式的文本。

八. 段落格式化:在輸入文字時全部頂行輸入

1. 設置文章标題的對齊方式:一般标題的字體、字号與正文不同

選擇文章的标題,或者将鼠标放在标題所在行,然後單擊“格式”工具欄上的對齊按鈕(一般居中對齊)

2. 設置首行縮進兩個字:

A. 設置好字符格式,特别是字号(練習時以四号為例)

B. 選擇要進行首行縮進的兩個字符的段落

C. 單擊“格式→段落→間距與縮進”,在“特殊格式”下選“首行縮進”,在其右邊選擇縮進的字符數,默認2個字。

3. 設置行間距:選擇要要設置行間距的段落,單擊“格式→段落→間距與縮進”,在“行距”中選擇一種行距(默認單倍,可選固定值,其取值範圍為17-25)。

4. 設置段間距:“格式→段落→間距與縮進”在“段前”“段後”設置一個值(0.2~0.5)[特别建議:段間距可用在表格中,來調整行高。]

5. 設置首字下沉:

1) 設置首字下沉:選擇要下沉的詞組,單擊“格式→首字下沉”,選擇下沉樣式,設置下沉的行數、字體等

2) 設置首字下沉詞的邊框與底紋:先單擊已經下沉的詞組,再單擊其四周的虛邊框線,然後單擊“格式→邊框和底紋”來設置其邊框與底紋

3) 取消首字下沉:先單擊已經下沉的詞,單擊“格式→首字下沉”選擇“無”

6. 設置分欄:

1) 簡單分欄:選擇要分欄的段落,單擊“格式→分欄”選擇欄數,設置分欄的其它選項,如:欄間距、分隔線等。

2) 取消分欄:選擇已分欄的段落,單擊“格式→分欄”選擇1欄。

3) 對少量文字(比如1行)等分分欄:

A.光标放在餘等分處單擊(若分兩欄,則光标放在1/2處,若分3欄,則先在1/3處單擊,插入分欄符後,再在剩餘文字的1/2處單擊),再單擊:插入→分隔符→分欄符

B.全選文字:CTRL A

C.進行分欄操作:格式→分欄,選擇欄數。

(注意:F4當輸入某個詞組或字後,要重複上一次的輸入,按F4)

九. 項目符号與編号

1. 簡單的項目符号與編号:先單擊格式工具欄上的“編号”或“項目符号”按鈕,然後輸入每個項目符号或編号的内容,輸入完後按回車,電腦自動攜帶出下一個編号或項目符号。

2. 在某個項目符号或編号前增加一個編号或項目符号:先在該項目符号或編号内容的最後面按回車一次,然後輸入内容即可。

3. 取消項目符号或編号:選擇要取消的項目符号編号,再一次單擊格式具欄上的項目符号或編号按鈕。

4. 項目符号或編号之間的轉換:選擇要轉換行,單擊格式工具欄上的項目符号或編号按鈕(當前是編号則單擊項目符号,反之,則單擊編号)。[如果要更改其它的項目符号或編号,單擊:格式→項目符号或編号]

5. 多級項目符或編号。(超出教學内容,能掌握為好)

A. 先單擊“格式→項目符号和編号→多級編号”,選擇一種多級編号

B. 與一般編号一樣,輸入每個編号的内容,按TAB鍵降級,按SHIFT TAB升級。

C. 要設置多級編号的格式,選擇多級編号後,單擊“格式→項目符号和編号→多級編号”,單擊“自定義”然後設置每一級的格式(其中比較重要的為:編号樣式、“高級”中的“正規形式編号”、對齊位置)

十. 文本與表格轉換

1. 将文本轉換成表格:要求:要轉換文本的每行有相同數量的分隔符,且每行的分隔符相同,如[分隔符号最好為英文的标點符号]

名稱/數量/單價/金額

A/10/20/200

B/10/40/400

C/5/8/40

然後擇要轉換成表格的文本所在整行,單擊“表格→轉換→文本轉換成表格”,選擇文本之間的分隔符,若不是電腦默認的分隔符,請選擇“其它字符”且輸入該字符。

2. 将表格轉換成文本:

選擇行的方式選擇要轉成文本的表格,單擊“表格→轉換→将表格轉換成文本”,确定轉換成文本後,每個單元格的文本的分隔符。

十一. 視圖操作

1. 頁面視圖:視圖→頁面。它最能體現Windows的“所見即所得功能: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很多操作隻能在頁面視圖中進行,如:頁眉和頁腳、繪圖操作等,Word打開時默認的視圖。

2. 普通視圖:視圖→普通。普通視圖中所顯示的分頁符為虛線,它在長文章中,其顯示速度略快。

3. 顯示比例:視圖→顯示比例(或者單擊“常用”工具欄上的“顯示比例”按鈕,)默認為“100%、頁面寬度、整頁、雙頁。

4. 全屏幕顯示:視圖→全屏幕。單擊“關閉全屏顯示”按鈕返回頁面視圖。

5. 打印預覽視圖:文件→打印預覽,或者單擊“常用”工具欄上的“打印預覽按鈕。

6. 頁眉和頁腳視圖:視圖→頁眉和頁腳。(下面專門講解)

7. 顯示與隐藏按鈕:常用工具欄上倒數第3個按鈕。顯示與隐藏非打印字符(如:段落回車符、空格、制表位——按TAB鍵産生的符号)

十二. 頁面設置(除制表格外,任何時候都可進行頁面設置:表格要先進行頁面設置)

1. 進入頁面設置:視圖→頁面設置,或者:雙擊标尺的垂直/水平标尺的刻度(中間位置)

2. 頁面設置中注意事項:

頁邊距:一般左右相等、上下相等;若無頁眉頁腳,頁眉和頁腳的值可設為0,根據實際需要設置裝訂線。

紙型:默認A4紙。可選擇其它類型紙張,若無适合的紙張,則量出實際紙張的寬度與高度然後輸入。最重要的是:方向,是指打印出來後用戶閱讀的方向,與打印機進紙方向無關。

版式:單擊“行号”按鈕,可以給Word文檔添加行号。去掉行号,再執行一行,去掉“添加行号”前的勾。

十三. 打印設置

1. 文件→打印/CTRL P;直接單擊:常用工具欄上的打印按鈕或者打印預覽視圖中打印按鈕。前二者可進行打印設置;後二者單擊後直接進行打印。

2. 打印設置:

人工雙面打印:指紙張的正反兩面都打印,要求文章的頁數為偶數頁;若不是偶數,則光标放在最後一頁中,單擊:插入→分隔符→分頁符。

頁面範圍:可打印:全部、當前頁(I形光标所在頁)、選定内容(要先選擇文本方可使用)、頁碼範圍(如10頁文檔打印1、3、5、7和9、10頁,則輸入:1,3,5,7,9-10,連續的頁碼用-分隔,不連續的英文的逗号分隔開)

副本:打印份數(打印成本高于複印成本,量大時盡量複印)

逐份打印:(一般複選該項)

“選項”按鈕中的“逆頁序打印”:從文章的最後一頁開始打印,第1頁最後打印。

打印機屬性:可以設置打印質量。

雙面打印選項:

十四. 頁眉與頁腳

(要設置頁眉或頁腳,在頁面設置中“頁眉和頁腳”的值不能設為0)

1. 視圖→頁眉和頁腳,進入頁眉和頁腳視圖後,出現“頁眉和頁腳”工具欄,請仔細看看每個按鈕的名稱,特别是:插入……、“在頁眉和頁腳間切換、關閉等按鈕。

2. 設置“頁眉”:進入頁眉和頁腳視圖後,光标默認停留在頁眉的位置。輸入頁眉的内容設置其格式,單擊打印預覽按鈕看效果。

3. 已經設置了頁眉或頁腳,如何快速在“頁面”視圖與“頁眉和頁腳”視圖間切換:雙擊灰色區域。

4. 設置頁腳:先進入頁眉和頁腳視圖,然後單擊“在頁眉和頁腳間切換”按鈕,轉到頁腳位置。頁腳的内容一般為“頁碼、頁數、日期、時間、作者等”,頁碼、頁數、日期與時間要求能自動變化,所以隻能使用頁眉和頁腳工具欄上的“插入頁碼、插入頁數……”等按鈕,用戶手工輸入的頁碼、頁數、日期與時間不會自動變化。同樣需要設置頁腳的格式,然後打印預覽看效果。

5. 删除頁眉和頁腳:進入頁眉或頁腳視圖後,選擇頁眉或頁腳的内容,按DEL即可。

6. 在設置頁腳時,插入的“頁碼、頁數、日期與時間”等,有灰色底紋,叫“域底紋”[工具→選項→視圖,可以控制是否顯示域底紋]。這裡域表示能自動更新的内部工具。為了讓電腦自動更新頁碼、頁數、日期與時間,隻能使用“頁眉和頁腳”工具欄上的“插入……”按鈕,用戶手工輸入内容不會變化更新。打印預覽區間才能自動更新。

十五. 圖片與圖形操作

圖片操作:(插入進來為圖片)(最好在有文字的文檔中插入圖片)

1. 插入圖片:單擊“插入→圖片→剪貼畫”選擇喜歡的圖片,右擊選擇“插入”。

2. 選擇圖片:在圖片内單擊,此時圖片四周出現8個控制柄。

3. 移動圖片:鼠标在圖片内按住左鍵拖動。

4. 複制圖片:按住Ctrl的同時再移動圖片。

5. 删除圖片:單擊圖片後按DEL

6. 調整圖片的大小:先單擊圖片,鼠标指向控制柄,待指針變成雙箭頭時按住左鍵拖動。可按住CTRL再調整,則以圖片的對稱中心進行縮放調整。

7. 裁剪圖片:單擊圖片,再單擊“圖片”工具欄上的“裁剪”按鈕,此時指針變形,将指針移到圖片的八個控制柄上,按住左鍵拖動,則裁剪圖片(往内拖動裁剪,往外拖動則還原)

8. 調整圖片的亮度、對比度:單擊圖片後,再單擊圖片工具欄上的相應按鈕。

9. 設置圖片對文字的環繞方式:單擊圖片,再單擊圖片工具欄上的“文字環繞”按鈕,選擇一種環繞方式。若環繞按鈕不可使用,請單擊“設置圖片格式”按鈕,再進行設置。

10. 設置圖片為水印(與文字環繞方式相結合):單擊圖片,再單擊圖片工具欄上的“圖像控制”按鈕,選擇“水印”。

11. 圖片操作注意事項:

看不見圖片,隻見一個框:工具→選項→視圖,去掉圖片框前的勾

隻見一半的圖片:與行距設置有關,将行距改為單倍行距即:格式→段落→行距(選單倍行距)

圖形操作:(自己繪制為圖形)

12. 顯示與隐藏“繪圖”工具欄:單擊常用工具欄上的“繪圖”按鈕(默認繪圖工具欄位于WORD屏幕的底部)

13. 使用繪圖工具欄上的繪圖工具按鈕畫圖:先單擊繪圖工具欄上的相應的按鈕(注:自選圖形中有更多的繪圖工具按鈕),将鼠标移到工作區内,按住左鍵拖動即可繪圖。[按住Shift再繪圖,可畫正的圖形;按住Ctrl Shift則可畫以落筆點為對稱中心的正的圖形]

14. 設置圖形的:填充色、線條顔色、線型、虛線、箭頭樣式、陰影、立體(先選擇圖形,然後單擊繪圖工具欄上相應的按鈕)

15. 選擇多個圖形:按住Shift再單擊其它需要選擇的圖形

16. 設置圖形的對齊或分布方式:選擇兩個以上的圖形,然後單擊繪圖工具欄上的“繪圖”按鈕,再選擇“對齊或分布”,先執行“水平居中”,再執行“垂直居中”

17. 圖形的組合與取消組合:

組合圖形:選擇兩個上以的圖形,鼠标指向選擇圖形内右擊,選擇“組合→組合”

取消組合:右擊已組合的圖形,選擇“組合→取消組合”

18. 在圖形内部添加文字:右擊圖形,選擇“添加文字”,雙擊圖形的虛邊框,在對話框中單擊“文本框”,将其值設為0

19. 設置圖形的疊放次序:右擊要改變次序的圖形,選擇“疊放次序”選擇新的次序。

20. 設置繪圖網格(精确繪圖設置):不用選擇,直接單擊繪圖工具欄上的繪圖按鈕,選擇“繪圖網格”,在“水平與垂直”間距中輸入一個值,越小越精确,但使用方向鍵來移動圖形時也越慢(幾乎感覺不到圖形的移動)。

21. 圖形的旋轉:

先單擊要旋轉的圖形,再單擊繪圖工具欄上的“自由旋轉”按鈕,此時鼠标指針變形變色(綠色),将變形後的指針移到控制柄處,按住左鍵拖動則旋轉(若按住shift再拖動則以15度的角度進行旋轉)

22. 藝術字:單擊繪圖工具欄上的“插入藝術字”按鈕,按提示進行操作。在Word藝術字當作圖形處理,其操作與一般圖形一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